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孫波,中國醫科大學臨床主治醫師,職業心理咨詢師,中國首屆精神分析取向夫妻治療連續培訓項目組成員,遼寧省赴四川心理危機干預專家,沈陽市“心理衛士”。
從鳳姐,到“中國搖滾領袖”;從富豪扎堆“選妃”,到美女地鐵口“脫衣”;從交友網站點擊率爆棚,到各地衛視競相炮制相親,各路征婚“豪杰”你方唱罷我登場,艷照、毒舌、拜金、自戀……爆點此起彼伏,“征婚”仿佛已經進入一個真人“直銷”時代——
“征婚”為什么
這樣紅
生活節奏加快,交際時間匱乏,生活圈子狹窄,如今,“剩男”“剩女”已經成為社會問題。而征婚“直銷”,如精確的導彈“點殺”既定目標,成為一種最便捷的方式,當然,也使浪漫、純潔的婚姻越來越直接、功利。當婚姻像推銷產品一樣進入直銷時代,我們該怎樣從中獲得幸福?
“紅”在百無禁忌
如果提到“非誠勿擾”這四個字,你想到的還依然是馮小剛的賀歲片,那你真是out了。
近來,“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等各類電視征婚節目異常火爆,有人稱之為10年前的“玫瑰之約”升級版。
曾經的相親節目也曾火過,那時候談話內容較為含蓄,幾對男女通過多個話題展示自己的愛情觀、生活觀,如今卻成“美女當關”的局面,被挑選的男嘉賓要通過短短的約20分鐘的時間面對多位女嘉賓的挑選、提問、評價、選擇。尤其提問環節,女嘉賓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非常火辣”,她們的提問大都非常現實且犀利,“有車有房嗎?”“家里存款有多少”“你跟前任女友的關系如何”等等問題都被擺在了桌面上。
如果一位男嘉賓樣貌、工作、收入都算中上的話,往往能通過第一、二輪;條件欠缺的,立馬就能被女嘉賓的毒舌打到塵埃里。一位戴著墨鏡、鴨舌帽,穿格子外套的男嘉賓就遭到群女“圍攻”:“他總是用舌頭舔上嘴唇,看起來很惡心。”“他的形象就像舊上海時候的小偷流氓。”火爆的語言雖令畫面熱鬧好看,卻也惹來網友“女嘉賓缺少教養”的猛烈抨擊。但也正因為這種抨擊,造就了一批“征婚紅人”:“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的“拜金女”馬諾、“艷”過阿嬌、獸獸的“艷照女”閆鳳嬌、“握手需要拿20萬”的“豪宅女”朱真芳等等,她們用“大無畏”的言行成功地綁架了網民,也賺足了人氣,當紅指數直逼一線明星。
“紅”在“征”而不“婚”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有貌有才、伶牙俐齒的女嘉賓太過“犀利”了,很多網友都認為這些所謂的“剩女”,都是導演組為求收視率和節目效果刻意安排的。還有網友爆料,參加節目的男嘉賓有的根本就有女朋友,甚至有網友斷言,即使真在電視上牽手成功,下臺也是分道揚鑣的結果,那個美麗名模那迪牽手月薪3000的青澀小伙就是最好的佐證,那迪自己也坦言:我跟你走不代表會跟你戀愛,我只是無法拒絕。“偽剩”男女征婚根本跟婚姻無關。
看過節目的觀眾都會有一個疑問:嘉賓以80后和90后為主,年齡大部分小于25歲,如此年輕,她們都急什么呢?其實,何止臺上,生活中正值青春靚麗還未“剩”就先出手的例子比比皆是。曾經有一個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很令人震驚:大一學生中就有超過一半的人有“征婚”史,形式包括校園招貼、網絡發帖、參加“派對”等。對于一些人的不理解和“少見多怪”,這些大學生很不以為然,她們認為,在老觀念里,好像只有真的嫁不出去了才會去征婚,我們可不想把自己剩成“老大難”,征婚在我們心里只是一種交友的方式,甚至是尋找合得來的玩伴,至于結婚,這是太遙遠的問題了!
“紅”在痛并快樂
也許正是出于與婚姻無關的“輕松”心理,眾多打著“征婚”名義的“偽剩”一族毫無顧忌地大膽出位,各種手段幾乎無所不用其極,“犀利”言行令大批看客一面頻頻咋舌,一面輪番語言暴力加以聲討,享受著“痛并快樂著”的刺激。
如今“征婚”真的遍地開花,全方位地“紅”了!無論是網上,還是電視、報紙,甚至人們的日常閑聊中,只要跟“征婚”沾上邊,話題一定不會“掉到地上”,“追隨者”甚眾。社會資源短缺,競爭激烈,“老大難”隊伍日益龐大以及各路“征婚狂人”不斷制造的話題是“征婚”之所以躥紅的主要因素,但不能否認,看客們只漲不跌的持續關注度同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決定性作用。
那么是什么令各位看官如此抓狂卻又欲罷不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對世俗心理與人性本真的徹底迎合。一方面80、90后女性個性更加開放,她們言論大膽、直率,甚至毫不回避的功利,被物化的婚戀觀對傳統思想形成強烈的刺激,雖然社會主流道德規范的標準一降再降,但絕大部分人還普遍存在向善心理,有一種“啞巴都能被逼出話”的想斥責這種“丑陋”現象的發泄沖動;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征婚“秀”對正在尋找愛情的人影響很大,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選擇和節目中嘉賓的選擇大同小異,甚至喜歡與嘲諷也是如此類似,他們仿佛看到了鏡中的“我”,就如同押賭般期待結果,欲罷不能。
“紅”在亂花迷眼
從整體看,允許反傳統的聲音高調“出鏡”,這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人性更自由,更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求,真實地表達自我,只要掌握好度,這實際上都是一種心理走向成熟的標志。
從個性特征來看,上電視征婚的比較張揚,網絡征婚則相對內斂。但無論哪種形式的征婚都只是交友的一種途徑,充其量只是個認識的開端。愛情心理學將一見鐘情定義為迷戀,要到達真愛,還需要感情的升華、價值觀的磨合、更深的心靈溝通。
誰都渴望擁有幸福的婚姻。可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在戀愛中往往會鬼使神差地一再錯過,以致陷入“剩女”境界。那么,“剩女”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呢?從心理學角度看,主要是期待錯覺和布利丹效應在作怪。
期待錯覺,指的是人們將過度依賴理想預期,忽略對現實狀況的理性分析,是一種“持幣待購”的心理。這種投資心理的結果就是:越是條件優越,越是追求者眾多,就越要觀望,期待著更加完美的白馬王子的出現。在這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期待錯覺影響下,女性擇偶會出現“布利丹效應”,即決策中左顧右盼、難作決定。一旦醒悟,又很可能陷入“瘋狂搶購”的結婚狂心態之中,走向因為太過主動而嚇跑男人的另一個極端。
而對于那些自身條件較低的“弱勢征婚群體”而言,主要應從錯位心理的轉換入手,必須做到雖“困”而“不惑”。“不惑”就是要轉變認識,自我開解:首先放棄對擇偶標準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對于心目中的完美愛人標準,可以努力爭取,但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依據現狀不斷調整。
“紅”在經濟實惠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增強,而體現在婚姻中就是“征婚熱”。
總的來講,現代社會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浮躁的年代,大多數年輕人都忙碌于在這樣的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在這樣的年代中,年輕人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試圖在狹小有限的空間內更多的把自己展示給別人,也希望通過有效的時間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和合適交往的對象,所以,在電視節目中頻繁出現此類節目。在這類節目中,大家可以充分展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愿望,從而用這種非常“經濟”的快餐方式在有限的時限內給自己帶來盡可能大的“投資回報率”。這種電視節目,作為一種媒介,為廣大的年輕人搭建了一個彼此交流的平臺,也在很大程度上省去了中間環節所帶來的麻煩。而這也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節奏的體現: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