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洛維茨以戈夫曼和麥克盧漢的理論為基礎,通過對電視這種媒介的分析,提出了媒介可以影響人們生活的環境,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他的思路可以概括為新媒介—新場景—新行為,這種媒介情景理論對于研究媒介環境、新媒介都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關鍵詞:媒介;場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178-02
初看《消失的地域》這個名字,當時的理解是某個特殊的地域由于電子媒介的出現消失了,僅此而已。查了一下資料,原來這本書的英文題名是《no sense of place》,翻譯過來是,地域的意義消失了。再看一下副標題,可能的意思是:地域對于社會行為的意義,由于電子媒介的出現,逐漸地減弱或者消失,這里的意義應該理解為社會意義,因為是相對于社會行為而言的。讀罷全書,對題目有兩點概括:1)地域或稱某個場景,事實上,它并不是因為電子媒介的出現消失了,而是演變成一種新的場景。這種演變是由于信息的快速、大量的流動造成的,它使得地域之間的差異在空間上消失了。2)這里的電子媒介指的是電視,而不是其他的電子媒介。因本書成書于1985年,正是電視這種媒介占據強勁勢頭的時候。其實互聯網等媒介也可以產生這樣的影響,包括手機等新媒介。
一、理論來源
梅洛維茨的觀點是建立在戈夫曼的劇場理論和麥克盧漢的媒介技術決定論的基礎之上的。戈夫曼把社會描述成一出戲劇,人們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舞臺上進行表演。電子媒介的出現使各種不同的場景融合在一起,從而使得人們的角色重組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一個人在每個場景中的行為可以區分為“前區”行為和“后區”行為,電子媒介的出現可能使這區分變得模糊,“前區”和“后區”有時候會重疊在一起。人們先前的行為也不再適合這種新的場景,所以人們不得不采取一種適合新場景的“中區”行為。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不僅僅是一種傳播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種信息。不同的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的延伸。新媒介在一種文化出現后,首先會引起人的感官不平衡,然后影響了人們的意識,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媒介形態的改變對人的行為有很大影響,但是這種影響經常被忽視。從這兩個理論出發,梅洛維茨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電視這種媒介讓人們從舊有的近距離場景,進入到一種跨越時間空間的寬廣場景,人們的行為也隨著場景的改變而改變,出現了新的行為、新的群體、新的價值觀。
二、新媒介
梅洛維茨的思路可以理解為:新媒介—新場景—新行為。首先來說新媒介,這里的新媒介指的是電視。依梅洛維茨的觀點,相比較于之前的媒介,電視有以下特點:集聲音圖像于一體,使觀眾有著視、聽雙重享受,而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相較于紙質媒介不易受到控制。電視自身的優勢再加上各國資金的投入,使得它在戰后迅猛發展。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它使得社會場所對自然場所的分離,打破了不同信息群體系統的分離狀態:在紙質媒體時代,由于紙質媒介不易遠距離傳輸,亞文化群體多以地域為界限,想要了解其他群體的信息,就得想方設法獲取他們的紙質媒介,甚至去學習他們的語言、風俗、地理。就像古埃及和中國,相距甚遠,一般的紙質媒介到達不了,如果想要互相了解,就得學習對方的文化,然后閱讀對方的紙質文獻。電視出現以后,它以圖像和聲音這兩種不受空間限制的符碼,以一目了然的方式將普通經驗世界的生活和文化呈現給不同層次的受眾,從而打破了紙質媒介造成的群體或者階層之間的界限。
其次,電視的傳播生動具體,使它能成為觀察別人私人行為的渠道,出現了“公共情景”合并“私人情景”的現象。例如,通過電視,人們可以偷窺到別人的私人生活,乃至犯罪的過程,性與暴力的過程。人們的私人空間成了媒體的聚焦之所,整個世界處于一種透明的狀態。
三、新場景
新的媒介產生了新的場景,這個場景已經超出了地域的限制,就像麥克盧漢所說的,整個地球成了一個村落。不管是男人女人、成人兒童,都生活在同一種場景之中。這要歸結于新媒介傳播信息的海量和快速。相較至于舊場景,新場景打破了它嚴格的“前區”和“后區”的區分,呈現出二者交融的特點。從前只能在“后區”才能觀察到的行為,現在通過電視這種新媒介,呈現在觀眾面前。比如一個蛋糕店,從前只能在臺前買到五顏六色美味的蛋糕,看到身穿制服的服務員,作為后區場景的烘培房對我們來說是個神秘的地方,電視出現以后,不僅把蛋糕加工的整個工序展現在人們面前,甚至可以教我們怎樣做。這樣,蛋糕師在我們眼里就沒有那么神秘了,也就是說,電視導致了像面包師這樣比較神秘的職業權威消失了,這種權威的消失,不是由于權利的大小,也不是由于金錢的多少,而是由于是否了解有關權威“后區”行為的信息。同樣的,政治英雄在大眾面前的形象也不再光鮮,以前不易被大眾所知的“后區”行為也暴露在大眾的眼睛之下,他們也會抽煙、酗酒、出入娛樂場所甚至有一些違法行為。由于電視這種媒介,政治英雄的私生活的有關信息被大眾所熟知,他們在大眾眼里的權威就逐漸減弱,甚至降為普通百姓。專家和教授也是如此,專家被稱為“磚家”,教授也變成了“叫獸”。不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而是電子媒介使這些權威“去魅化”了:他們也都是普通的人。
四、新行為
新場景之下,人們表現了一種場景融合下的新行為。戈夫曼說,每個人都在表演,舞臺永不謝幕。但是新媒介卻重組了我們的舞臺,改變了觀看我們表演的觀眾,將過去不可能在同一時空共存的場景融合在一起。梅洛維茨用三個個案,描述了新場景之下的新行為。
電視將兒童和成人帶入同一種場景之中,兒童不出房間也可以知道大人的“秘密”。一個四歲的女孩會給媽媽點首歌,叫《女人何苦為難女人》,一個幾歲大的男孩也會對女孩說“我會對你負責的”。備受爭議的80后、90后,他們愛聽歌、愛上網、愛裝成熟,可是在同學落水時也會義無反顧地跳江救人;他們有時候沖動、反叛、孩子氣,讓人哭笑不得,但是他們有時候也表現的成熟穩重、令人敬佩;他們有著長輩們不能理解的新行為,那是因為電子媒介模糊了社會化各階段的界限,成人、兒童有時會有同樣的舉動。這種新行為是這個地球村落環境的產物,但是他們善良勇敢的品質不應該被忽視。
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也在融合,男性也留起了長發,注重自己的打扮,“家庭婦男”也成了一種時髦。女性也不再受物質地點的約束,可以出門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不少女性成為事業上的“女強人”。這是因為男性和女性生活的物理環境之界限被打破,男人和女人生活在由電視這種新媒介制造的同樣場景之中,看同樣的電視節目,了解同樣的信息,參與同樣的活動。互相之間存在很少的后區行為,后區行為越少,趨同的可能性越大。
政府也不像從前那樣受到信任。電子媒介使得政府、領導人的“后臺行為”暴露公眾之前,權威賴以存在的信息控制也被電子媒介所化解,他們的權威也隨之褪去。
五、新的權威
梅洛維茨把媒介看成是環境的一部分,更好地處理了媒介和受眾的關系。但是他忽略了社會制度對媒介制度的管理,社會意圖對媒介內容控制,夸大了新媒介的控制力。這就形成了媒介和媒介工作者的權威,他們每天把各種信息呈現給觀眾,你可以看到在更衣室里面的演員,也可以看到辦公室里面的老板,你也可以看見上街購物的明星,卻看不到電視臺忙忙碌碌的后臺,媒介在展示其他領域的后區的時候,也為自己營造了深厚的后區,主持人、記者、編輯、制作人成了神秘的職業,于是媒介的權威就樹立起來了,被稱為“第四權力”。
以手機為例,手機媒體具有快速、靈活、機動性強的特點,并且融合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成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首先,和電視、互聯網相比,它更加機動靈活快速,不受電視、電腦終端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收發信息,不存在中間過濾環節,可以實現信息的即時交換,在這種意義上說,物理場景比在電視媒體時代消失得更徹底,進一步實現了跨越時間空間的交流。由于手機這種新媒體使人們隨時隨地交流成為可能,所以,人們可以在物理場景和手機交流場景中自由穿梭。
其次,由電視媒介造成的媒介的權威,在手機媒體時代相對減弱。電視媒體時代,只有新聞機構內部的工作人員,如記者、編輯、主持人等才能發送信息,而在手機媒體時代,只要擁有一部手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送者,大眾從受傳的地位轉變為受傳一體,這樣,人與人之間可以實現雙向互動即時的交流。
再次,我們的手機不僅可以收到來自家人朋友的短信,還可以收到手機運營商發來的各種信息,如:每日新聞、股市行情、天氣預報,他們對向所有客戶傳播的公共信息進行搜索、選擇、整理、加工,控制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內容服務商實際上從事者類似新聞信息的編輯和制作工作,相當于一個新聞傳播機構。并且,手機只能收到他們發來的信息,或者通過語音尋求運營商的幫助,但是我們除了在營業廳看不到有關他們的工作的任何后區。這也形成了手機運營商的神秘后區,加大了他們的權威。
梅洛維茨分析,雖然僅僅針對電視,但是應用這個理論也能很好地解釋當今社會互聯網和手機普及的情況下,人們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變化。雖然他夸大了媒介對社會環境和人們行為的影響,忽視了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但是這種媒介情景理論對于我們分析互聯網和手機對人們的影響,以及分析媒介環境的變遷、鄉村和城市的融合,等等,都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參考文獻:
[1]約書亞·梅洛維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欒穎,“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鄉村社會的影響——“媒介情景”理論的運用與思考[J],新聞天地,2010,(3).
[3]周海英,從媒介環境學看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J],蘭州學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