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高?;A化學教學是以“理論夠用、技術過硬”為原則,從教學計劃、教材、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采取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高職高專;基礎化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9.2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283-02
一、改革的原因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的化學課普遍采用四大化學,即《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其內容幾乎是本科教育的“壓縮版”,內容偏多、重復、面廣且理論深,應用性較差,理論與實踐脫節。過于強調“是什么”、“為什么”而忽視“怎么用”、“如何做”,不能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過程緊密相連,使學生感覺過于抽象、難以致用、與將來就業關系不大,難以滿足企業對人才質量的需求和學生自身職業能力的提高,也很難突出高職高專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特色。
另外,高職高專學生的文化基礎總體比較薄弱,學習習慣上都不太好,這種狀況不改變就難以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他們思想活躍,動手能力較強,但學習情緒化較高,缺乏學習自信心,學習的主動性不足,學習總體上還是處于被動狀態,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這對于高職高專的化學基礎課教學來說,在二、三年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一任務,不僅講授量大,時間緊,而且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如何在高職高專化學教學中針對以上高職高專培養目標和學生特點,改革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組織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因此,無論從教材本身,還是針對學生而言,化學課程的改革都勢在必行。
二、基礎化學教學改革與探索
(一)教學計劃改革
圍繞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理念,重新認真審定教育教學目標,從而制定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計劃。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結合行業背景及社會需求,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優化課程體系、精簡教學內容、加強實踐訓練”為原則,課堂教學力爭做到“學時少,內容新,水平高”,具體表現在將原來的《無機化學》、《有機污染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四門化學基礎課程整合為一門《基礎化學》。由于四門課程內容的壓縮,使理論課(《基礎化學》)與實踐課(《基礎化學實驗》)的課時比由原來的0.6∶0.4變為1∶1。這樣對學生而言,既減輕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使知識結構和實際能力的發展更趨于合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勝任工作,充分體現高職高專“理論夠用、技術過硬”的原則。
(二)教材內容改革
以前選用的教材大多為本科教材,適合高職高專的教材很少,而且多數是本科教材的簡化版,很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針對這種情況,教研室申請了校教改項目——“基礎化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首先從教材內容的改革入手,廣泛收集信息資料,總結教學經驗,進行專業需求、社會需求的調研工作,結合專業特點及與交叉學科聯系的基礎上寫出教學大綱,再組織教師編寫了《基礎化學》試用教材,目前已供08、09級學生使用,使用效果較好。
《基礎化學》試用教材是根據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業需求,本著“必需和夠用”為度,從職業崗位中提取所需化學知識的基本內容和技能,并以此為基礎安排教學內容。對于未來職業崗位中不涉及的知識就不再進行講授。這樣既可以降低知識難度、避免相同知識體系的重復授課,又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應用性,真正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具體做法是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四門課程進行重組整合,去粗取精,使之少而精。內容上以分析化學為核心,具體研究分析化學中涉及的有關有機化學、無機化學方面的內容,將三者進行整合、銜接,減少理論性較強但與專業課聯系不大的內容,刪除重復內容,對一些復雜公式推導也做適當的刪減,并用物理化學的知識使之深入,將“環境污染”及“儀器分析”等一些新知識、新技術補充到教材中;力求貼近生產實際,將環保監測及污染物處理所需的理論作為重點,深入淺出,循序漸進,使學生能對基礎化學有一個由淺入深完整的認知過程,從而為學生打好扎實的基本功,培養出應用型、技術型人才。
(三)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改革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高職高專的教學過于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專業相對于社會的服務性質;過于關注學科知識點,而忽略了本專業、本行業對人才質量的需求;傳統的講授為主的痕跡較重,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導致理論課學習與專業學習脫節、與職業能力培養脫節。同時,高職高專的授課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到學校,知識主要來源于課本,對生產、社會實際及社會需求了解不多,缺乏實踐經驗,對高職教育所界定的“技術應用”以及理論上的“必須”、“夠用”的原則理解也不夠深入,也導致所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較弱,難以適應市場的要求。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緊抓教師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求任課教師多帶實驗、實習實訓課,利用課余時間到企業進修、掛職鍛煉等,達到即精通“化學”又懂“專業”,從而可靈活安排化學課程的授課內容、授課時間、授課形式,以尋求化學知識與專業課程的結合點。另一方面,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改革已往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積極探索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師的講解應起到引路的作用,只講授有關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介紹一些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較多的學習內容則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掌握。
例如,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既有課堂上知識的講授、課內問題的討論、實驗室實際動手操作,還有課外創新學習實驗、課外練習等,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取長補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了基礎化學課程教學的雙向交流,建立起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中心,以“用”促“學”的一整套教學方法。
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更新教學手段,拓寬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將原來單純的板書教學轉向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比如,教師在制作教學課件時,將各種有顏色變化、電解池、滴定反應等制成三維動態畫面,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將抽象的、復雜的問題具體化、簡單化,就比在課堂上口頭講述更直觀、更容易使學生理解。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圖文并茂,并可設置局部動畫效果,內容生動活潑,易于激發學生學習基礎化學的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及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實驗教學改革
為讓實驗教學更好地促進理論教學,教研室經過不斷探索,正著手對學生的實驗教學進行一系列改革。首先,對實驗教材的改革,開設與基礎化學理論教材相匹配的實驗,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技能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從而使學生在理論和實驗技能上全面掌握化學基礎知識,使知識結構和實際能力的發展更趨于合理。其次,還開設一些具有創新特點的研究性學習實驗。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建議性的研究實驗題目,比如校園水中污染物的監測,提出校園環境保護的方案;室內空氣中甲醛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防治措施;水中氮、磷含量等物質對環境的影響研究;根據校內冰劍水廠實際運行情況提出節能減排的措施和方案等。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分成幾個興趣小組,然后查閱資料,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驗方法,最后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驗證和歸納總結,與老師和同學相互交流感想及結果。
經過改革后,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本小組的實驗。查找資料、設計實驗方案以及具體實驗過程,可極大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其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并增強同學間的團隊合作能力。通過開展這種實驗,學生們充分地感受到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大大提高了動手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五)考核方式改革
考試是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途徑,而傳統的考試方式常常成為制約教學方法改革的瓶頸,往往使學生為了考試而考試,不能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為此,我們積極改革考試方式,從知識、能力、素質各方面綜合評價學生,采用筆試和操作考核相結合的方法。對于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部分采用閉卷考核,強化學生的理論基礎,而對于實驗部分則采用開卷的方式,不必讓學生花費時間去記憶一些公式,而將重點放在應用上,學生只要掌握實驗方法、借助于教材和參考資料即能進行實驗操作,兩者結合可強化基礎、突出實際應用,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同時對考試成績的評定也進行了改革,即將實驗成績納入期末考核的總評成績,提高實驗和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采取平時成績(40%)+卷面成績(30%)+實驗成績(30%)的方式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實踐表明,改革考核方式后,大大提高了學生平時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總結
通過積極地探索和努力,《基礎化學》課程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應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從各個方面積極地探索并加以改革,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惠娟.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化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科教文匯,2008,(19).
[2]吳舉,等.高職高專環境類基礎化學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
[3]趙曉波.對基礎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討[J].文化教育,2007,(11):89-167.
[4]馬小琴.化學教學改革與職業教育的發展[J].化學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