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遠在先秦時期,莊子就在《知北游》中說:“游乎太虛”。“太虛”的概念是指以“氣”為基本元素所構成的宇宙和生命的本體,而這種“氣”也正是在中國繪畫史中特別是山水畫史中最為重要的精神命脈。畫家通過對“氣”的完美、極致的表達,才使得在對自然中的山川溪流的主觀描繪中具有了萬般神奇的虛幻意味。
關鍵詞:古代文學;山水畫創作;意境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0-0187-01
山水畫是中國人所特有的傳統文化概念。目前留存下來的古代山水畫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有的注重表現山水精神,有的注重山水意境的營造。文人山水畫可以說是具有深厚學養的文人,將自己的主觀意趣表現在繪畫作品上,更講究整幅作品詩境、畫境相統一,作品格調高雅、脫俗。清代畫家惲南田在《甌香館畫跋》中說“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狀,冬山如眠”把山水不同季節的獨特風貌描繪得淋漓盡致,體現了大自然人性化的生命情調,山水和人一樣具有內在的生命運動和精神力量。
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在取景對象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方式,大自然中的山水與繪畫藝術中的山水之美有著必然的共通之處,而山水畫之美之所以勝于自然之美,全在于它的哲學提升與美的升華,是經過了審美剔除和藝術強化之后的產物。一方面,是這種“超然象外”、“尚虛”的主觀情感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大自然中實實在在的存在著眾多的虛無縹緲、神秘莫測的奇特景象。當這種“尚虛”的心境與這些自然中奇異虛幻景象相遇的時候,藝術的火花一觸即發。于是,畫家們吸取了自然中的養分并融合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靈,孕育出了云煙緲繞、空曠悠遠的水墨山水意境。
宗炳在《山水畫序》中提出了“澄懷味象”的觀點。“澄懷”是對體驗者審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審美主體澄清胸懷,滌除俗念,陶冶出純凈無暇的審美心胸,這是受到莊子“心齋”說的影響。“味象”便是體味、品味、玩味審美的對象。只有在無欲無求,超理智的審美心態下,才會體驗、感悟審美對象內部深層的情趣意蘊、生命精神。宗炳還提出了“暢神”的功用,要繪畫達到“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為天勵之,獨應無人之野。峰岫嶷,云林森眇”,這是由“體道”而得到的心胸暢快,是胸中“逸氣”的舒展揮發。
老子認為,蘊涵萬物的道,就存在于恍惚之中,具體的物質存在于朦朧之中,“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最精華和富有靈氣的物質,存在于深遠幽冥之中,這種精華和靈氣是最純真的,是實實在在的。倪云林可謂是對老子思想領悟最深,他在詩中所說的“愛此風林意,更起丘壑情。寫圖以閑詠,不在象與聲。”此詩再次真誠地道出了其繪畫思想:寫圖的旨趣是閑來自娛,不是為物象寫真。對于水,老子有著全面而深刻的論述。老子認為水是最能全面體現道的精神,水能滌除濁垢而獨凈,能滋養萬物而與世無爭,能方能圓,身處垢地而淵深澄明,老子說“弱之勝強,柔之克剛”,“上善若水”,只有修養道德高尚之人才能體現出水的德行。
道家思想主張逍遙虛靜,無為順應,淡泊自由。縱觀中國文化史,我們不得不承認,正是有了道家的無我無欲和超凡脫俗,才結出了淡遠淡泊、清新清麗、超逸飄逸文人山水畫藝術之花。宗白華說“是以老莊哲學的宇宙觀為基礎,賦予簡單、玄遠的意味,因而奠定了1500年來的中國美感——尤以表現山水畫、山水詩的基本取向”。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老子要人們以虛極、靜篤之心觀察萬物,體驗宇宙大道“復”的規律也就是天地之氣循環往復流轉和萬物蓬勃以生的規律。道這個性質影響到繪畫創作與鑒賞中,就是要引領人的心里蓬松舒散、波動起伏而欲向外發生游走,進而從畫面表象中超越出去,并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節律和動感。傳統文人山水畫的精品杰作往往以“江岸待渡”、“孤舟獨釣”和“山居圖”等為題,而且畫家對之愛不釋手,不厭其煩的一畫再畫,就是因為這類作品根源于他們對美的熱愛與靜思。透過這些貌似清、靜、孤、寒的畫面,我們看到的是物我合一、山人合一、山水合一,是主體與客體,是自然美與人工美共鳴之中的融合。畫家通過對山水畫的摯愛,把自然山水變成心中美的化身,從而達到山水與人兩相融合的境界。
中國文人山水畫是一種人生境界,是審美生態人所期待的人生境界。人通過和自然精神的、生命的交融,欣賞它、親近它、歌頌它,領受和經歷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