摘要:道德效力的維護機制與作為規范形式的道德,對人們的社會行為能否產生普遍的、應當執行的作用力密切相關。良心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內部機制,而道德規范和社會道德氛圍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外部機制。
關鍵詞:道德效力;作用機制;道德規范
中圖分類號:B82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024-02
道德效力是指作為規范形式的道德基于社會秩序的價值定位,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所產生的普遍的、應當執行的作用力。它是以社會輿論、傳統習慣、行為個體的理性自制和內在良知為保證的。它表現為賦予人們對違反道德規范的有關行為人進行道德評價和譴責的權利,以及對行為道德人的贊揚和支持的權利和約束人們遵守道德規范,履行其義務或責任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包括賦予力和約束力兩個方面,而不是僅僅指約束力。但約束力是道德效力的生命,它展示了道德規范的客觀必然性和社會活動的道德制約性。
道德規范是道德效力存在的前提。道德規范是人們在某一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領域中應當遵循的規范。離開道德規范,道德就沒有實質性內容[1]。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內在性的精神文化現象,是人們主觀思維活動的產物,凝結著人類的理性。道德規范的主觀形式同時蘊涵著深刻的社會生活內容。道德規范的客觀性預示著在其運作過程中發揮效力的可能。正如高兆明所指出的:道德規范的效力指的是道德規范本身的一種特性,道德規范本身是有合理性基礎,因而是有約束力的[2]。道德規范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主動參與和社會生活客觀需求的統一,它沉淀著習俗、禮儀、準則等規范因素,構成人類規范文化的主體,維系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道德效力表現的是道德規范上的力量,沒有道德規范就不可能有道德效力[3]24。道德規范要求人們恪守一定的生活規則,禁止損害社會共同利益和他人正當利益的惡的行為發生,促使社會和諧發展和利益分享的有序。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中,社會結構性轉變常常導致大的社會動蕩。為了避免這種動蕩,以及由于這種動蕩對中國現代化進程可能造成的延誤,必須充分發揮道德社會的調節作用,使道德效力的作用力在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使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序進行。
作為規范形式的道德,對人們的社會行為能否產生普遍的、應當執行的作用力與道德效力的維護機制是密切相關的。同道德效力相聯系的、對道德效力的發生起制約、保障作用的各要素的總和就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機制。良心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內部機制,而道德規范和社會道德氛圍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外部機制。
一、自律性的良心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內部運行機制
良心是社會的客觀道德義務,是經過道德規范從他律向自律的轉化過程,而在道德主體的內心深處以自律準則(內心的道德法則)的形式積淀下來的人的道德自制能力[4]。良心作為道德自律性的最高體現,作為道德主體內心的道德法庭,是道德發揮作用的內部機制,在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5]29。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心也就沒有道德行為。沒有良心,道德規范能很難發揮作用。”
道德對個人行為調控的基礎在于個人的內心。如果說社會輿論往往使人產生一種畏懼感,而使人們不得不服從道德規范的話,那么,良心對個人行為調控的基礎在于個人的內心。良心的覺醒,一方面,有助于人們認真體味道德規范的外在壓力,培養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和羞恥感,產生明確的自我道德意識;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們自愿遵循道德規范的要求,從而實現一種從規范壓力向行為動力的升華。良心具有對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認識、指導、反省、評判、糾正的功能。良心一旦形成之后,對個人具有深度心理學意義上的強控制和硬約束,并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赫胥黎所說,良心,它是社會的看守人,負責把自然人的反社會傾向約束在社會福利所要求的限度之內[6]。美國學者默里·斯坦因則認為,沒有良知,一個人幾乎不能被看作是人。良知精力過人,是自我不能壟斷控制的強力,他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其力量遠遠超過我們可以認作自由意志的東西[7]。除個人良心外,還存在集體良知或社會良知,它們對群體行為的控制類似于個人良知對個人行為的控制。事實證明,不論是個人良心的缺失還是社會良知的缺失都將導致道德的失效[8]。
由于良心能對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指導、反省、糾正,所以它能在一個人的健康行為的形成中起到以下積極的作用:第一,評判。有良心的人,能常常進行反省和自我檢查,正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這樣才有可能保持一種正確的是非觀、美丑觀。第二,督察。良心能時刻監督人自身的思想和行為,防止任何心理上的疏忽和任性。第三,反省。良心會在人們的行為中時時站出來挑剔、提醒、責備行為主體,這樣才能及時地認識到缺點錯誤而棄惡揚善。第四,自律。作為一種內在的意識,良心可以自動發揮作用,它的督察要比外部壓力下的督察方便、及時、徹底得多。良心是社會期望人們行為自律的內在根據,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內部機制[5]30。
二、道德規范和道德環境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外部環境機制
道德是通過規范的形式來發生社會作用的,道德規范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其在社會生活中能否獲得正當身份和當然效力。人們往往以某種規范系統擔保行為的正當性[9]。合理的道德規范是理性思考和規范設計相結合的產物。所謂理性思考,就是要對社會利益的需求給予理性層次上的考慮,真正使道德成為社會整體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調節器。對利益需求的雙向權衡和兼顧是道德效力發生的驅動基點。適度的理想性和合理的現實性有機結合是道德規范科學設計的標準。道德規范是對社會關系的能動反映,它不僅對實存的道德生活做出陳述和善惡評價,而且對道德生活做出“應然”性指令和規劃。但這種“應然”的超越又必須忠實于“實然”,否則道德就會成為一種空洞的說教。據此,對道德規范的合理性應從兩方面加以判斷。首先,道德規范的提出應該有現實的合理根據。道德規范來源于人類社會的道德生活,這就要求道德規范必須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如果社會上沒有某種不道德的行為,那么約束這種行為的道德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道德家不是去杜撰一種道德準則,而是根據現實需要提出一種道德要求,并用倫理的手段將之付諸現實。所以道德規范的立論應該以正確估價已有的道德狀況為基礎[3]26。過分超前和滯后于實有道德水平的準則,其效力都將大大降低,甚至無效。其次,道德規范體系必須有序。每一個規范都應有嚴密的因果推理來保證其正確性。合理的道德規范與其說是制定出來的,不如說是推導出來的[10]。
每個人都生活于一定的環境中并為之所感染。如果一種道德與現實環境相沖突,除非憑借外來的強制力量,否則將無法突破環境給人們造成的心理阻隔。但是,如果道德與現實環境相容,它就可以憑借環境的力量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發生其應有的效力。可見,道德與環境的相容是道德效力發生的重要條件。首先,道德須與社會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相容并得到承認和支持。政治和法律是社會控制的最主要手段,在意識形態領域占主導地位。道德只有服從政治和法律,并行不悖,道德的現實存在才成為可能。并且,道德如果有違于政治和法律,不管它本身存在多大的合理性,都會因損害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遭到否定,根本無法實施;即使存在也無法充分發揮效力。其次,道德還必須得到風俗習慣的認同。由于風俗習慣是歷史悠久文化傳統的積淀,特別是它已為眾多的社會成員所自覺接受,這就決定了它對現有道德的發言權,同時也借此具備了對道德的同化能力。道德規范如果有違于風俗習慣則會遭到人們的拒絕而無法發生效力。道德環境是道德發揮效力的外部機制,為了道德效力充分發揮,就必須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我們必須主動地運用社會手段改變道德環境,使之擁有最起碼接納道德的能力。目前,我國道德環境有一定程度的惡化趨勢,見死不救、見危不幫的看客現象比較普遍,“良心值多少錢”表明了人們對道德的冷漠和對金錢的熱忱,這就使我國社會道德的效力大大減弱,甚至對一部分人是根本不起作用的,凈化社會道德環境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3]27。
三、社會輿論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外部運行機制
社會輿論是道德效力發揮作用的外部運行機制。道德生活中的社會輿論,是指公眾對社會道德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所表達的意見和傾向態度。它反映和表達了一定社會的道德風尚和道德水準。具有鮮明的權威性、時代性、公開性和群眾性特征。社會輿論借助于對特定事件、人物、現象行為和品質進行品評,對行為主體進行判斷和議論或用誠實、高尚、正義等語詞做出肯定的評價,或以丑惡、虛偽、卑鄙等語詞做出否定的評價,明確地將社會的善惡標準與是非準則傳播給社會成員,在人們的思想中產生深刻的道德影響。使人們從這種判斷和議論活動中明確什么是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是正當的道德行為,什么是社會所不容許的非道德行為。從而讓人們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劃清善惡界限,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怎樣和不應該怎樣,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拒惡納善,逐步培養起高尚的道德品質[11]。
參考文獻:
[1]王鳳美.論道德的規范性與主體性問題[M].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4,(5):77.
[2]高兆明.制度公正論[J].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98.
[3]李建華,鐘亞.論道德效力[J].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4).
[4]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07.
[5]田克儉.良心在道德行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J].道德與文明,2004,(1).
[6][英]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M].翻譯組,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71.
[7][美]默里·斯坦因.日性良知與月性良知[M].喻陽,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7.
[8]宋啟林.論道德實效[J].道德與文明,2003,(5):37.
[9]楊國榮.倫理與存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7.
[10]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78.
[11]劉艷.論道德懲罰的實現[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8,(5):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