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對用心良苦的夫婦,他們為了讓18歲的兒子擁有一個大好的前程,不惜放棄國內穩定工作和優越生活,舉家移民到了美國。孩子的學業雖然得到了很好的安置。但是,面對激烈的競爭,夫婦兩個就不得不做比別人多兩倍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供得起整個家庭的開銷。開始,他們遇到上司的挑剔和工作的重負,還能夠吃得消,后來,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他們就開始在孩子身上撒氣。于是,夫婦倆動輒就拿“我們都是為了你才變得這么困難的”來數落兒子。他們以為這樣發泄一下沒有什么。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樣一句話,讓他們自尊心極強的兒子6次企圖自殺。最后一次,兒子已經走到了鐵軌邊,幸好母親及時發現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后來,這個長期在父母的壓力下成長的孩子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得不回國治療,學業也因此半途而廢。
這是一則真實的故事。故事中的夫婦倆本是出于一腔愛的初衷,但是,卻忽略了兒子的感受,只一句話,就在無形中壓垮了孩子的心靈之橋,讓原本美好的愛變得事與愿違。由此觀之,我們的確不應該讓自己的家人承受太多的壓力。
不讓家人承受太多的壓力,就是要把愛情變成妻子的“專利”,把溫柔變成丈夫的“私藏”;就是要在家務方面,多一些爭先恐后,少一些拈輕怕重;就是要在心靈上,多一點理解體貼,少一些攀比抱怨。
不讓家人承受太多的壓力,就是在孩子成長的心路上,幫助他們解疑答惑、分憂解難,讓愛變成鋪路磚,而不是絆腳石;就是在孩子的人生征途中,幫助他們減輕負擔、輕裝上陣,讓愛變成前進的動力,而不是沉重的壓力;就是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灑愛的陽光,遍種愛的鮮花,收獲愛的果實!
不讓家人承受太多的壓力,因為家是我們心靈的休憩地,而不是我們撒氣發泄的沙袋;因為家人是我們同甘共苦的親人,而不是同室操戈的對象。愛我們的家人,就應當讓他們輕松幸福,而不是身心疲憊,心力交瘁!
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經在他的著作中對“家”作出如下詮釋:所謂“家”(FAMILY),也就是爸爸(Father)和(And)媽媽(Mother),我(I)愛(Love)你們(You)!可見,“家”這個溫馨的代名詞,應當是發自心底的情感呼喚,而不是拖累身心的重荷在肩;是不能自已的愛之表達,而不是痛心疾首的恨之深淵;是人人都向往的桃花源,而不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壓力圈!
親愛的朋友們,如果您愛您的家人,別忘了在施與“愛”的同時,還要給您的“愛”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