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是高校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如何上好這門課,提高其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是擺在所有任課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從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闡述如何增強《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問題。
關鍵詞: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實效性;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239-02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從歷史教育角度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功能。如何上好這門課程,提高其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以實現(xiàn)課程設置所達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這是從事本課程教學的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jù)自己在承擔這門課的教學過程中的探索和思考,得出了一些體會。
一、找到準確的切入點
要想提高《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真正發(fā)揮其在思想政治方面教育、引導大學生的作用,首先必須在講授角度上找到一個準確的切入點。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是一門以歷史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它既是歷史課,更是政治理論課。因此它的講授方法與歷史專業(yè)本科的“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xiàn)代史”課程應該有所不同。歷史專業(yè)側重于從史學學科本身和學術角度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進行講授,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門課程應該更注重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使他們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綱要》課中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講述,要圍繞增進“一個主題、兩個了解、三個選擇”的教學目的來進行,要弘揚主旋律,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的高尚道德情操。
例如在第三章的教學中,我以孫中山這個歷史人物為切入點,把對孫中山歷史功績的評價放在20世紀中國歷史發(fā)展“三次巨變”的理論高度上去闡述。以孫中山作為第一次歷史巨變——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和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締造者的地位,來評價他的歷史功績。同時,也要從另一方面,即近現(xiàn)代中國要實現(xiàn)的“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兩大歷史任務來看,指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所在,并進而以此為論據(jù),闡述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這樣,通過對歷史人物的深入講解和評價,使得學生從“歷史知識”的掌握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從而將綱要課所肩負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歷史教育的雙重功能結合起來。
在第四章的教學中,我以魯迅與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為為切入點,比較他們的異同,幫助學生找尋生活的智慧。魯迅與胡適都是留洋歸來的知名大學教授,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都是反封建禮教的斗士,又都是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都是死后有千萬民眾自發(fā)送葬的時代風流。但是,兩人的政治抱負與人生態(tài)度是截然不同的:魯迅同情革命,胡適力主改良;前者激進,后者平和;前者橫眉冷對(千夫指),后者笑對人生。魯迅孤獨痛苦一生,胡適微笑幸福一生。學生敬佩魯迅“民族魂”的孤傲,折服于他的民族使命感和思想的深刻,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選擇胡適的笑面人生、幸福生活的智慧。如此,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無疑是有巨大感染力的。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1.案例式教學法
案例教學是指以案例作為教學材料,結合教學主題,通過討論問答等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了解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概念或理論,培養(yǎng)學生高層次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運用案例教學法,有助于促進“綱要”課巧妙地從歷史教育的角度承擔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案例教學中,“長征”這一部分的教學十分典型。為了濃墨重彩地講述長征,凸顯時代價值,又避免與高中已有歷史知識的重復,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的著力點應當是在讓學生對長征的總體面貌和基本線索有一個大體了解的基礎上,從理論的高度與精神的層面,突出它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為進一步深刻領會“三個選擇”打下基礎。
有關長征的案例浩如煙海、不勝枚舉,從什么角度、什么視角入手很重要。為了產(chǎn)生情感的震憾力,我選擇毛澤東寫于1935年10月的《七律·長征》一詩作為典型案例來導入教學。《七律·長征》,從時間和空間上高度概括了長征的全部過程,描寫了整個長征的經(jīng)過與感受。這首詩濃縮了多少景觀,概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單從字面上,我們就可讀到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以及爬雪山、過草地、三軍會師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壯舉。一首《七律·長征》,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包羅萬象的主題,擔當這節(jié)案例教學的靈魂。
2.問題探究教學法
問題探究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自己教學問題的設計去引導和影響學生,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
在每次講授課程結束之前,我會留給學生們一個事前精心設計的問題。例如,在講第二章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幾個問題:1)同樣是依靠中國農(nóng)民,為什么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失敗了,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了?2)如何認識洋務運動的性質(zhì)和失敗的原因?3)如何認識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訓?讓學生們課后查找資料,整理并制作電子幻燈。在下一次開課前隨機抽取一兩名學生上臺,用他們自己的語言、用幻燈圖解的方式陳述自己研究得出的觀點,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學生的接受力度更大,對學生的影響力強、教學效果更理想。問題探究法的最大益處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既加深了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更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學生在搜集、整理史料的過程中不僅培養(yǎng)了“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而且也培養(yǎng)了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了民族精神。
3.討論式教學法
我主要采取課內(nèi)研討與課外研討相結合的方法。課內(nèi)研討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圍繞教師事先精心選擇的一些學生所感興趣的難點、熱點并有討論價值和和對現(xiàn)實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的問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收集資料,寫發(fā)言提綱,做好討論前的準備工作,然后,選定適當?shù)臅r間組織討論。二是由大學生即時提出問題,師生共同進行討論。課外研討主要在本課程的教學博客上進行,教學博客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受時間、空間制約的缺陷,可以把中國近現(xiàn)代史豐富的內(nèi)容多側面地傳輸給學生,同時也可以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4.演講式教學法
在教學中有些直接涉及愛國主義題材的內(nèi)容,可以通過學生演講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及為報效祖國刻苦學習的熱情,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如在講“林則徐禁煙”等問題時,結合近代史上的愛國主義人物,組織學生進行“我所知道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重要人物”演講。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到圖書館尋找有關資料,以使學生在上課時盡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融合。這種教學方式從布置學生做課前準備一直到整個操作過程始終貫徹了素質(zhì)教育的思想,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同時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潛能、培養(yǎng)學生口才和寫作能力以及提高教學效果等都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三、在教學藝術上下工夫
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要有審美,要有思想,也要有精致、完美、動人的細節(jié),或許正是這些細節(jié)最能深深地吸引、感染、打動學生。
1.設計精美的導入語和結束語
讓學生回味精美的導入語和結束語。例如,《綱要》課第三章可以這樣結尾:“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它只是趕跑了一個皇帝,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在接下來的歲月中,誰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誰能讓中國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將經(jīng)歷怎樣的艱難曲折,才能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呢?”以引起學生對下次課的期待。
2.經(jīng)典評語:評論歷史人物和事件
《綱要》課教師利用詩句或名人名言,或自己歸納富有哲理的話,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經(jīng)典的評論,乃課堂點睛之筆。例如,對曾國藩從湖南一鄉(xiāng)紳,靠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家,迅速走紅成為晚清權臣,可評點之:“歷史的風口浪尖,將曾國藩推向前臺,一發(fā)不可收拾”;對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保存了革命的火種與希望,可用魯迅的話評點之:“希望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路了。”
當然,思政課教師應避免一些教學的誤區(qū):一忌為了追求趣味性而使教學庸俗化,例如評點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弘揚主旋律,不能嘩眾取寵;二忌形式淹沒了內(nèi)容,一定要適當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切忌眼花繚亂的形式妨害了教學目的的實現(xiàn);三忌花哨的課堂活動破壞了教學的連貫性,教學活動設計應精練實用,保證課堂渾然一體。
總之,我們相信,思政課教師通過苦練內(nèi)功、勤練外功,能大大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的若干問題[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06:增刊.
[2]沙健孫.“開闊視野,突出主線——有關《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建議[N].中國教育報,200-03-29(3).
[3]王順生.對開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