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南方雨水較多,老是下個不停,王女士每天早晨起來后,不僅沒有感到神清氣爽,反而哈欠連天,感覺昏昏欲睡,更不用說集中精力干事情了。面對工作效率極其低下、心情煩躁的自己,王女士不禁奇怪起來了,眼下已是夏季,緣何春困似乎才開始……其實王女士所患之癥狀并不是什么春困,而是當季中常見的濕癥。據了解,最近各地中醫門診中類似這樣的“濕癥”患者明顯增多了。
今年的雨水似乎特別多,由于雨水增多,濕氣上升,天氣又一天天炎熱起來,所以濕邪容易侵襲人體,應該說悶熱潮濕的氣候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大,假如患者脾胃虛寒,內濕比較重的話,那么內濕與外濕可以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濕邪為病,往往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纏綿難愈。主要表現為:如脾胃不適,風濕性關節炎,頭重如裹、嗜睡、四肢酸軟、精神倦怠、胃脹不適、心情煩躁、口苦、口淡、口膩、大便黏滯不爽、小便混濁等。常常還會誘發和加重一些慢性病癥,如支氣管炎、冠心病、關節風濕疼痛等。小孩子尤其易受濕邪的影響,會有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癥狀。
中醫專家認為,濕無定體,可隨病因及體質不同,而有寒化、熱化之異。因此治療上分芳香化濕解表、清熱利濕、溫陽化濕、健脾化濕等方法。可以用以下藥方:藿香正氣散、不換金正氣散、蒿芩清膽湯、二妙散、四妙散等等。
治濕之際,有兩點須格外留意:一是治濕宜守。因為濕性黏滯,難求速效,因此不宜頻換藥方。祛濕藥中茯苓、豬苓、米仁、澤瀉等淡滲利濕藥藥性平和,久服無妨。其中米仁一味,利濕兼能健脾,堪稱治濕之佳品,平時可以作為食療多服;二是治濕忌補。濕邪未清時,禁用滋膩礙胃及助濕生熱之品,如酗酒、燒烤、肥肉均有助濕之弊,應當忌食。濕病患者最忌熟地、白芍、天麥冬等陰柔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