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釋
同學們務必明白:閱讀和鑒賞有層次上的差別!鑒賞,是在閱讀感知文學作品基本內容的基礎上,以體驗藝術品所蘊涵的美感和旨趣的過程。鑒賞以記事為主要篇幅的文章,是把文章當做藝術品來把玩,品出其中的滋味,享受作品帶給我們的藝術美感。
語文課程中所謂記事文的美感,毫無疑問是五光十色的。初中階段,我們一定要能感受、識別和欣賞敘事時人稱的選擇、順序的設計、情節(經過)的排列、時空的組合,以及詞語的運用等語言技藝。重點是作者對事件經過的精巧安排,這些都是作者在記事時的個性化發揮,需因文而辨。當然,文學作品的思想美,也是不可忽視的。
經典閱讀一
美麗的紗巾
□蕭袤
有一天,小魚兒看見天上的云霞,以為那是一條紗巾呢!小魚兒就天天夢想,我要是有一條紗巾,纏在脖子上,該有多美呀!可惜小魚兒不能親自到岸上去,那條美麗的紗巾,在岸上的商店里,一定買得到。
小魚兒做夢都在念叨著:“紗巾,紗巾,美麗的紗巾……”
“撲通”一聲,青蛙跳進水里,把小魚兒的好夢吵醒了。
“剛才你說什么?花生?”
“不是花生,是紗巾!”
“噢,是蝦精呀!”青蛙鉆進水里,聽覺一直不太好,“哪兒有蝦精?我去把他趕跑!”
“拜托,不是蝦精,是紗巾,繞在脖子上的那種,很漂亮,很漂亮的‘蝦精’……”你看,小魚兒都給氣糊涂了。
“還是蝦精嘛!”青蛙的臉上,鼓起了兩個大包。
“我不跟你說了,人家說紗巾,你偏要說蝦精,哪里有什么蝦精嘛!”
“是紗巾呀!這下我聽明白了,你等著,我去去就來。”青蛙向岸上跳去。
過了一會兒,青蛙跳進水里,手里拿著一條白紗巾。“送給你,親愛的小魚兒。”青蛙雙手托著白紗巾,就像獻上潔白的哈達。
“我要的不是白紗巾,是那種……”
“沒關系,你等著,我去去就來。”青蛙一向是急性子,又向岸上跳去。
過了一會兒,他手里拿著一條藍紗巾,向小魚兒游來。
“我要的不是藍紗巾,是那種……”
“沒關系,你等著,我去去就來。”青蛙立即上岸去,換了一條紅紗巾。
“不是紅紗巾,是那種……”
“沒關系。”青蛙這回拿來的是黃紗巾。
“不是黃紗巾……”
好在青蛙的大腿很有勁兒,他跑來跑去地給小魚兒換上了綠紗巾、紫紗巾、金色的紗巾、灰色的紗巾,可惜都不是小魚兒想要的那種。
“商店的老板都不愿意換了。”青蛙小聲地說。
“對不起,青蛙。”小魚兒也覺得不好意思。
“可是,你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紗巾呢?”青蛙問。
“你跟我來——”小魚兒拉著青蛙,穿過石縫,繞過荷莖,游過水草,在一個透明的水面,兩人一起向天邊望去。
“你看,就是那種紗巾。”小魚兒說。
“傻小魚兒,那不是紗巾,那是天上的云霞。”青蛙說。
青蛙一回頭,一下子驚呆了:“小魚兒,你別動,你真是太、太……”
“我怎么啦?有什么不對勁嗎?”小魚兒不明白。
“你纏上紗巾的樣子,真是太、太……太美了。”青蛙激動得結結巴巴。
“紗巾?什么紗巾?你別哄我。”
小魚兒從小包里拿出玻璃鏡子,往里邊一看:哈,一根水草正好繞在她的脖子上,在透過水面的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像云霞一樣美麗。
(選自《蕭袤童話》)
鑒賞品讀
這是一篇美妙的童話,在語文學習中算一篇結構巧妙的記事文。作者運用輕松有趣、浪漫詩意而又童稚化的文筆,敘寫了小魚兒在青蛙的幫助下苦苦尋找美麗的紗巾而不得,卻于不經意間得到的曲折故事,為讀者創造出一個美妙而又理想化的想象世界。
本文的情節設計一波三折。事情緣起于小魚兒想得到一條如云霞般美麗的紗巾。青蛙誤聽“紗巾”為“蝦精”,增添了故事的情趣。青蛙買紗巾并且多次換紗巾,小魚兒始終不如意。最后小魚兒帶青蛙去看云霞,在不經意間得到了夢想的紗巾。
本文的脈絡極為清晰,以青蛙幫小魚兒尋求紗巾為線索,運用對話體敘事,還有動作描寫、形象刻畫和神情描摹,把故事寫得十分生動。
經典閱讀二
我的閃亮日子
□李開復
小時候喜歡和同學吹牛,說自己練過武俠小說里的“金鐘罩”,還有特異功能,可以吃紙。同學不信,我就馬上把練習本上的一張紙撕下來吃掉,同學都看呆了……有的同學驚訝地問:“你還能吃什么啊?”我口出狂言:“我還能吃桌子!”同學們都將信將疑。
一般來說,每天中午在教室吃過午飯,同學們都會在桌上趴著午休。我最痛恨的事情就是睡午覺了,睡不著的時候,我就趴在那里啃桌子,一個學期下來,課桌真的被我啃了一個大洞。
同學們都覺得我可能真有特異功能。有一次,我心血來潮,對一個同學說自己還能吃鉛筆芯。結果真將一根鉛筆芯吞進了肚子里。媽媽知道了,匆匆趕到學校,把我帶到醫院。醫生嚴厲地警告我這是危險行為,還給我開了藥,據媽媽后來說,其實那是象征性地開藥來嚇唬我,因為吃鉛筆芯這個行為,實在太讓人擔心了。
現在想來,我從小就掩藏著一個“英雄”夢,不論在哪個方面,都希望自己能夠挺身而出,成為杰出人物,有時候還有些懲惡揚善的夢想。
當時有位姓徐的班主任,規定上課講話每人每次罰款兩塊,罰來的錢繳入班費。但我上課愛講話,常常一天被抓好幾次,甚至連午飯錢都被罰了進去,經常餓肚子。我想,老師扣那么多午飯錢,班費肯定能增加不少。我計算了班上每個人被扣飯錢的總和,又跑去班長那里查賬,發現很多錢沒有被計入班費,很顯然,那些款項進了班主任自己的腰包。于是,我想了個辦法,用左手寫一封長信,悄悄塞進校長辦公室的門縫里。結果第二天,老師被叫去調查,回來以后情緒失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叫:“誰做的我心里清楚,你們這么做簡直是無法無天!”同學們深感英雄藏于民間,很是高興。從此以后,班費再也沒有被克扣。
這場“正義之戰”,讓我很是得意。當然,這么做是否合適,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是唱反調幾乎成了我的最愛。媽媽經常告誡我,不要把口香糖吞進肚子里面,說是會粘住腸子和胃,我卻偏要“以身試法”,把口香糖咽下去,以證明自己是“金剛不壞之身”。媽媽要我小心別把口香糖粘在頭發上,我就把口香糖吐出來,故意粘在頭發上,頭發果然被粘住了一大塊,怎么摘也摘不下來,急得我只能拿一把剪刀,把那塊頭發一把剪了下來。那段時間,我不得不頂著“狗啃泥”的發型去學校。
但我犯下的這些“罪行”,媽媽都是一笑而過,并沒有嚴懲我這“犯罪分子”。
(選自《世界因你不同》,有刪改)
鑒賞品讀
內容方面,本文以“我”童年的“英雄行為”為主線,寫了“我”的頑皮、耿直與惡作劇,抑揚結合,寫出了“閃亮日子”里天真的頑劣和“正義之舉”給“我”帶來的快樂時光。其中,重點寫出了“我”的“正義之戰”和“一貫的唱反調行為”,凸顯的是“我”從小滋生的英雄主義情結和處處追求獨立自主的心態,這是本文吸引讀者的亮點,也是李開復先生創造性人生的基點。
敘事藝術方面,本文一開頭就設下懸念,“金鐘罩”“吃桌子”所謂何事?為全文設計了風趣又可愛的開頭。敘述故事更是一環緊扣一環,通篇由啃桌子、吃筆芯、投訴班主任、唱反調等情節構成,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本文語言輕松活潑、幽默風趣。大量反用詞語,如“金鐘罩”“英雄”“正義之戰”“以身試法”“罪行”等等。小題大做,含有回味童年的自豪,又含有揶揄自嘲意味,使文章充滿了幽默趣味。
經典閱讀三
行進的午餐
□李登建
宋木匠騎著一輛吱扭吱扭的自行車,從彎彎的土路上拐拐拉拉來到村頭。早在這里等候的女兒、兒子,立刻跑上前,一左一右扯住他,擁著父親往家走。這是宋木匠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每天收工回來,宋木匠的車把上都掛著兩串狗尾巴草串起的大螞蚱,女兒和兒子各搶了一串,戴在脖子上,很像是花環或者瓔珞。他們歡叫著:煎螞蚱吃,煎螞蚱吃!
這是宋木匠用一個晌午頭逮來的。他做活的工地在城邊兒,過了那條小河就是彌漫著青草味、莊稼味的田野,田野里蹦跳著數不盡的大螞蚱,任你捉任你捕,宋木匠晌午頭總要來逮個痛快。其實起初他來“捕獵”并不全是為給孩子們弄點“肉”吃,主要的還是躲避工地上的午餐。他們這幫匠人來自四鄉八村,不少人離家遠,施工單位特意置了鍋灶,中午這頓飯提供饅頭和菜。一元錢一份,然而這份菜宋木匠不能吃,雖說每天發二十元的工錢,拿出一元錢不算啥,可對他來說卻不同,他上有爹娘、爺爺奶奶,老婆是個藥罐子,八九張嘴都大張著等他弄回食物,他得把一分一厘攢著換糧食。所以每天他都自備午餐:三個粗面餅子和一塊咸水蘿卜。頭兩天,工友們打了菜都喊他嘗嘗,或者你夾給他一筷子,我舀給他一湯匙。他可不好老這么“蹭”著吃,終于想出了好辦法,謊稱孩子喜歡吃煎螞蚱,當爹的能不替他們逮?中午吃飯的時候,他便手里攥著粗面餅子和咸菜疙瘩去了田野。
白花花的陽光鋪天蓋地,田野里像燃起無邊的熊熊烈火,近處烤得人不敢睜眼,遠處蒸騰著團團霧氣。雖然是天天來,乍一進去宋木匠還是有點頭暈目眩,四肢發懶,但他有粗面餅子和咸菜疙瘩,吞下幾口,立刻抖起了精神。他就這樣吞著粗面餅子,嚼著咸菜,去追捕那些大螞蚱,而且盡揀大的肥的……
清風拂動墻頭的南瓜花,吹來絲絲涼意。宋木匠坐在北屋門檻上,妻子在飯棚煎螞蚱,說是煎,實際沒有油,只是放在燒熱的鏊子上干烙。小兒子抓起烙好的螞蚱就吃,擎著一把快活地在院子里兜圈兒。懂事的女兒給父親送半碗來,父親只摘下一條螞蚱腿咬在嘴里,然后瞇著眼看他們大飽口福。
孩子們很快吃完了,纏著父親:“爸爸,明天再逮兩串大螞蚱。”
父親含笑點頭:“好,明天再逮。”
(選自《大眾日報》2009年9月4日,有刪改)
鑒賞品讀
本文的題目首先給讀者一個疑惑:何謂“行進的午餐”?讓讀者產生探究的欲望。緊接著,開篇部分給讀者勾勒出溫馨幸福的場景:做工回來,父親與兒女相見的那份獨特的快樂。本文采用的記敘順序為倒敘。倒敘常常和懸念聯結生輝。何時何地逮的螞蚱?為何逮螞蚱?怎么逮螞蚱?等到“筍芯”被剝開,事件的頭緒就清楚明白了。也有人稱這樣一種敘事技巧為“層層剝筍”法。這種敘事方法比較常見,易于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