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際婚姻分析師、高級講師、福州陽光心理工作室主任,福建省婦聯婚姻家庭指導中心心理咨詢師、福建省紅十字會災后心理救援隊成員。
“再不用心干,就送你去富士康!”,這雖是個玩笑,但不能否認,“富士康”對于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而言,絕不亞于”大灰狼“對小朋友之功效。同一家企業,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先后十幾名年輕人跳樓自殺,這足以令人震驚,甚至很多人紛紛猜測:難道富士康是中了什么“魔咒”?然而,心理專家卻提醒大家,其實自殺也是會“傳染”的。
悲觀情緒就像“流感病毒”
所謂的自殺“傳染”,在心理學上,可以稱之為情緒或者態度的社會感染。指的是一種較大范圍內的信息和情緒的傳遞過程。生活中,情緒的人際交互感染是很常見的,有時它這種“傳染”性很像流感病毒,傳播非常迅速,而且特點鮮明。
1、雙向性:在人際環境中雙向感染,就像你看到別人因失去親人而痛哭,你也會哭,而你的哭會令那個人哭得更加傷心。
2、爆發性:在較大群體內產生循環感染,反復震蕩,循環。引發強烈的沖動性情緒,導致非理性的行為。就像古時候農民起義,一個人振臂一呼,歷數統治者的惡行,就調動了大家的不滿情緒,結果情緒反復循環震蕩。
富士康事件中,由于產區人員密集,悲觀厭世的情緒就很容易彌漫開來。這種信息會令一些性格相對悲觀的人更加悲觀。他們會真的覺得活著沒有意義。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比如鄰居死了一個人,大家都覺得那個人很好,本不該死的。于是有人就覺得做人沒意思,好好的就死了。這就是悲觀情緒的感染。如果群體不大,悲觀情緒比較容易衰減。但富士康因為群體太大,環境不易轉變,而且空間又很逼仄,所以很難淡化這種情緒。
3、接受的迅速性:在厭世的情緒彌漫開來的時候,群體的成員迅速接受這種情緒。針對富士康事件,最重要的促進感染的因素是群體大和空間小的反差。
30多萬人,在幾平方千米范圍內居住和工作。相當于一個半縣城的人口,擠在五六個小區的范圍內??臻g的擠壓,就會導致心理的擠壓。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容易體驗到。比如:春運的火車站,我們好好的心情就被擠得很急躁。這樣的空間里,消極的情緒是會很快傳染的。
心理暗示誘發“病毒”擴散
心理暗示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父母把參加高考的孩子送到考場外,交代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結果孩子卻越發地緊張。這就是暗示。
在富士康事件中,前面的同事跳樓了,媒體一宣傳,大家一傳播,結果后面的員工也覺得,這是解決痛苦的一種最干脆的方式,這就是受到暗示了。據媒體報道,富士康還請了幾個\"大師\"來做了法事,就使得暗示更加強烈了:\"這是地方的問題,不然我不會這么想死\"。事實上,超自然力量的暗示非常可怕,有時甚至可以鼓動一個民族去瘋狂。
還有就是由于當事人性格原因形成的自我暗示。從整體看,富士康事件的當事人都比較年輕,性格缺陷比較明顯,多用消極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當壓力大到自身難以化解、處理的時候,下意識想到死。\"這么痛苦還不如死了算了\"這樣的自我暗示也進一步推動了非理性的行為。
弄丟自己更易被“傳染”
也許你還記得卓別林的喜劇里,那個把街上女士裙子后腰的大扣子當作螺絲擰的笑話。其實這反映了一個人的異化問題。
在富士康這種加工型企業里,產能的安排是跟著效益目標走的。也就是說,流水線開多久,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成為機器的奴隸。當你坐上流水線,自己就丟了。只有機械的動作,沒有人的情感和需要,甚至連上廁所的便意都被壓抑。這樣的生活,時間一久,必然要出心理問題。
而且,富士康里的工友雖然很多,但由于班次的問題,同一宿舍里的同事碰到一起聊聊天都難,根本不能形成一個團隊,這樣員工就更加找不到自己。如果人僅僅只是機器的奴隸,那結果也只能是心靈日漸荒漠化。
另外,高壓狀態下也容易使人心靈扭曲。從前幾天富士康出臺的員工關懷計劃中\"每周至少休息一天\"這一條,我們足以窺見富士康原先的工作環境是怎樣的。
你是自殺“病毒”易感人群嗎?
當然,并不是所有群體成員都會被感染做出極端行為的,人的個體差異性也很關鍵。富士康事件當事人大多是80、90后。這群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的確令人擔憂。他們中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技巧和愿望。夢想遠大,但應對能力卻不如父輩;人生很復雜,但卻希望解決問題的方式能簡單。這種普遍的\"眼高手低\"、\"投機取巧\"的處事特點,造就了他們性格上的缺陷:
1、 過于內向,過分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注意力范圍狹窄,很難學會跟環境融為一體。
2、消極的思維方式,將中性或者正性的信息作負性的解讀。
3、某些追求完美的傾向,有了問題不愿求助或者擔心別人知道自己的脆弱被人笑話。
4、情緒的穩定性和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較差。
5、缺乏功能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家人不夠理解,或者自認為自己不被理解,平時親子之間,家人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
總之,\"易感人群\"具有的共性就是遇到壓力首先自我貶低,責怪社會,環境,有心理上的劣等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愿傾訴求助,自認為傾訴求助無門。結果一個人偏離健康軌道越走越遠。
抗自殺“病毒”全攻略
作為個體,想避免被不良情緒困擾相對困難,關鍵是怎樣管理這些情緒。
1、提高對自我性格特點的認知。學習一些心理學常識,知道自己的性格特點的優劣勢,也許對自我預警有幫助。知道自己對什么樣的刺激有什么樣的反應,就能明白并非世界讓我痛苦,而是我無法適應世界才痛苦。
2、明確自己的人生規劃和定位。有明確目標并且有走向目標的人,更能承受打擊。這對富士康員工那類的打工一族來說較難達到,但可以試著將步入社會的第一份工作當作學習和體驗,這樣心態就會平和很多了。
3、學會交往,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圈和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是心理健康和心理重建很關鍵性的因素。
4、遭遇痛苦要學會求助。哪怕你試過了一百種方法,只有這一種沒試過,也不能說沒辦法了。可以求助公益機構,也可以向心理學專業人士求助。
5、企業要建立心理健康的長效機制,提供免費的心理健康教育。
6、全社會要重視企業員工心理援助計劃EAP,必要時應從規范、安全等多種角度制定硬性考核檢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