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部分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自卑、依賴和實惠等心理,加上畢業生常外出實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位現象。因此,需要運用心理學規律、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與形式,結合思政理論課和\"潛課程\"的作用,進一步做好高職畢業生在就業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畢業生;就業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218-02
就業問題是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每個學生與家長關注的焦點問題。從社會的角度看,高職院校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可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即高職院校負有做好大學生就業思想教育工作的責任。從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來看,就業工作事關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因為只有出口暢才能進口旺。
一、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現狀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與方法,各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也采取了各種措施不斷完善,并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在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一)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部分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自卑、依賴和實惠等心理狀態,忽視對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
1.自卑心理
很多高職生認為自己沒有考上本科院校,是無能的、是失敗的,因此,他們往往自責、貶低或懲罰自己,潛意識中就有自卑和壓抑心理。再加上近幾年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不斷地提高,這使得高職生在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加劇了他們的自卑情緒,從此他們對前途擔憂,對未來喪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之中。
2.依賴心理
有些高職畢業生由于家庭、社會條件較好,在擇業過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學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拉關系、走走后門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長出面與用人單位洽談,孰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恰恰讓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產生缺乏開拓能力、獨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當今社會,挑戰與機遇并存,只有在擇業之初,就樹立自信心,少點依賴,敢于競爭,才能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
3.實惠心理
部分高職生往往在招聘會上,說不上三句話就問“能給多少錢,工資多少,獎金多少,福利好不好?”他們的眼睛只盯在外資、國企、事業單位,錯過許多很好的就業機會。
鑒于上述現象,實質問題是畢業生忽視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艱苦奮斗精神差,自暴自棄,追求個人安逸享受。部分畢業生擇業心理期望值過高,對個人價值、個人利益看得比較重。尤其是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注重實惠,注重個人物質利益,辦任何事,一味追求最大的利潤,迫切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職畢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不能及時有效到位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多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吸納與排斥,融合與斗爭,滲透與抵御并存;再加上網絡技術的新發展,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課題與新挑戰。據統計,大學生網民已逾1 200萬。高校50%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超過二小時,遠超思想政治課課時。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主動性、自主性;另一方面,又使得許多不良信息和錯誤的價值觀念造成一些學生對我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誤解,引發了學生的政治信仰危機,影響了學生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
目前高職學制為二年或三年,學生真正在校時間更短。最后一學期有的甚至最后一年就要外出實習,這樣造成畢業生思想動態難以有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及時有效開展,大三畢業生實習和外出找工作,時間上難以與學校正常有序的教育活動相吻合,即使有相關教育活動,參與人數不多,實際效果不佳。由于這些特殊情況的存在,使高職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到位,存在薄弱之處。
除了以上客觀因素,導致高職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及時有效到位也存在一些主觀因素。有些高職院校重視專業知識教育輕視素質教育。在把學生培養成專業人才上有明確的要求,但在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很模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對不重視,造成不能很好對大學生關心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熱點問題給予及時、準確的回答,在某些方面現有的回答說服力不強,這就使得部分大學生對一些原則性問題產生模糊的認識:如少數學生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等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適應多學科交叉的發展趨勢,不能真正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傳統教育往往依靠單純的理論說教方式,而不是啟發式的互動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紛紛感到理論闡述的生硬、枯燥,特別是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做得不夠,使得學生不能用正確的理論武裝大腦,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載體有待完善,不能緊密聯系時代發展和形勢轉變,從而使得教育的實效性降低。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高職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了許多新問題,面臨著許多新挑戰,我們必須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求真務實的精神,重新審視和思考高校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和創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才能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培養出一流的社會有用人才。
二、改善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全方位、多層次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指導大學生成人成才。解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運用心理學原理加強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有意識的主觀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紀等內容。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思想觀念的形成是人在實踐基礎上的切身體驗和思維活動的結果,是伴隨著認識、情感、情緒、意志的轉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先導,并直接影響思想道德觀念的轉變,關系著人的內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轉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見,我們可以通過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觀察、認識、分析,解決其思想、觀點、立場和行為,確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引導畢業生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在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專業、特長、能力的基礎上,調整好就業期望值,找準坐標,使自己的職業意向與社會的需求相吻合,使畢業生抓住機會,順利就業,進而不斷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與形式把主動教育與被動教育結合起來
要引導畢業生增強政治思想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克服被動性,遵循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從“要我講修養”到“我要講修養”的三個轉變,促使畢業生主動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覺悟。這就要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與形式吸引畢業生自覺受教育。讓畢業生通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自我修養,達到“個性化與社會化,能動性與受動性,內化與外化,持續性與反復性”四個統一,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針對大三畢業生在校時間較少情況,應多利用座談會、經驗交流會、畢業生大會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督促畢業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嚴格要求個人,養成良好的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就業觀,積極為社會作貢獻。
(三)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潛課程”和互補作用
在加強和改進畢業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課堂教學起著主導作用,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這是不容置疑的。傳道授業解惑,解惑更是第一位的,要把思政理論課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提高大學生素質,使同學們從被動的學習狀態轉到積極的主動的學習狀態上來,得到更多的收獲,讓同學們真正在思想政治道德修養方面得到大的提升,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一名真正的“四有”接班人。
“潛課程”也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效果。“潛課程”是指那些非計劃的學習活動,一般由學生在校生活中各種人際交往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所組成。“潛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同學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大學階段,學生們離開父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他們帶著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來到大學校園,在新環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擊,不斷地改變或矯正著舊有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師生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在課后與學生的交往,無論在做學問還是在做人方面,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班級中的傳統、學風與規章制度等潛課程形式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它具有一種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接受這種熏陶;它具有一種促進力,能使大學生積極進取。潛課程一般沒有明確的“教育”標記,大學生往往是“不知不覺地”接受了隱含于其中的教育。因此,高職院校要建設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畢業生在回顧大學生活時能感受到母校的溫暖,能以一種感恩惜別之情在畢業就業工作中再次聆聽老師的教誨,增強畢業生就業工作中思想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做好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
加強和改進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調動學校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力量。作為學院要經常邀請知名企業老總或用人單位的主管領導來校講企業的用人標準和職業發展趨勢,以及市場需求變化;請政府有關部門及有關專家來校進行就業形勢和就業環境方面的講座;請學校自己的優秀畢業生回校“現身說法”,講自己成功經驗、自主創業的經歷;請勞動、人事、工商部門宣講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支持政策等等。指導畢業生到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和畢業生就業市場進行社會實踐,感受就業氛圍,觀摩招聘過程,增加認識,積累經驗;加強高校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與合作,通過構建“基礎技能訓練—職業專門技能訓練—綜合應用訓練”三級遞進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采取“聯合培養、合作辦學、產學結合”等方式,讓學生大膽地到企事業單位實踐、實習、參觀調查,加深學生對職業及用人單位的了解,通過校企“雙贏”的大學生的培養與使用有機結合的新機制,讓企業真正參與到高校的職業指導中來,同時,也讓學生走向企業、走向社會,培養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真正打開畢業生的“出口”通道。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加強校企合作,可以讓畢業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為畢業生求職創造感性條件。
參考文獻:
[1]鐘一彪.大學生就業素質與就業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6,(12):76.
[2]蔣興禮.高校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3,(2):169.
[3]閆衛鋒,韓玉平.當前就業形勢下的大學生社會化教育[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6,(12):70.
[4]趙蘭杰,在就業指導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2006,(12):129.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in Job Hunting Training
HANYan
(Zhejiang Technical College of Posts Tlecom, Shaoxing 312000,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college graduates in terms of job hunt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Consequently, such negative states of mind as sense of self-inferiority, sense of dependence, and sense of opportunism have crept onto the graduates, and caused 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ir graduation internship. Hence,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means like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rules, combin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innov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using of the educating functions of the \"Ideolog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