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行立法對罷工權沒有作出明確的肯定,但也沒有作出明確的禁止,從而使得勞動者的罷工權成了一個灰色地帶,這種狀況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了。因此,盡快修改現行憲法,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的罷工自由,并通過修改和制定相關的普通法對罷工權進行確認并作出嚴密的規定,這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罷工權;憲法;工會法;罷工法;立法確認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120-02
一、我國罷工權立法的歷史和現狀
一般來說,罷工是指眾多勞動者針對企業、政府、政黨、宗教團體及其他組織的特定主張或行為有組織地共同停止勞動,以表示某種不滿、抗議或抵制的集體行動;而所謂罷工權,則是指一國的憲法和法律賦予勞動者所享有的通過罷工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某些利益和要求的權利和自由。
在歷史上,罷工權并不是一開始就得到各國法律的確認和支持的,實際上,很多國家都曾經將罷工視為一種犯罪而加以懲罰,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現代各國的立法基本上都明確規定勞動者享有罷工權,很多國家還把罷工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規定在本國的憲法里面,不僅如此,罷工權還在許多重要的國際人權公約中也得到了規定和確認,如《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8條規定:“有罷工權,但應按照各個國家的法律行使此項權利。”所有這些都表明,當今世界,罷工權已經成為一項國際公認的勞動者應當享有的基本權利。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關于罷工權的立法上經歷了一個較為曲折的過程。在憲法層面,1954年第一部憲法對罷工權未作規定,1975年憲法則在其第28條首次明確規定公民有罷工的自由,1978年憲法第45條沿用了上述規定,而1982年通過的現行憲法又取消了“罷工自由”的規定。在普通法層面,1992年4月3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第25條規定,對職工以“停工”方式提出的可以解決的合理要求,工會應當會同企業行政方面或有關方面加以協商解決,這里雖然使用了“停工”這一用語,但并沒有明確規定職工享有罷工權;1994年7月5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也沒有對罷工權作出明確規定,但規定了“拒絕作業權”。拒絕作業權的內容僅適用于勞動安全領域,是一種個人權利,而罷工權的內容主要是職工為了提高工資福利和改善勞動條件所組織的停工活動,是一種集體權利,可見,拒絕作業權并不等于罷工權;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的決定》,將原第25條改為第27條,并在內容上也作了一定的變更。該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發生停工、怠工事件,工會應當代表職工同企業、事業單位或者有關方面協商,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并提出解決意見。對于職工的合理要求,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予以解決。工會協助企業、事業單位做好工作,盡快恢復生產、工作秩序。”通過對比可以看出,修改后的工會法盡管對罷工問題的態度并沒有根本改變,但值得注意的是,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卻發生了一些實質性的變化,特別是增加了工會和勞動使用者在罷工事件中的責任和義務。首先,新工會法突出了工會的維權職能,即工會在罷工事件中不能站在勞動使用者的立場上強行要求工人復工,而是應當代表工人與勞動使用者協商,反映工人的意見并提出解決意見,這是工會作為工人自治組織所應盡的職責。其次,新工會法還規定,勞動使用者對罷工職工提出的合理要求“應當予以解決”,而不能因為工人罷工就懲罰他們。然而,什么是“合理要求”?誰來判斷工人的要求是否合理?能否由勞動使用者單方決定?所有這些問題在新工會法中都沒有作出明確規定[1]230-231。
綜上可見,我國現行立法對罷工權沒有作出明確的肯定,但也沒有作出明確的禁止,從而使得勞動者的罷工權成了一個灰色地帶,這種狀況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了。因此,盡快在立法上對罷工權進行確認并作出嚴密的規定,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二、我國罷工權立法確認的現實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國罷工權立法確認的現實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有利于我們與國際潮流相融合,進一步提高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水平。如前所述,罷工權已經成為一項國際公認的基本人權,得到了許多國家憲法和一系列國際法律文件的確認,這是國際人權發展的歷史潮流,我國理應與此保持一致。同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已經批準加入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并于2001年7月生效,在接受該公約時我們并沒有對其有關罷工的規定提出保留,這表明我國政府實際上默認了勞動者的罷工權。因此,我國也應當通過對罷工權作出明確的立法確認,來切實履行自己所承擔的法律義務。其次,有利于實現勞資雙方的實質平等,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眾所周知,雖然從法律上來講,勞資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經濟實力上的懸殊差別,雙方的地位實際上是不平等的,在現實中,雇主往往憑借自己的經濟優勢損害對方的正當合法權益,而勞動者由于勢單力薄很難與之抗衡,因此,法律必須賦予勞動者一方享有集體談判權和罷工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現勞資雙方的實質平等,進而化解矛盾,不斷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再次,有利于給有關部門正確、及時和妥善地處理現實中發生的停工和罷工等相關問題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防止出現偏差,維護社會穩定。盡管我國現行憲法已經取消了罷工自由,但從媒體披露的情況來看,現實中的罷工和停工事件仍時有發生,僅今年五六月份以來,我國各地就連續發生了數起罷工事件,這說明在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歷史背景下,停工和罷工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現實客觀必然性,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然而,由于我國現行立法對罷工權問題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這就必然給有關部門正確、及時妥善地處理這些問題帶來困難,如果處理不當,勢必會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進而給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由此可見,盡快在立法上對罷工權進行確認并作出嚴密的規定,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客觀現實的需要。
我國現行憲法和法律之所以沒有明確規定勞動者的罷工權和工會的罷工組織權,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認為罷工自由是極左思想的產物,不符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因為我們國家的企業屬于人民,罷工造成的停止生產,是對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全體人民利益的一種破壞;二是覺得即便是同企業中的官僚主義作斗爭,也可以通過選舉、罷免企業的管理人員或通過控告、申訴、揭發和檢舉等方式,不只是只有罷工這種極端的手段一種方式[2]8-26;三是擔心罷工會造成社會動亂,危及社會安定。筆者認為,以上這些原因或理由,有的因為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已經很難成立了,有的根本就是比較片面的認識,因而是不正確的。首先,我國現階段的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已與計劃經濟時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原來反對賦予勞動者罷工權的理由已經完全過時了。其次,實踐證明,在很多情況下,勞動者很難通過正常的選舉、罷免或控告、申訴、揭發和檢舉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正當合法權益,只有通過罷工這種強有力的手段才能達到目的。再次,罷工是一把“雙刃劍”,既可能危及社會安定,但也存在有利于社會安定的一面,如果賦予工會罷工組織權,并將其納入法制軌道,則完全能夠做到不僅不會危及社會,而且有助于及時化解矛盾,有效維護社會安定[3]235。由此可見,在我國現階段的條件下,盡快在立法上對罷工權進行確認并作出嚴密的規定,既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三、對我國罷工權立法確認的幾點具體建議
首先,修改現行憲法,在憲法中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罷工的自由”。這是因為罷工權屬于基本權利,因此必須由憲法加以確認,同時,只有憲法對罷工權作出了確認,普通法才有立法的依據。
其次,修改現行工會法,明確賦予工會以罷工組織權。從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實踐來看,通過立法賦予工會以罷工組織權,并就工會組織罷工規定具體可行的規則,由工會依法組織罷工,可以較好地加強對罷工的控制,從而實現罷工的秩序化和規范化,抑制罷工的破壞性。
再次,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罷工法》:一方面,對罷工的目的、罷工的主體、罷工的行為等作出必要的和具體的限制;另一方面,對罷工權行使的條件和程序作出科學和嚴密的規定,使罷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眾所周知,任何權利都不是絕對的,罷工權當然也不例外,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享有罷工自由,但這并不等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罷工”,罷工權只能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在法律的范圍內來行使,這不僅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而且也得到了有關國際法律文件的肯定和確認。另外,如前所述,罷工是一把“雙刃劍”,加上它往往涉及面很廣,情況復雜,影響巨大。因而只有將其納入法制軌道,加強法律規制,才能做到不僅不會危及社會,而且有助于及時化解矛盾,有效維護社會安定。所以,制定專門的罷工法對罷工行為進行規范是完全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南京大學《人權法學》教材編寫組.人權法學[Z].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
[2]張友漁.關于修改憲法的幾個問題[C]//憲法論文集,北京:群眾出版社,1982.
[3]李步云.人權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The right of work that method
LIU Huai-Song
(hubei university college teachers college, huangshi 435002,China)
Abstract:current legislation to strike right not explicitly affirmation, but also not explicitly prohibited, thus make the laborer's strike right became a grey area, the situation has been far cannot adapt to the objectiv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as soon as possible,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tipulates \"freedom of citizens to strike, and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and formulate relevant laws to strike the right to confirm and make strict regulation, already before us is undoubtedly an urgent task, hav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trike right;The constitution;Labor law;Strike;Legislative confi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