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釋
繪景類文章的閱讀練兵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描繪畫面,明確物象意蘊。對于寫景的文章,我們要把握文中描繪的畫面,準確捕捉景物的特征,進而探究景物的象征意義。
二、尋找線索,梳理行文思路。線索是寫景文章安排材料的紐帶,是貫串全文的一條主線。順著線索,可以梳理出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作者思想感情不斷深化的脈絡。
三、感悟詞句,感受語言的精妙。寫景的文章,其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如(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中朱自清的《春》一文,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四、抓住文眼,把握文章主旨。“文眼”即文章的眼睛。它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抓住了“文眼”來欣賞佳作,就像按圖索驥、順藤摸瓜一樣。如賞析(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中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抓住“溫晴”這個“文眼”,順著三組對比,便“拎”出了“冬天的濟南是個‘寶地’”這個主旨。
經典閱讀一
老家的樹
□郭楓
不用說,在風雪的曠野里,所有的樹都失去了顏色;只有松柏,才能挺立在嚴寒中,擎起一樹清郁的墨綠。可是,小時候,只記得松柏總是種在一些大戶祖塋的墓地上,每回經過,就覺得雪地里的黑松林,特別神秘,特別恐怖,黑黝黝的里面藏著些什么,心里認定那些松柏不是屬于我們的。讀書之后,書中有數不盡的松柏頌歌;不管書上怎么說,我還是喜歡活在我們生活中的那些樹。我喜歡:柳的嬌柔、榆的粗獷、白楊的瀟灑,我喜歡槐、椿以及各種常見的樹木,我還是不喜歡松柏,總覺得松柏不是我們的。直到我走出了家園,跋涉過千山萬水,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滄桑,漸漸地,我才懂得,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樹!
松柏,挺立在山巒最高處,與白云絮語,與天風唱和,在蒼茫的天地之間,樹立出一種生命的風范來。它站在高處,超脫于紅塵之外,讓群樹仰望,仰望而無法企及。松柏,雖然享有無數的贊頌,卻也承擔著千古的寂寞啊!在紅塵之中,那些不甘寂寞的人,卻想借著松柏的風采,讓自己偉大起來,崇高起來,這是何等的自私和愚昧啊!因此,一想到老家的原野上的那些松柏被種在墳地里,我就為它們感到屈辱與難堪。可是,我也更懂得:為何在大風雪的曠野中,松柏要傲然挺立,擎著一樹墨綠抗拒嚴冬的淫威了。是的,冬天的淫威,可以讓柔弱的生命暫時低頭,卻永遠征服不了頑強的生命。
想念北方,想念老家的那些樹木,當然,我更想念老家的人,想起那些勞苦而沉默的人們,許多熟悉的面孔,就浮現在我眼前!那些與我血肉相連的親人,你們可好?三十多年的歲月,三十多年的動亂,可曾把你們摧折?知道嗎?今天對你們,我是如何的想念!
(選自《老家的樹》)
閱讀思考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對松柏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里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2.文章寫“在風雪的曠野里,所有的樹都失去了顏色”的作用是什么?
3.結合全文,分析一下作者為什么說“松柏,是多么可傲的樹”。
4.在文中,松柏與老家的人最大的共同點是什么?
5.本文運用了象征手法,試分析松柏象征了什么。
經典閱讀二
春日和風
□[美國]聚比爾·格雷芬·舍恩
春什么時候來可要聽它高興。它可能在二月里賞給我們兩個天藍得令人難信的日子,畫眉百轉啼鳴,大山雀嘁嘁喳喳;也可能等到四五月才駕臨。于是空氣突然暖和起來,第一道和煦的陽光使我們精神煥發,猶如花園里燦爛的番紅花那樣吐艷。
鄉間的春天吸引我們到戶外去。我們要看款冬盛開,聞細雨后土地的氣息,并且摸摸榛絮怎樣柔軟得不可思議。我小時候認識我家后面森林里的每棵蕨、每株樹。從那條只有在春天里才特別地汩汩流的小溪,我跑到歐龍牙草、報春和紫羅蘭叢生處。
城市的春完全不同。它使人的舉動恢復正常。冬天里那種憂悶的神情沒有了,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和騎自行車互相推撞時,彼此怒目相視的敵意也沒有了。不再有圍巾和雨傘礙事,每個動作都是喜悅。
公園里每條凳子都向你招手。初次坐在陽光下,腳下仍然有點陰涼,但沒關系。有人找座位時,我們都友善地挪開讓座,連來自寒冷北方的人也說:“今天天氣多么好,你說是不是?”是初現的陽光帶來這一切轉變。我們互相攀談,所談的不是個個要顯得比別人聰明的那些有深度的話題,而是近乎大家隔著花園籬笆在閑話家常,又或在街口駐足閑聊就像舊日那樣,人們在街上悠閑漫步。忽然間,老少都走在一起,傾談起來,仿佛彼此毫無隔閡。長發、白發、綠發和童山濯濯的禿發,和春的時刻比較起來,這些又有什么可在乎的?這是浪費時間,無謂多情善感嗎?如果你認為是如此,就請繼續來去匆匆吧!
我每年都仰望春的湛藍天空,哪怕它只出現幾個小時。
[選自《青年文摘(紅版)》1991年第5期]
閱讀思考
1.本文描繪出了春天給景物及人物帶來的變化,而這一切都是由春天的一個特點帶來的,這個特點可用標題中的一個字來概括,這個字是_______。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畫線句是從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種感覺角度去感受鄉間春天的,能表明這幾種不同感覺的三個關鍵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描繪城市的春天時,文章運用了_______的寫作手法,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4.“長發、白發、綠發和童山濯濯的禿發,和春的時刻比較起來,這些又有什么可在乎的”這句使用了 的修辭手法。從人們這種“仿佛彼此毫無隔閡”的表現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春日和風”中的“和”除了可以解釋為“暖和”“和煦”之外,還可以解釋為人與人之間的__________(選詞填空:溫和、和美、和諧、和順)。
5.本文融情于景,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表達了自己_______的思想感情。
經典閱讀三
海市
□張抗抗
穿越戈壁灘時,你會忽然覺得,世界原來竟是如此單純。地很平,一馬平川。視線里彌漫著黃褐色的沙地,從車輪下一直通向地球的盡頭,眼里除了黃沙還是黃沙。
旋風突然就出現了。風夾裹著黃沙,像一只只倒扣的金鐘,呈U字形,底部緊貼著戈壁灘,任意地旋轉舞蹈著。那是一頁奇妙的圖景,大漠上凝固的黃色成為一塊巨大的底版,與游弋的黃色旋風渾然一體。鏤空的風柱又似一支急促的噴泉,安慰著沙漠里的行人。再沒有更多的顏色了,戈壁只有單純得近于單調的金黃。
出涼州、經張掖、過酒泉,漫漫長途,古城的綠洲與綠洲之間,沒有河,沒有泉,也沒有井。
黃沙古道,掩埋了多少流放者饑渴的白骨和焦灼的靈魂。
真的沒有綠樹也沒有河流么?蒼天在上,誰能拯救這荒茫死寂的戈壁?
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睜開眼。如閃電掠過黑夜,我的眼睛為之一亮——那是海么?灰藍色的水波漾溢著,彌漫著,懸浮于沙洲之上,寧靜而安謐。水上橫一道長長的湖堤,堤上有樹,清晰而精致的樹影,一棵棵生動地排列著,像故鄉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更奇妙的是,水面上還映著綠樹的倒影,水墨畫一般,朦朧得柔美。在沙漠的驕陽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涼又甘甜的。
那一定是個好去處了。我問,那是個什么地方呢?
是海市。司機回答。
海——市?這真的就是海市?怎么就和真的景致一模一樣啊?
如不是親見,我也不相信如此美麗誘人的海市,會是一個騙局。然而,海市沒有罪過,海市因沙漠的氣流和折光而現,海市本無意。而人,辛勞饑渴、疲于奔命的趕路人,孤身于茫茫戈壁、漫漫大漠之中,尋求一處綠樹環抱的甘泉,就成為苦難的旅程中靈魂最后的庇護地和溫柔之鄉的夢。人依賴于心造的幻影,苦挨歲月,為自己的精神天國付著高昂的代價。人迷戀海市,人也沒有罪過。
盡管海市的謊言早已被人戳穿了很久,卻仍然還有饑不擇食、自欺欺人的后來者,走進那沒有坐標的戈壁灘,在無水的沙海中迷失自己。車窗外,遙遠的海市仍然煙波浩渺、樹影幢幢,美得充滿誘惑。車迎著那片海市而行,海市始終浮游在沙漠的盡頭,在我前行的左側,固執地不肯離去。有一陣寒戰從心頭掠過,我不敢再看海市一眼。那時候我只剩下一個愿望:我只想快快走完這片蒼涼的不毛之地。
臨近中午,陽光越發熾烈,金色的戈壁像是要燃燒起來。抵達安西城時,天空忽然飄來幾片黑云,一陣涼氣襲過,豆大的雨點落下,干燥的地面揚起一層白粉,雨卻頃刻無蹤無影。旋即,清朗而廣袤的天穹之下,橫空劃出一道巨大的七色彩虹,勾勒出一片絢麗的輝煌。司機說,你們的運氣不錯呵。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看到這樣的景色啊。
我心里卻覺得一種莫名的酸楚。我只想快快地往前走,快些到達前面那片真正的綠洲。沒有猙獰的旋風、沒有虛幻的海市、沒有稍縱即逝的彩虹,卻有冒著炊煙的房屋、歡樂的人群、油綠的青稞麥和那豐收的田野……
(選自《讀者》2006年第22期)
閱讀思考
1.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寫旋風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出了旋風怎樣的特征?
2文中的司機說:“你們的運氣不錯呵。我走那么多次,也不是回回都看到這樣的景色啊。”其中“這樣的景色”指的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說“人迷戀海市,人也沒有罪過”?
4.看到“海市”,作者生發了哪些聯想和議論?請分點歸納。
5.簡要概括本文的主旨。(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