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力發電仍然是中國主要發電方式,然而這種方式給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發展循環經濟是火力發電企業的必須選擇。火力發電企業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加強循環經濟技術開發能力,構建循環經濟保證體系,走可持續的循環發展之路。
關鍵詞:火力發電企業;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1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042-03
引言
目前,我國電力工業格局仍然是以火力發電為主。以2004年為例,中國總發電機容量為44 070萬千瓦,火力發電為32 490萬千瓦,約占到73.7%。截至2009年底,我國火力發電機組裝機容量已達到8.74億千瓦[1]。由于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技術不成熟,而核電技術投入成本較高,且污染嚴重,所以,火力發電仍然是我國主要的發電方式。據預測,中國的火力發電量每年都會以大約10%的速度增長。這個勢頭在未來十年內基本上不會改變。而且,自2005年以來,我國陸續批準建設的100多座發電廠中,其中幾乎全部是火力發電廠[2]。雖然近年來火力發電企業發展迅速,但火力發電企業很大程度上仍然走的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的發展模式。研究表明,一般的火力發電廠主要依靠燃煤、燃油、燃氣來發電。燃料成本占到了火力發電企業生產成本的70%以上。而在發電過程中,火電廠的能源利用率僅為35%~45%左右[3]。這與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通常情況下,在火力發電廠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為了提高綜合效益,火力發電廠廠址必須盡量靠近燃料基地。這一做法也嚴重制約了我國火力發展企業的發展。進入“十一五”以后,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宏觀控制政策,給火力發電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節能減排的責任與壓力迫使火力發電企業在控制能耗、污染上追加投入和成本;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燃料市場價格放開后,燃料價格躍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運行,也給火力發電企業承載能力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國家對電價采取控制措施,使電價不能隨煤價漲跌,煤電無法進行聯動。隨著我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探索火力發展企業如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揮在經濟社會中的重大貢獻,成為擺在火力發電企業管理者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一、火力發電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
循環經濟一詞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4],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作者認為,人類社會主要依靠不斷消耗自身有限的資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超過地球承載能力時就會走向毀滅。只有循環利用資源,才能持續發展下去。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處于工業經濟社會時期的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須選擇[5]。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增長與資源短缺之間矛盾凸現,人們開始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在不斷探索和總結的基礎上,以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為主線,逐漸將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套系統的循環經濟戰略。
回顧人類歷史經濟增長的歷程,傳統經濟運行方式主要是建立在資源消耗的基礎上,是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意味著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就越多,產生的廢棄物也就越多,不僅制約了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循環經濟倡導一種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的理念,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用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重構經濟運行過程,使物質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是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經濟發展模式[6]。目前,循環經濟正在成為一股潮流和趨勢,并在發達國家取得明顯的成效。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科技與經濟、社會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全球性問題在我國也暴露無遺。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經濟社會提出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戰略模式,使循環經濟在我國也得到迅速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以胡錦濤為代表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戰略目標,提出要“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和優化為主線,以全面創新為動力,增強競爭力,提高能源效率,促進能源、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總體發展戰略,并提出了“堅持開源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總方針[7]。也就是明確在今后的發展方式上,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能源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發展道路。2005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就曾指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理論,加強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全方位、多層次推廣適應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的生產生活方式。”溫家寶總理在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號召,要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加快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企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戰略舉措。上述發展戰略的提出也為火力發電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火力發電企業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新型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大力發揮在循環經濟中的作用。
電力工業屬于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資源密集型產業。處理好環境、資源、效率關系一直是電力工業發展的永恒主題。火力發電企業承擔著能源生產和轉換的重任,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具有基礎性、關鍵性、長期性的地位和作用。與發展循環經濟的本質要求相比,我國火力發電企業仍任重而道遠。從火力發電企業的生產實踐過程看,火力發電企業既是各種資源的消耗大戶,同時又是產生污染的重要源頭。一方面,火力發電企業的建設和生產運營都需要占用或消費包括土地、水資源、各種原材料等資源以及煤炭、石油、燃氣等各類能源。另一方面,根據能源轉換種類的不同,火力發電企業還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廢物,占用環境容量。據統計,我國大氣二氧化硫的排放中,火電廠煙氣約占一半。火力發電企業傳統的發展模式是建立在資源消耗為基礎上的,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忽略了這種發展模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與當前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是極不相適應的。按照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要求,火力發電企業要想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粗放型戰略發展模式,調整社會經濟活動與生態系統之間不平衡的物質交換關系,走集約型的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火力發電企業在認識和理念上再不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與步伐,必然被現實所淘汰。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火力發電企業只有將科技進步、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有機結合起來,協調處理好自然、經濟、社會三者關系,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積極貢獻。
二、火力發電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建議
(一)火力發電企業必須重視循環經濟理論的宣傳,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
循環經濟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它抓住了當前我國資源相對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癥結,對解決我國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8]。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火力發電企業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意義的認識還比較膚淺,發展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還不是很高,火力發電企業管理者對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與措施也不是很明確。要使火力發電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這個問題上形成共識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必須首先加強宣傳發動,讓全體員工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戰略意義。
首先,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與傳統的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具有三個重要的特點和優勢:一是循環經濟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循環經濟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三是循環經濟在不同層面上將生產和消費納入到一個有機的可持續發展框架中。
其次,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防治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解決環境問題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實踐證明,這種治理方式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污染。要從根本上緩解生態壓力、遏止環境惡化,就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轉變生產方式,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將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
最后,發展循環經濟是增強火力發電企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火力發電企業發展可以依靠外延擴大形式,以犧牲資源與環境為代價追求數量上的增長,成本高、效率低、效益差,企業毫無競爭力可言。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從本質上提高企業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二)依靠科技創新,加強火力發電企業循環經濟技術的開發能力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還需要經歷一個資源消耗階段,投資率高,原材料工業增長速度快,特別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單位產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因而必須注重加強兩端治理,一方面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出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減少資源消耗的同時,相應地削減廢物的產生量[9]。因此,科技進步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支撐。火力發電企業要通過產學研結合,組織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從資源的開發利用、生產消耗、產品消費等各個環節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組織開展資源節約和替代、能量梯級利用,綠色再制造等方面的科技攻關,淘汰高消耗、污染排放大的傳統落后工藝和技術。研究開發一批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關鍵技術。
(三)強化資源環境管理制度建設,構建火力發電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保證體系
循環經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和環保問題,循環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應注意到,實施循環經濟是有成本的經濟。實施循環經濟需要技術、投資、還有運行成本,是建立在資金流動基礎上的。實施循環經濟不僅要注意成本、資金要素,而且還必須注意連接物質、能量循環利用在時間—空間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火力發電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是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和排放的載體,加強火力發電企業資源環境管理制度建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首先,火力發電企業在樹立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意識的同時,必須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管理制度,通過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其次,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提高生產廢棄物回收利用水平,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倡導科學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第三,要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研究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科學考核機制,使企業全體員工明確實施循環經濟的具體要求,行有規矩,干有目標。
(四)整合火力發電企業循環經濟價值鏈,尋找火力發電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國火力發電企業分布較散,各企業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火力發電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必須依托主營業務,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自身優勢,在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盤活存量資產的同時,不斷整合自身的技術和人才優勢,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前景廣闊的產品,建立循環經濟價值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能贏得發展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具體操作上,火力發電企業可以通過利用發電機組的發電量和生產余熱,和當地工業和居民的用電、供熱相連接,建成電能、余熱、廢棄物捆綁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熱電聯供、資源綜合利用”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構建“閑置資產電能產品廢棄物回收”的循環鏈,一方面可以盤活存量資產,降低工程造價,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可以帶動和壯大當地工業經濟的發展,增加地方稅收,同時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解決生產富余人員上崗問題,緩解當地就業壓力,又可以因地制宜地拓展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結束語
火力發電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從企業自身實際出發,認真研究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準確把握影響和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和存在的問題,堅持科學發展觀,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統籌兼顧社會各方利益,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火力發電企業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資源的循環利用,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火力發電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中國電力工業的發展與展望[N].機電商報,2009-05-19.
[2]陸平.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老火力發電企業可持續發展[J/OL].[2009-12-14].http://www.gsei.com.cn/html/gsjjyxx_868_104374.html.
[3]黃卉,彭龍.火力發電廠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應用[J].中國軟科學,2009,(2):34-35.
[4]吳季松.循環經濟[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5]李建珊.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6]馬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循環經濟發展[N].人民日報,2004-10-19.
[7]楊利民.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推動經濟社會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6):1-4.
[8]李淑敏.兩界聯席會議舉辦高峰論壇探討發展循環經濟問題[J].中國社會主義研究, 2005,(4):23-24.
[9]陳碩穎.國外循環經濟研究狀況述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