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業績增長多是2008年大幅撥備和資產減計的結果。盡管此后盈利日豐,但風險未除
《財經》記者 董欲曉
春暖時節,上市銀行年報密集發布。
2010年3月25日,工商銀行(601398.SH/01398.HK)發布2009年業績報告,凈利潤增長16.3%,華夏銀行(600015.SH)同時發布2009年業績增長22.5%。
3月23日,中國銀行(601988.SH/03988.HK)先于其他幾家大行發布業績報告:凈利潤810.7億元,同比增長26%。
這一消息帶動銀行股出現近期少見的全線飄紅。24日,中國銀行開盤后領漲2.17%,浦發銀行、深圳發展銀行(000001.SZ,下稱深發展)、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漲幅也超過1%。
此前,深發展公布凈利潤大增720%。寧波銀行、興業銀行也宣布了各自9.4%和16.7%的凈利潤增長。
目前,息差加大、經濟向好的預期使得業內人士普遍對銀行未來業績走勢持樂觀態度。一些研究者甚至認為,上市銀行2010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可能達25%以上。
但就2009年業績來看,上市銀行的利潤多少有著“被增長”的味道。畢竟,在2009年多半時間里,銀行利潤主要來源的信貸業務息差持續低迷。已發布業績的幾家銀行,業績增長多是2008年大幅撥備和資產減計“映襯”下的結果。
業績增長背后
此前,為配合監管部門的再融資審批,寧波銀行、興業銀行均提前發布年報。就目前已經公布業績的六家銀行,以深發展720%的凈利潤增長率為最。
但深發展驚人的業績增長并不代表相應的盈利能力。2008年四季度該行計提撥備56億元,核銷呆賬本金及墊付訴訟費94億元,導致當年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260%。2009年公司貸款撥備恢復至正常水平,同比數字在2008年劇烈縮減的映襯下“必然”陡增。
其他幾家銀行的凈利潤增長,多少也與深發展有著類似“被增長”的來由。
中國銀行獲得26%的凈利潤增長,一大因素是2008年巨額資產減計所預留的業績空間。2008年下半年由于金融危機升級,該行海外資產受損嚴重,當年該行資產減值損失高達450.31億元。而2009年,資產減值計提恢復正常,僅為149.87億元。
交銀國際銀行業分析師李珊珊對《財經》記者說,工行凈利潤增長16.3%,建行業績預期增長22%,一個主要原因是2008年其撥備較多,2009年的數據就會高一點。
于3月4日發布年報的興業銀行(601166.SH),獲得16.7%的凈利潤增長。主要因為該行2009年撥備計提力度小,全年計提撥備5.59億元,同比減少83%。而在撥備前利潤增長這個數據上,其僅僅獲得1.69%的成績,撥備后的數據則增至16.7%。
由于2008年息差這個主要盈利動力迅速減弱,包括中行在內的國內銀行,均經歷了利潤大幅下滑的考驗。隨著2010年信貸投放量預計大幅低于2009年,資金供求關系轉變提升銀行利息議價能力,從2009年三季度開始,各家銀行才普遍感到“息差上升”的溫暖。
忙于配發融資的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其年報發布日期從3月推后至4月14日。個貸比例頗高的招行息差下滑嚴重,市場普遍預計其2009年業績會有15%到20%的下滑。
不過,隨著息差企穩,中小銀行或將率先擺脫業績窘境。
“目前(政府)要求加大中小企業貸款,這對中小企業客戶比例較高的中小銀行來說,是比較好的消息。(流動性)較緊的時候,銀行的議價能力會上升,”野村證券執行董事顏湄之分析說,“中小銀行還可能獲益于咨詢費用收入的上升,也就是表外業務收入的增長。”
“V型,”一位銀行業分析師這樣描述近幾年銀行業績走勢,“2008年業績向下,至四季度最差,從2009年二季度觸底向上,四季度逐漸走好。”
填補資本金缺口
未來銀行盈利漸豐,利潤留存會在多大程度上填補銀行資本金缺口?
近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朱從玖就銀行融資如何避免“撞車”提出優先次序:盡量使用內源融資、使用利潤來補充資本;盡量使用配股方式補充資本金;盡量以發債方式優先補充附屬資本;如果上述方式還不能滿足,再考慮定向發行,公開發行。
中行行長李禮輝在解釋2009年派息比例下降的原因時說,“這樣安排主要是考慮需要有適當的留存利潤來補充資本。”該行2009年派息比例43.75%,較2008年底略有增幅。
此前,李禮輝在3月初的小型媒體會上稱,未來利潤留存比率將不低于49%。按照今年810億元盈利計算,其內源融資可解決400億元資本金需求,支持接近4000億元貸款發放。
3月23日年報發布會上,中行公布2010年-2012年資本管理目標為:資本充足率不低于11.5%,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于8%。
按照外界猜測,中行2010年貸款量將達到8000億元,其香港內地融資計劃,加上內源融資,已為該行未來兩三年內的信貸投放,備足資本金。
接近銀監會的人士透露,今年對大行的資本金充足率微微上調至11.5%。
“銀行怎樣融資,實際上是博弈的結果。”華泰證券分析師吳松凱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分析道,銀監會希望資本充足率越高越好,大銀行股東匯金公司希望獲得高水平且穩定的分紅,證監會則希望不要給資本市場太大壓力,而銀行希望盈利能力指標健康良好。
無論如何博弈,底線是:銀行的承受能力,實體經濟流動性的正常供應能力。如果資本充足率確實需要進一步提高,則匯金降低分紅或者以其他形式支持融資,將是大概率事件。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對《財經》記者說,銀行通過利潤留存轉換成資本的比例較小。“國內銀行主要做存貸款業務,對資本消耗大。即使息差改善了,利潤提高了,對融資壓力也沒有太大幫助。除非信貸增長慢下來,融資壓力才會小一點。”
目前14家上市銀行中,除了建設銀行(601939.SH/00939.HK)和北京銀行(601169.SH),12家銀行已公布各自的融資計劃。銀行的發展模式再度經受拷問。
民生銀行(600016.SH/01988.HK)董事長董文標在“兩會”期間曾對記者說,“再融資的事現在想都不要想,想都丟人,我們怎么張得開口。”
資產質量懸念
銀行業績增長背后的一個隱憂是資產質量。超常規的信貸大潮過后,市場多擔心留下不良貸款隱患。
不過查看銀行公布的數據,各項指標都相當健康。在業已公布的六份銀行年報中,工行、中行、興業、華夏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率均實現雙降,深發展、寧波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上升,但仍低于市場普遍預期。
一個動態數據頗為值得關注。寧波銀行年報顯示,在實現不良貸款率同比下降時,其“正常貸款”中的“關注類貸款遷徙率”大幅上升。深發展年報中關注類貸款遷徙率達48.99%,也較2008年末的1.90%大幅提升。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不良貸款率攀高,目前銀行基本是通過再融資把資本做實;業務盡量多元化;“在市場沒有變壞之前,有些貸款要退出”;對于地方融資平臺業務進行調整。
在2010年工作會議上,銀監會要求各銀行對地方融資貸款進行拆包檢查。
一位銀行業人士分析說,大規模信貸擴張,已經超出單獨某個銀行的風控能力,這個系統性、全局性的問題等待在整體經濟增長中化解。■
本刊實習記者要學梅、李梅影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