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和難以忍受的疼痛,會讓其心理變得異常脆弱,那么,如何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何裕民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學會主任委員、上海民生腫瘤診療中心首席專家、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學科“中醫內科學”的學術帶頭人。
四成癌癥患者想自殺
【主持人】 近日,湖南永州出了一起惡性案件,當事人朱某槍殺了三名法官,然后自殺。除去案件糾紛緣由,我注意到這里面一個很多人忽略的細節,就是朱某身患癌癥,并多次有輕生的念頭。這恐怕是這起案件的重要誘因吧。
【何教授】 心身醫學認為:個體由于突然遭受嚴重災難、面臨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或突然獲悉某些噩耗,如得知自己患上癌癥,便陷入痛苦、不安狀態,產生心理危機。常表現為焦慮、抑郁、絕望、麻木不仁,甚至自我放棄的嚴重心理障礙,以及伴有植物神經系統癥狀和行為異常。
我們在多年來的臨床工作中發現,大約有4成癌癥患者有自殺的意念。許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上癌癥后,思想上壓力巨大,出現恐懼、失望等情緒,一下子就像變了個人,導致病情不斷惡化、加重,甚至自殺。因此,對于癌癥患者而言,心理危機已經成為威脅其生命的隱形殺手。下面是幾個病例:
一位57歲的胃癌患者,精神處于崩潰狀態,不但對治療沒有信心,還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為了不拖累家庭,他選擇上吊自殺,第一次自殺沒成功,又第二次……
一位62歲的老人得知自己患癌后,精神恍惚,不配合醫院的放化療,使疾病急劇惡化。加上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子女照顧不周,一個早上,老人趁人不注意,悄悄一人出走,與一輛疾馳而過的汽車相撞,當場身亡。
類似這樣的悲劇,幾乎在每個城市都發生過。某三甲醫院的數據顯示,近乎一半的癌癥晚期患者產生過輕生念頭,該院平均每年有2例跳樓死亡。
自殺源于心死
【主持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癌癥患者想不開呢?請您詳細談一談。這也有助于我們對癥下藥,解開他們的“心結”。
【何教授】 俗話說,“哀莫大于心死”。早在二三十年前,我就開始從事癌癥心理方面的研究,我發現很多人生癌源于心理的壓力,很多人快速離世則因為心理的恐懼。據有關部門資料顯示,廣州的癌癥患者有50%就是被“嚇死”的。至于癌癥患者自殺的原因,主要是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還有部分是因為經濟因素。
①精神因素
抑郁癥是癌癥患者非常容易患的疾病。有些患者不能正確認識癌癥,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病情,看到重癥患者承受著巨大的折磨,以為得了癌癥就意味著死亡,一時間心理接受不了,精神壓力越來越大,感到絕望無助,生不如死,最終選擇了自殺。其實,在現代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很多早期癌癥是可以治愈的。
【超鏈接1】對于癌癥的病理認識,請參看本刊2009年2期《癌癥只是一種慢性病》一文。
②肉體因素
選擇自殺的癌癥患者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承受不了肉體上的折磨。因為對晚期癌癥患者來說,肉體上承受的巨大痛苦是超乎想象的。長期服用止痛藥會上癮,而且人體會產生抗藥性,必須不斷地加大藥量。這時的癌癥患者生存質量極差,肉體和心理的雙重痛苦驅使他們選擇自殺。
【超鏈接2】 對于腫瘤生理康復和心理康復的寶貴經驗,請參看本刊2010年2期《“抗癌明星”是怎樣煉成的》一文。
③經濟因素
這是很現實的因素。家里窮,治病花光了錢,還欠很多債,這些使患者心理壓力大,覺得連累了家人,還不如早點了結。我記得有一位60多歲的阿婆,住院多次,一天,其子女在病床前因為經濟原因爭吵,當天晚上,阿婆就跳樓了。假如患者子女能夠私下討論這些經濟問題,避免刺激患者,同時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給予心理干預,也許這些悲劇就不會發生。
及時抓住兩個時機
【主持人】 有觀點認為,只是晚期癌癥患者才需要心理干預,您認為呢?
【何教授】對晚期癌癥患者,此時“藥療”不如“心療”,科學合理的心理干預,往往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每一位家屬、每一位醫護人員,都要站在患者的角度給患者以幫助,才能讓患者把所思所想說出來,才能真正幫助患者走出沼澤。
癌癥患者的心理危機干預時機,一般分為兩類情況:
一是確診初期的一兩個月內。忽然驚悉自己生了癌癥,陷入心理危機狀態,這需要立即予以干預。不過,需強調的是,此時干預只是針對已獲悉自己生了癌的患者,對那些尚不知情者,沒有必要行此干預,以免畫蛇添足,反添其亂。
二是經過痛苦漫長的治療,情況不見好轉,患者身心疲憊,再次陷入漫長而難以自拔的心理危機狀態。
這兩類的干預是不完全一樣的。前者我們稱作急性心理危機干預;后者則稱作慢性心理危機干預。相對而言,后者更加困難。
在進行慢性心理危機干預時,應細分兩類情況:一類是真的到絕對晚期,任何措施都已回天乏力了。此時,患者最需要的是晚期的臨終關懷。另一類情況是雖不至于樂觀,不能奢談康復或治愈,但暫時也不至于嚴重威脅生存,應對措施得當,患者還是能夠帶癌長期生存的;或以前的應對措施有些問題,換一個思路,或許能柳暗花明。
調整目標,點亮患者的希望
【主持人】 請您談一談心理干預的要點吧。
【何教授】 好的,這里我主要針對上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即慢性心理危機干預。
在慢性心理危機階段,若不對癥解決,癌癥患者的情況只能是惡性循環,越來越糟,治療就起不到預期的效果。這時的干預措施,主要是調整“兩個目標”:
一是調整期望目標。這一階段的許多腫瘤患者之所以陷于心理危機,是期望目標定得太高。總想徹底治愈,所有指標都正常,身上完全沒有癌細胞。其實,這是不現實的。現在癌癥治療目的與標準已經開始轉向,從過去不顧代價地徹底殺死癌細胞(這在很多情況下不僅不現實,而且常常病未控制,人已走了),向強調有效控制或基本控制其發展的思路轉變,有時能穩定病情或基本穩定病情,亦屬成功。
對于一些晚期患者,我們要強調:活著就是成功!目標的調整,對這類患者走出心理危機非常關鍵。
二是幫助其設定近期最低目標。比如說,孩子還有幾個月要考大學了,承諾自己定要活到孩子考上大學;最低目標實現了,再一步一步調遠目標。有價值、有生存質量的生命常就這樣被延續著。甚至在這一延續過程中,很多人就不知不覺地度過了五年、十年,并走向 “接近康復”。這類事例在我們治療的患者中很多很多。須知,人有明確追求時,激發出來的生命潛能是巨大的。有目標,可以實現的短期目標,就有生存下去的渴望與動力,從而也就會產生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