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論語》中關涉“仁”的語句為主要依據,從三個不同而又互相關聯的層次對其體現出來的孔子“仁”的思想內涵進行剖析。
關鍵詞:論語;仁;孔子
中圖分類號:B222.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116-01
據統計,《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109次①。在這一萬六千余字②的經典中,出現的頻率不可謂不高。其中他人講仁25次,孔子講仁84次,足見孔子對仁的重視。
那么,孔子主張的“仁”內涵和結構是怎樣的呢?筆者認為,可以分析歸納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仁”是一種倫理道德觀念
孔子雖然有時把它看成諸德之一,但更多的時候是把它作為一個能夠包容、涵蓋眾德的更高、更有普遍意義的“全德”含義來使用的,即把它當做最高的道德原則和境界。
作為全德概念的仁,它的基本含義有:仁愛、相親和仁厚。《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此處的“愛人”之愛就是“親親”、相親之意。正如墨子說:“仁,仁愛也。”,又如《國語·晉語》“愛親之謂仁”。仁的總體精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體來說,仁內容很廣泛。僅孔子回答樊遲問仁時有“恭、敬、忠”,回答子張問仁時有恭、寬、信、敏、惠”。筆者通過對全書語句的梳理,得出仁包括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孝悌、忠恕、清廉、正直慈敬、和義、博施、濟眾、中庸等多種道德條目。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和本源,“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二、泛指有德的人,即仁人
這種人是儒家理想中的完美人型之一(另一種是“圣人”),是現實世界人們追求的目標。
仁人作為具備道德主體性的人,能敦行“孝悌”和秉持“忠恕”這一儒家基本精神,同時又具有不憂不懼的處事能力,具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狀態為實現仁的境界不斷進取。并且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安居仁道,愛憎分明甚至可以殺身以成仁。正如如下的表述:“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仁者安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一意義上的“仁”在孟荀等儒家后學的進一步闡釋和發揮下,向著政治人格方向發展。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仁人呢?論語給出的方法是通過孝悌、忠恕、克己復禮和交友。
“孝悌”是實現仁的基礎和第一步,是孔子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是從人的血緣關系出發來建立倫理規范的。他認為在所有的情感之中,血緣之愛是不可置疑的,父子之愛和兄弟之愛是從血緣之中生發出來的真感情,這種真感情就是孝悌。它是真和善的源泉和依據,故說它是“仁之本”。人有了這種真感情并且依照它來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就有了“愛人之心”。從愛父兄到愛其他的親戚,再到愛其他的人,以自己為中心向外層層推衍,最終達于“泛愛眾”。在此基礎之上進而踐行“忠恕之道”這一“為仁之方”,通過“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故“勿施于人”;同樣以我之所欲,推知人亦所欲,故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到這樣的修為和境界之后,再通過外在的“禮”來規范自己的心,克服和消除內心的不正當的欲念,保證自己的行為處處符合仁的內在規范。同時還可以通過與朋友的切磋來增強仁德。正所謂“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和“友其士之仁者”也。
三、指稱“仁德的政治”,即是政治層面的“仁”,即是寬厚待民施以恩惠,爭取民心的政治方略
它要求當政者要從“仁者愛人”的思想出發,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教化措施,使國家達到“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禮記·禮運》)的仁的大同境界。
孔子雖然沒有直接使用“仁政”一詞,但孔子確實將仁從倫理范疇升華成了政治范疇。他反對暴力掠奪,主張以德服人,通過修仁使遠方的人來歸。并且認為要實現仁的政治并不容易,他說“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就是說“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可見時間之久。另外,孔子還經常用這一層面的“仁”來評價為政者。例如他稱頌堯舜、文武周公施行的仁德之政,從仁的角度肯定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防止齊魯之地被夷狄化的功績。他主張為政者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小結
“仁”這一概念在《論語》中有著豐富的內涵,既有內在的關于“仁”的境界,又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法。通過它,孔子建構了個人理想人格培養與治理國家的理想范式。并且他關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可以為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提供某些借鑒。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匡亞明.孔子評傳[M].濟南:齊魯書社,1985.
[3]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4]宋健平.論語論仁[J].宿州學院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