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誠信問題是社會誠信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誠信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多種原因,政府誠信出現(xiàn)了問題,影響了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提高。從政府誠信的現(xiàn)狀出發(fā),借鑒其他地區(qū)問責制實行的經驗,提出在問責制下政府誠信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問責制;政府誠信;行政權力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010-02
一、政府誠信現(xiàn)狀
1.政策缺乏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
政策執(zhí)行不連貫,缺乏穩(wěn)定性,往往會出現(xiàn)“新官不理舊事”、后任政府不對前任政府的政策負責,特別是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的工作變動,往往會給行政工作的連續(xù)性帶來潛在的破壞,新政策制定出來后往往和以前的政策相矛盾。
2.行政透明度不高
聽證會制度貫徹得不好,不召開聽證會,或者只走過場,而無實際效果。政策、法規(guī)及工作未能及時公開,信息咨詢制度的完備性很差。這些因素都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政府行政的不透明,導致公民對政府的信任感下降,感到不公正的待遇,降低政府在人們心中的威信。
3.管理職能越位或缺位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對市場主體有刁難現(xiàn)象,服務質量較差,服務不到位、不及時;政府為市場提供的規(guī)則不完備,市場監(jiān)管不力,對市場失信的懲處不夠,致使逃稅騙稅、商業(yè)欺詐、假冒偽劣盛行。特別是一些與群眾生活有密切關系的衛(wèi)生、教育等,一些亂收費、暗收費行為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監(jiān)管不力不無關系。
4.行政權力運行偏離法制軌道
政府執(zhí)法過程中欠公正、欠公平。公職人員的素質水平差,利用民眾的信賴欺瞞群眾,讓群眾吃虧上當后又不負責任。公職人員執(zhí)法的公正性欠缺,尤其對公安、城管的意見比較大,亂罰款、亂扣車,對群眾態(tài)度惡劣,執(zhí)法行為粗暴等問題突出。有些基層單位工作人員行政執(zhí)法中經常發(fā)生一些粗暴野蠻、營私舞弊以及爭權奪利和矛盾沖突,甚至把對粗暴執(zhí)法進行勸阻的群眾強行帶走,進行恐嚇,對其進行毆打,非法拘禁。
二、問責制下政府誠信體系的建設
加強政府誠信建設,首先應加強誠信的制度建設,從源頭上減少政府失信。制度建設包括誠信建設的管理制度與誠信的問責制。
1.確立誠信建設的管理制度
1)聘請政府誠信監(jiān)督員
為加強對政府誠信建設的監(jiān)督,建議由政府紀檢部門組織,在財政局、人事局、工商局、質監(jiān)局、稅務局、公安局、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環(huán)保局等單位各部門聘請誠信監(jiān)督人員,追蹤政府行為,檢驗政府是否誠信并對其進行評估和記錄。紀檢部門應定期得出各部門誠信評估結論,不僅要有定性的結論,還要有定量的分析,并對有關結論定時公布。
2)建立公務員誠信檔案
創(chuàng)建公務員誠信檔案制度,包括信用評定、信用監(jiān)管、信用懲罰等一套完善的信譽機制,實行官員問責制。充分利用現(xiàn)代電子手段、因特網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架起政府與公眾互動溝通的橋梁,創(chuàng)造公務員取信于民的法制環(huán)境。一是收集公務員信用信息。收集公務員的信用信息,不僅要收集來自經濟部門的信用信息,而且要收集來自其他領域的信用信息。對于公務員來說,重點考慮他們是否能夠做到執(zhí)政為民,因而更重要的是收集來自民間的信用信息。二是建立公務員信用檔案。要建立完善的公務員信用信息檔案,以便需要時有據(jù)可查,這是公務員誠信建設中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三是加工處理公務員信用信息。從信息源獲取的信息,往往是粗糙的、不全面的,有些甚至是虛假的信息,因此,對于從信息源收集來的信息要加工處理。四是使用公務員信用信息。誰可以使用公務員信用信息,怎樣使用,都應該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總之,公務員誠信檔案制度的創(chuàng)建,對規(guī)范公務員的道德行為起到了積極作用,使公務員的誠信處于公開、透明狀態(tài),這既加大公眾的監(jiān)督力度,又加大失信的成本,可以使失信者受到懲罰,進而轉化為一種內在自覺的自我約束力,從而強化公務員的道德責任感。
2.建立政府誠信的問責制度
政府誠信依賴于嚴格的懲罰機制才得以有效的貫徹,不然誠信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問責制作為一種懲罰機制能保障政府誠信制度的有效實施。問責制的推行也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決策事先警示效果,促使政府在重大經濟決策通過前要先主動、認真地考慮專家、公眾的意見,將民主科學決策與行政首長負責制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避免決策中的失誤。為此,政府應制定《政府問責暫行辦法》,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明確問責對象
政府在用法律法規(guī)的形式對每個官員的權力與責任進行明確的劃分后,把政府部門的所有人員都應列為問責對象,將市政府領導和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各職能部門的行政一把手作為首問問責的領導對象,將政府行為中的具體責任工作人員作為問責的具體對象。
2)確定問責范圍
對政府行政主要負責人在所管轄的部門和工作范圍內,由于執(zhí)行不力,致使公共利益遭受損失或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進行責任追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個人工作的疏忽或失職造成比較嚴重后果的人員問責。第二,對個人具有以權謀私等違規(guī)行為的人員問責。第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發(fā)生并導致嚴重后果的相關責任人員問責。第四,對決策失誤而造成較大損失的政府或者人員問責。第五,對個人有嚴重“道德問題”的人員也應問責。
3)規(guī)定問責主體
問責制主體包括同體問責和異體問責。同體問責是指執(zhí)政黨系統(tǒng)對其黨員干部的問責,或者行政系統(tǒng)對其行政干部的問責。異體問責是指人大、司法等的問責。政府問責主體,首先,應當是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其次,應當是司法機關和審計機關;再次,應當是本系統(tǒng)的上級機關。人大是最重要的問責主體。為有效發(fā)揮人大的問責作用,第一,可以參照外國議會質詢的做法,在每次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以及常委會會議期間劃出一定的時間專門進行質詢,代表提質詢案也要相應作出時間規(guī)定。第二,可適當降低提質詢案的門檻,例如,聯(lián)名的代表數(shù)可適當減少,在時間上可以規(guī)定提質詢案與提其他議案同時進行,提出質詢案與答復質詢案的間隔時間應適當延長等等。第三,政府或其部門負責人就質詢案進行答復,有關代表還應對答復是否滿意進行磋商或表決,如滿意,質詢即行結束。如果代表對答復不滿意,則政府有權選擇再答復的時間,但一般不得超過一定的期限。第四,會后,人大應根據(jù)政府答復人大代表質詢案的承諾,督促受質詢機關加以落實。人大還應進一步建立不信任投票制、彈劾制以及主要責任人引咎辭職制等,增強人大的問責力度。
4)建立責任追究體系
對政府的失信建立責任追究體系,責任追究將依據(jù)事件產生后果的大小,對有關人員實施不同的問責,可通報批評、公開檢查、給予行政處分、責令辭職等。特別要強化三種追償責任,一是民事補償責任。政府失信也要補償損失。政府因決策失誤、不兌現(xiàn)承諾或其他原因造成損失,視情節(jié)和后果給予補償。政府要制定因政府失信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有關救濟和補償制度。二是紀律和行政責任。政府行政人員在行使公共權力時,對造成的社會后果要受到紀律追究,如誡勉談話、行政警告、行政記過、降級降職或責令引咎辭職等。三是刑事法律責任。對行政責任人嚴重玩忽職守,造成重大損失的,除了追究上述責任外,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以促使和警醒行政人員真正把人民的生命財產放在第一位。
5)履行問責作為政府績效評估的標準
政府履行問責的情況應成為衡量政府績效水平的標準之一。它對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改善政府形象都是大有好處的。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首先,要更新原有的績效評估標準,除政府業(yè)績、行政效率、政府效能、政府成本等標準外,還應將政府履行問責情況作為衡量政府工作績效的重要評判標準;其次,將履行問責情況加以量化,劃分不同等級的履行標準并與績效評估標準相對應,使績效評估更細化,有章可循;最后,對于不認真履行問責的部門,應制定相應的程度測定標準,作為績效評估的參照系。
6)建立問責情況公開制度
政府部門履行問責情況應定期、及時、準確地通過集中、固定渠道向外界公開,制定嚴格的公開問責制度。各部門將凡是與群眾利益相關的問責事務都要最大限度地實行公開,自覺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還應將問責的事后救濟情況及時公開。除此之外,還應建立問責公告制度、聽證制度、行政文書公開制度等,讓公眾及時了解政府及其官員履行責任情況,了解政府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
參考文獻:
[1]冉麗蓉.我國社會轉型與變遷中的政府信用危機及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07.
[2]謝琳惠.構建誠信政府的理論及實踐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5.
[3]王俊梅.當代中國政府信用建設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4]陳瑞蓮、鄒勇兵,香港高官問責制:成效、問題與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03,(11).
[5]李剛.論政府誠信與制度約束[D].重慶:重慶大學,2004.
[6]楊秋菊.誠信建設中的政府[D].蘇州:蘇州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