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先秦時期法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韓非主張通過外力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韓非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對我國現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具有巨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韓非;思想政治教育;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226.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102-02
一、韓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
韓非認為人生來就是好利的,只有利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只有物質利益關系才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社會關系。
1.韓非認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人的一切社會關系無非是個人的利害關系,都表現為人的自利性。在他看來,一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都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之上的。他說:“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賣,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韓非子·備內》)這段非常有名的話常常被引用,利己的思想隱藏在每個人身上,由于道德的原因人們不會把它輕易表現出來。在這里,韓非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社會體驗把它揭示了出來。
2.所有的社會關系都是利益關系,在韓非看來,主仆、君臣、夫妻甚至父母子女之間都是從各自之間的利益來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在韓非眼中,只有利才是最根本的,沒有利,君臣可以反目,父子可以成仇,反過來,如果有利,則主仆可以合作,敵人可以成為朋友。利既是反目的原因,也是合作的基礎。
二、韓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
(一)世界觀
從哲學上來講,韓非是反對折衷主義的。他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著對立。所以他說:“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強調世界上有許多事物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從這一世界觀出發,因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重視“不相容之事不兩立”的世界觀教育。《韓非·顯學》中說:“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今兼聽雜學繆行同異之辭,安得無亂乎!聽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意思是說,冰與炭不能長久地放在同一容器中,嚴寒和暑熱不能同時到來,雜亂相反的學說不能兼容并蓄的治理好國家。現在的君主對于雜亂荒謬和矛盾百出的言論和行為全部都聽信,怎么能不造成混亂呢?聽話、行事是這個樣子,君主在治理民眾方面也就必然如此了。
(二)人生觀
韓非認識的人性,既自私又可怕,認為每一個人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人人自危,環系人人的是一個利字,但是依據韓非的觀點,他認為個人的利益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發展君國之利,才有意義,所以,每一個人的行為舉止都要符合君主的利益,君主的主張。君國之利,是人生唯一的奮斗目標,個人只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工具,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成為最高統治權威的工具。
(三)價值觀
韓非認為人性是自利的,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算計之心,所以,韓非的價值觀是注重現實功利的實利主義價值觀。他認為,凡是能產生富國強兵的效果,即有實利的一切,為有價值。反之,不能產生富國強兵的效果,即無實利的一切,為無價值。他把是否具有實利作為評價一事物是否具有價值的標準。
(四)政治觀
作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學習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之后,韓非綜合出了一套以“法”為主,“法”“術”“勢”三者有機結合的君主集權的政治理論體系。“法”是指由君主統一頒布執行的政策法令,“術”是指君主的治國方略,“勢”是指君主的權勢。三者之中,最根本的是“法,韓非認為君主只要“抱法處勢”,用“術”駕馭群臣,就能把國家治理好。基于此,韓非提倡君權至上,要求人君要高舉權柄形成自己的權勢,以駕馭群臣。因此,韓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十分強調“抱法處勢”的政治觀教育。
(五)道德觀
韓非認為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調“盡力守法,專心事主”的道德觀教育,這種道德觀主要體現在忠孝觀上。韓非曾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明主賢臣而弗易也。”(《韓非子·忠孝》)他認為忠君孝父是天下人都應該遵循的真理,任何人都不能改變,即使是像桀紂那樣的昏君也不能隨意殺掉。他認為忠孝的楷模是,“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親。”(《韓非子·忠孝》)
三、韓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
(一)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原則
韓非認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原則。按照韓非的觀點,他認為人性自私卑劣,人們不會自覺向善。因此,必須用一種強大的外力來矯正人類的這種缺點。《韓非子·五蠹》中曾說:“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不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以求索奸人,然后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故驕于愛,聽于危矣。”韓非認為,人的劣根性使人喜歡作踐自己,因而總是敬酒不吃吃罰酒。所以,要使人改邪歸正,棄惡揚善,一切苦口婆心的勸說都是無濟于事的,只有依靠嚴刑峻法。因此,韓非主張“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五蠹》)
(二)治民無常,唯治為法的原則
韓非認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實行“治民無常,唯治為法”的原則。他提出“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勢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韓非子·心度》)意思是說,法律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有效地治理;刑罰要與當時的犯罪情況相適應,才能取得成功。因此,這一原則要求教育者懂得治民沒有固定不變的常法,只要是符合治道的東西就是國法。
(三)奉行因時而變的原則
韓非立足于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則上強調“因時而變”。韓非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后一個時代總要比前一個時代進步。因此他認為,不必遵循古代的禮儀制度,世界上沒有永恒的規則可以效法,應該因時制宜,根據現實情況來準備相應的對策,要隨著社會的變化來改變相應的措施,不可以故步自封、守株待兔。
四、韓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韓非從以法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出發,提出了“因人情”、“參驗審問”等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因人情的方法
韓非在看到人自利自為、趨利避害的本性之后,還總結出人的這種本性是不可改變的,并且韓非不主張對人性加以改造。他說:“夫智,性也;壽,命也。性命者,非所學于人也。”(《韓非子·顯學》)他說這句話的用意在于讓人們打消改造人性的念頭,主張用因人情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認為要根據人的好惡,順著人的欲望,充分利用人的本性,對人因勢利導,從而引導人們去實現國家的政治目標。強調指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韓非子·八經》)
(二)講求“參驗審問”的教育方法
在獲得真知真理方面,韓非堅持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持用“參驗審問”的教育方法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參”是比較研究,“驗”是驗證,“參驗”就是根據實際取得的成果來驗證言論、行為是否正確。他說“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韓非子·奸劫弒臣》),意思是說正確的言論應該是名實的統一,實是檢驗名的標準。他認為使用“參驗”方法,對事物進行考察、比較研究的時候,必須堅持客觀的態度,不能有主觀的成見。
(三)法家主張實行強制教育
韓非認為儒家所說的禮義廉恥都是些空洞的東西,拿它來教育學生是不會有什么效果的。在教育方法上,韓非主張實行強制教育。他說:“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故驕于愛,聽于危矣”(《韓非子·五蠹》),意思是說,光說好聽的話并不起作用,只有實行嚴格的教育訓練才能造就人。
五、韓非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價值
(一)關于忠孝觀的現實意義
忠孝既是封建社會的重要道德原則,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我們要對韓非的忠孝觀進行揚棄,其中的精華部分諸如孝順父母還是應該大力提倡的。在當今社會,出現了越來越多不贍養老人的情況。據報道,一名80歲高齡的老太太有三兒兩女,五個子女,卻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地步——因為五個不孝子女都不愿贍養母親,老人只能在露天搭棚子住。這種現像在現在并不少見。所以今天,我們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弘揚孝道,加強親情教育,以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關于“參驗審問”教育方法的現實意義
韓非所講的“參驗審問”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強調直接經驗即實踐在學習和求知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強調間接經驗即向他人學習的重要性。在教育方法上,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即使是在現在,這種教育方法也有極強的指導意義。當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注重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實踐即直接經驗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今天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更加注重社會實踐,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積極探索的精神,從而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三)關于實行強制教育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每一個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對他們愛之深切,唯恐孩子受到一點點傷害。并且隨著素質教育的盛行,強制教育在摒棄聲中已經漸漸被人們所淡忘。但是,有一點必須要強調的是孩子的自制能力是很差的,試問哪個孩子能夠自覺地背書、寫字,以及做好人好事呢?因為,每個人都有惰性、都會偷懶。怕苦怕累是人的本能,何況自制能力較差的小孩呢?所以,從這一點來說,用強制教育來進行對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強制教育能夠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有利于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建構和思想的塑造。
參考文獻:
[1]鄧秋柏.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張俊橋,解占彩.論韓非子的教育思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0).
[3]孫慧明.論韓非的德治思想.[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10).
[4]朱運龍.荀子和韓非子教育思想比較研究[J].青年科學,2009,(10).
[5]呂星星.論韓非的人性論及其現代啟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