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艱巨任務,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非智力因素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這樣,政治理論課才能真正發揮其保證方向,提高思想覺悟,統帥靈魂的作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285-02
一、影響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艱巨任務。當前,我國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原因大致如下:
1.教材理論化強、抽象、教條,難于理解。現在高校政治理論課所使用的教材,絕大部分都是抽象、理論化強,闡述體例大同小異,卻極少通俗易懂和貼近學生身心生活。這無疑加重了專業課程很重的學生對它的輕視、害怕、厭煩,這些是學生普遍存在的心態。
2.教師講課呆板,照本宣科。用理論闡釋理論,不善于結合社會發展狀況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思想狀況,教學生硬,與學生有隔閡和距離感。因此,單純地傳授理論已不足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未必能讓他們真學進去。或許他們在學的過程中,由于一知半解而更加不愿意深入細致地理解政治理論課的內容、目的,自然也就談不上建立什么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人生觀了。
3.學生缺乏興趣,以專業價值判斷來衡量學一門政治理論課的有用性,缺乏支持他們學習的動機、推動力。因此,我們必須找出合適的方法解決這個矛盾,真正地把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培養出人格完善,思想道德境界高尚的人。
前兩個原因可以通過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及業務培訓來解決。一是專業素質,即充分備課,豐富專業知識,廣泛收集材料。二是提高教師教育學、心理學的素養及教學風格的錘煉。三是雖然有學生的原因,但也有教師教學思想上的弊端。比如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教學上,一般過分注重思維訓練,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化、理論化,結果是理論與實際不能聯系起來,除了死記硬背一些條條框框之外,并未學到其精髓。這與我們在教學中忽視了情感教學,忽視了這門理論課應滲透到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中有關。我們的教學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滲透到學生的思維、情感、興趣、意志和動機中,內化成人格力量的一部分,才算是達到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因此,我們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注重啟動非智力因素,注重非智力因素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這樣,政治理論課才能真正發揮其保證方向,提高思想覺悟,統帥靈魂的作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非智力因素對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影響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與智力因素聯合表現出來的,影響成就活動的意向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動機、興趣、自我意識、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這些因素對人的成就活動起著動力、定向、調節、強化的作用。對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智力因素對非智力因素起著前提、基礎的作用。在大學生中,智力水平差異較小,因此,他們學習的優劣以非智力因素的影響為大,非智力因素對政治理論課教學起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第一,非智力因素影響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學生運用一定的智力水平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但是智力水平的發揮需要在非智力因素的配合下才能實現。如良好的意志力有利于觀察力、注意力以及思維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注意力集中、細心思考。
第二,非智力因素對政治理論課教學起著推動作用。如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學習動機的產生具有引發學習行為的激活作用,它可以驅使學生采取一系列學習行為進行學習,可以驅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較濃厚的學習興趣,保持較高的自我意識水平,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而且能和教師較好地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第三,非智力因素對政治理論課教學起著導向作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將學生的學習行為引向一定的學習目標,而且能避免、摒除那些于動機、目標實現不利的行為,直到目標實現。
第四,非智力因素對政治理論課教學起著強化作用。非智力因素還具有維持或加強學習活動的作用。如果學生學習動機強度小,沒有興趣,意志品質不夠堅強,缺乏積極的情感,容易造成學生學習的半途而廢,失敗氣餒。
由上所述,影響學生學習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而發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目的就在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智力本身無所謂積極性,它的積極性來自非智力因素。將其調動起來,學生就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三、以學生為本,發揮非智力因素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
在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揮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莫過于理論聯系實際。教改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選擇典型案例,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采用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問題式等教學方法,以生動有趣的講授,幫助學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
1.以“三堅持”原則指導新課程教學改革
“三堅持”即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滿足學生對智慧、能力、素養的追求。在教學改革中,以“三堅持”為統領,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遵循“三貼近”原則,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安排,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個別交談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的狀況、知識水平、特點。具體內容涉及興趣、性格、情緒和情感、意志品質、價值取向及對于思想理論課的態度、動機等,這些對于選擇最佳教學起點是非常必要的。
2.把“以學生為本”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方面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探索互動式教學新模式,創造師生雙向交流氛圍,為學生設計探索問題的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內在需求,給學生充分獨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同時,“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教師用真心、真愛、真情去講授人生的道理,啟迪學生的心靈,把教育、教學目標轉化為大學生自覺、自主的行動。比如:
1)撰寫文章。廢棄命題式作文,以自選作文代替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組成作業小組完成小論文,以查資料、寫出總結、小論文,理論聯系實際為主。每組都有重點,教學內容就全面了。范例文章的點評與閱讀,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尤其是對學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這些做法對豐富其社科方面的知識,提高其對政治理論的認識,培養其寫作能力和技巧,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
2)社會熱點問題評論。在當代中國和世界的視野下,就一些同學們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進行理性分析,并引導同學們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求在談論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面對現實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出國熱與愛國主義,拜金與敬業,道德原則與個人利益,市場經濟與國有企業的改革,中國的成就與基本國情的絕對性、相對性,下崗待業與鐵飯碗,中國品牌與洋貨等等。只有把上述問題融入教學內容中才能把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活,理論才有血有肉。
3.實現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
堅持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具體說來:
1)采取師生能共同參與的討論式教學。一種是隨機討論。這并非完全是教師的隨機提出,而是教師有意識地在課程的某個原理處引出一些富有啟發的思考,將難點、疑點問題作為課堂提問、討論的題目。另一種是辯論式討論。在這種討論中,一定要有競爭性,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發揮辯才及表達能力。小班主要采取對抗式辯論賽,大班則采取競賽式辯論。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性活動,把現實實踐和模擬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參與和組織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德與法的魅力。
2)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就是圍繞社會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有機的組合。教師在授課時應充分運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它是一種啟發式、親驗式的學習,體現了啟發誘導、學思并重、舉一反三的優良傳統。教師可以精心選擇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心理訪談”等欄目的最新案例開展教學;同時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和平臺,通過演講、辯論等方式,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實現兩個課堂的有機結合,使課堂教育得以延續。
3)全面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發揮媒體教學的優勢,增強感染力。充分發揮多媒體“聲、光、電”、“全方位”、“立體感”的優勢,利用教師精心篩選的真實音像、視頻和全國各地電視臺報道的社會熱點和焦點事件,使課程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和現實性。大量生動形象的圖片、動畫和視頻資料的運用,達到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晦澀為通俗的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教學的吸引力。不光要提高大學生的“抬頭率”,還要使同學們思想上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