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各家保險集團,基金牌照不僅意味著可以豐富自己的產品線,提升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而且可以實現交叉銷售、子板塊協同等效應
《財經》記者 謝小亮
時隔多年,保險系基金的圓夢行動仍在繼續。
3月19日,一位接近平安集團高層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平安集團旗下合資基金公司平安大華基金(下稱平安大華)已經完成基本組織架構,正在等待監管層的批文。
迄今為止,中國沒有一家完全受控于保險公司的基金公司,所謂“保險系基金”仍然停留于概念層面。之前,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人保)已在嘗試通過股權交易來撬開保險系基金之門。
2009年12月16日,人保旗下中泰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召開股東大會,審議并通過將其持有的大成基金48%股權作價13.99億元人民幣出售給人保的方案。
如果交易最終完成,大成基金將成為人保的一家子公司,并將因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保險系基金公司。
但中泰信托的幾家間接股東對交易價格表示懷疑,并向證監會投訴。關聯股東新黃浦的贊成票也遭到媒體質疑。交易至今未有結果。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裁楊超則早在2007年就公開表示,已經向監管層遞交了設立基金公司的申請。
中國三大保險集團皆已向基金牌照發起沖鋒,但至今未有拔頭籌者。
基金牌照對于各家保險集團來說,不僅意味著可以豐富自己的產品線,甚至提升自身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而且可以實現交叉銷售、子板塊協同等效應。
平安突圍
2008年,平安大華基金開始籌建。按照計劃,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02318.HK,下稱平安)旗下平安信托出資控股平安大華,股權占比75%,新加坡大華銀行股權占比25%。
上述接近平安高層的人士透露,該基金的基本組織架構已經搭建完成,總經理、副總經理人選已經確定。目前,平安大華正在進行人員的招聘和培訓、內部規章制度的建設以及IT、硬件系統的配備等。
早在去年,平安大華已通過了監管層的現場檢查,進入評審尾聲。與幾乎同期籌備的紐銀梅隆、國金通用、浙商基金等新基金公司一起,平安大華需要等待的是監管層重啟新基金公司準入的時機。自2008年10月民生加銀基金公司獲批成立以來,已連續17個月沒有新基金公司面世。
在平安現有的綜合金融架構下,已經有保險、銀行、信托、證券、資產管理等多個金融牌照,惟獨缺少基金的身影。
“平安設立這樣一個基金公司的主要目的,還是想把平安集團打造成一個綜合金融平臺。”平安旗下某公司高管告訴《財經》記者。
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李聰向《財經》記者表示,“設立基金公司是平安打造綜合金融服務集團的重要部分。”
為了獲取基金牌照,早在2004年前后,平安已在考慮變通之策。平安副董事長孫建一曾表示,盡管障礙重重,平安從未放棄過設立或收購基金公司的努力。
他認為,當時通過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或者信托公司參股基金公司,成為平安繞開法律障礙的最好辦法。其間,平安曾幾度即將達成所愿。
2007年3月,平安通過子公司平安信托洽購巨田基金管理公司(現名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權。但是由于美國摩根士丹利集團強勢介入,平安最終無緣巨田基金。
2007年11月,平安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戰略入股香港惠理基金管理公司,成為后者惟一的戰略投資者,持股9%。
9%的持股比例與平安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一直強調的高比例持股差距甚遠,且作為一家香港公司,惠理不能承擔平安旗下基金公司的作用。
如今,平安大華基金再度成為平安集團完善金融架構的重要棋子。
政策松動
在平安謀求基金牌照的過程中,監管禁令也逐漸松動。
2005年2月,央行、銀監會和證監會三部委聯合發布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正式開閘。
同年6月、8月和9月,首批試點的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和建信基金三家銀行系基金相繼成立。
銀行系基金的成立給保險公司設立基金公司打開了想象空間。
但當時的《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不得用于設立證券經營機構,不得用于設立保險業以外的企業。”
2009年10月1日生效的新《保險法》,將上述限制性條款刪去。此前,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開展保險公司設立基金公司試點”。這意味著只要國務院或保監會出臺相關管理辦法,保險資金就可以設立證券或基金公司。
在新《保險法》實施前后,保險集團并購案增多。2008年底,人保獲得財政部無償劃撥中誠信托32.35%的股權。此后,人保通過整合華聞系獲得新黃浦旗下的諸多金融牌照,包括證券、信托、基金等。
目前,人保正在謀劃,如何將旗下中泰信托控股的大成基金變身為集團一級子公司。
隨著金融混業腳步越走越遠,分業監管的模式已經跟不上時代,必然會不斷積累風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教授徐高林認為,“盡管目前一行三會有聯席會議制度,但聯席會議畢竟不能等同于日常監管。”
保監會日前已在發展改革部下面增設保險集團(公司)監管處。
3月24日,保監會發布《保險集團公司管理辦法(試行)》,填補了金融集團沒有明確系統監管法規的空白。該《辦法》規定,保險集團公司及其子公司對非保險類金融企業的投資總額,不得超過集團合并凈資產的30%。
盡管國內保險企業在設立基金公司上沒有重大突破,但國外大型保險金融集團參股國內基金公司卻屢屢發生。
泰達荷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月9日發布公告,更名為泰達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因為公司原外方股東荷銀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將所持有的49%股權轉讓給宏利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后者和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同為加拿大宏利金融旗下公司。
2009年11月,證監會批準意大利忠利集團(中意人壽母公司)收購國泰基金30%股權。
此外,英國保誠集團、美國國際集團等都已在中國布局基金管理公司。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認為,由于國外保險金融集團在海外本身就是混業經營,使得其在中國的混業之路走得更輕松。
他表示,未來保險業規模擴大,資本市場更成熟以后,保險和基金的混業是必然發生的事。
協同效應
京華山一國際(香港)有限公司保險研究員夏平認為,長期來看,平安大華基金對平安的金融控股集團戰略有幫助,但還要看是否有整合的機會,即將來保險、銀行和基金之間的交叉銷售機會。
根據平安2008年年度業績報告,平安交叉銷售貢獻度越來越大,2008年,銀行新增信用卡的50.5%、產險業務保費收入的14.3%、企業年金投資管理業務新增規模的14.9%均來自交叉銷售。
徐高林認為,保險公司設立基金公司,實際上是在擴展保險產業鏈條,“往下游產業發展”。平安大華基金將為平安的交叉銷售戰略提供更有力的保證。
此外, “保險資金有一部分比例投資到基金上”,徐高林告訴《財經》記者,“保險公司自己有基金公司以后,就可以省下一筆管理費。”
保監會數據顯示,2009年保險資金投資基金的占比不斷提高。2009年1月末,保險資金基金投資占比5.43%;到6月末,這一占比達到6.8%。
2009年12月,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李克穆在某論壇上透露,截至2009年11月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3.56萬億元,其中基金投資占比7.05%。
依此計算,保險資金投資基金的數額在2510億元左右。同期國內公募基金總資產規模約2.3萬億元,保險公司作為規模最大的一類機構,占公募基金資產規模約11%。
一般而言,基金管理費費率為基金資產的1.5%。考慮保險資金是大客戶,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會較低。以0.5%的管理費計算,保險資金每年交給基金的管理費就超過10億元。
而且,保險公司和基金公司的關系從來不是簡單的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由于保險資金和基金都可以投資股票市場,二者存在一定的博弈。郝演蘇表示,“由于目前保險資金直投股市的量還比較小,二者的博弈關系還不是很明顯。”
此外,保險資金申購和贖回基金也對基金的投資節奏造成影響。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如果能夠擁有一家基金公司,顯然可以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多優勢。■
本刊記者王曉璐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