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16.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149-02
民生問題是社會安全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認真履行檢察職能,保障民生促進和諧,是新時期檢察機關面臨的重要課題。檢察機關要不斷創新工作機制,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才能夠維護、實現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一、以關注民生為切入點,強化以人為本的執法理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求,也是檢察工作的基本要求。檢察機關要堅持“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牢固樹立親民理念,各項檢察工作都應該著眼民生、保障民生,把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作為檢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真正做到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為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
從思想上切實關心人民群眾疾苦,才能在執法時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要糾正那種檢察機關的職能與民生建設聯系不密切的問題,克服片面執法的思想,改變重打擊輕保護、重懲治輕預防、重辦案法律效果輕辦案社會效果的舊觀念,樹立檢察機關服務民生的觀念;改變離開自身職能談服務民生、離開職責搞民生等不切實際的做法,樹立檢察機關立足本職服務民生的觀念。
二、明確工作重點,落實具體措施
檢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解決好現實的民生問題,必須牢牢把握工作重點。
1.堅決打擊犯罪,樹立檢察護民的思想。社會中有違公平正義的矛盾糾紛以案件形式進入檢察環節,檢察機關在辦案中就要著重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發揮打擊犯罪、化解矛盾、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責,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權威的法制環境。要認真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加大打擊侵犯民生犯罪的力度,突出查辦損害群眾利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職務犯罪案件,強化法律監督,用辦案的成效,促進民生問題的改善和解決。
堅決打擊侵害人民群眾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犯罪活動。特別是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強奸、綁架等嚴重暴力犯罪、黑惡勢力及有組織犯罪和“兩搶一盜”等侵財性犯罪,檢察機關應當認真履行批捕、起訴職能,依法打擊各類刑事犯罪,確保社會治安的穩定。同時還要加大打擊經濟犯罪的力度,依法打擊制假售假、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嚴重破壞生態和資源的犯罪,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優好型社會的建設。
2.突出查辦和預防涉及民生領域的職務犯罪案件。重點查辦教育、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土地規劃和房地產建設、重大安全生產事故、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及其他相關方面的職務犯罪案件,突出查辦涉案金額大、涉案范圍廣、涉案人員多的大案要案、窩案串案,黨政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犯罪案件,嚴重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社會反映強烈的案件,有效震懾和遏制危害民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化解因民生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
3.加大訴訟監督力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新形勢下,檢察機關通過加強訴訟監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當前,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刑事立案監督。重點糾正有案不立、以罰代刑、不應當立案而立案、違法插手民事經濟糾紛等問題。二是要進一步加強偵查活動監督。依法糾正漏罪漏犯、違反訴訟程序、侵犯人權的違法行為,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不受侵犯。三是要進一步加強刑事審判監督。高度重視抗訴工作,堅決糾正量刑畸輕畸重的問題。四是要進一步加強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監督。五是要進一步加強民事行政檢察工作。增強偵查意識,注意發現裁判錯誤、審判不公、違法調解、違法執行背后隱藏的職務犯罪,將查辦職務犯罪與民事行政監督結合起來,達到既懲治司法腐敗,又強化民事行政監督的目的。
4.關注和解決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踐行執法為民宗旨。做好涉檢信訪工作,依法及時解決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妥善處理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下大力氣協調解決“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問題,做好個案補償、救濟工作,積極推進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
三、創新工作思路,提升執法水平
堅持嚴格執法與熱情服務相統一,樹立文明高效的親民理念。為了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提升檢察機關的執法水平和服務水平,需要不斷創新檢察工作機制。按照檢察工作一體化的要求,強化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檢察院的領導,加強內設機構之間的協作配合,使各項檢察工作統籌協調發展,形成法律監督的整體合力。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刑事、民事行政法律監督調查機制,有效提高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水平。在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執法的同時,應給予公民柔性的關懷,尊重人的人格,維護人的權利,體恤人的需求,顧及人的感受,從細節入手,改進執法作風,提高執法水平,使檢察工作成為彰顯公正、排解民憂、化解民怨、維護民權、贏得民心的過程。要不斷深入實際、深入基層,了解民生熱點,感受民生難點,抓住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關鍵點,更好地為改善和保障民生服務。從是否有利于維護、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是否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全面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能,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堅持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相統一,增強檢察利民的理念。堅持以法律效果為基礎,以社會效果為目的,既要有力打擊和震懾犯罪,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又要積極保障人權,使辦案的效果最優化。擴大和解、息訴等司法手段,盡可能削除當事人之間的積怨,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在堅持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的同時,依托、配合政府職能部門,拓展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渠道和空間,共同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四、建立長效機制,履行檢察職能,保障民生質量
為保障民生安全、社會和諧穩定,檢察機關要以對黨、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辦”。按照高檢院和各級黨委的部署,增強民生意識,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源于人民的檢察權依法履行到服務于人民的工作中,把促進解決民生問題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切實體現執法為民、執法便民、執法護民的理念,提高服務水平保障民生質量。
1.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民生意識。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堅持執法為民的理念,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檢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檢察隊伍是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力量,在關注民生、保障民生、促進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檢察機關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檢察工作,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決摒棄、不斷清除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不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執法理念,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順應人民群眾的要求,真正在思想上解決“為誰執法,怎樣執法”的重大問題。檢察機關的每一項工作都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檢察機關要時時處處保持強烈的民生意識,關注群眾需求,增強解決民生問題的責任感,通過加大辦案力度,強化法律監督職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緩解民生矛盾,破解民生難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2.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必須抓好檢察隊伍的自身建設。通過對檢察權行使的監督,規范執法行為,實現司法公正,提高檢察機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公信力。近年來,通過對違法違規辦案、不文明辦案的專項治理,全市檢察機關執法思想進一步端正,執法行為進一步規范,執法形象進一步提升。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受利益驅動違法違規辦案、不文明辦案的現象仍然存在。對此,我們必須長抓不懈,對出現的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切實嚴格執法、嚴明法紀。針對容易發生問題的重點崗位、重點環節和重點部位,要完善機制,充分發揮檢務督察的作用,實行對執法全過程的動態監督和預警機制,保證每一個執法環節都體現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的要求。
3.以促進民生為落腳點,建立務實高效的工作體系。工作機制的創新,是推動檢察機關工作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檢察機關能否更好地服務民生、保障民生的關鍵所在。建立完善內部工作體系。建立案件快速辦理機制,對涉及民生問題的案件設立“綠色通道”,優先辦理、優先審查、優先辦結。加強檢察機關之間的協調配合,大力推行一體化工作機制,實行資源共享,形成保障合力。積極探索公益訴訟工作機制,對涉及侵害消費者權益、侵害勞動者權益,以及不正當競爭等案件提起公益訴訟,維護民生利益。加強與民政、農業、林業、教育、勞動、交通、財政、安監等相關職能部門的聯系,建立定期、專案、專項聯系制度、重大責任事故通報制度、重大民生建設項目同步跟蹤預防制度等,促進民生問題在職能部門落到實處。強化檢察機關紀檢監察、檢務督察等部門的監督手段,遏制不利民生建設濫用檢察權的行為的發生,建立完善人民群眾跟蹤回訪民生建設項目、評議檢察工作等外部監督措施,優化執法效果,提升服務水平。
黨心、民心,團結一心;黨務、政務,為民生服務。我們要進一步強化民生意識,增強解決民生問題的責任感,通過加大辦案力度,強化法律監督職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以實際行動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