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時代(1890年-1920年)”的美國改革是從預算改革開始的。預算作為一種特定的制度,以復雜的技術、精確的數據告訴人民,政府打算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了什么。
通過數據和圖表,預算界定了政府活動的范圍,確定了政府與社會的界限,劃定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邊界。
“進步時代”之前,美國各級政府沒有完整的公共預算制度,那時所謂的預算不過是一堆雜亂無章的事后報賬單。就收入而言,當時的稅種極多,凡是想象得出的名目都可以用來向民眾征稅,但卻無法使國家汲取足夠的財政收入。就支出而言,每個政府部門都可以自己爭取資金,掌控開支,民眾和議會均無法對政府及其各部門進行有效的監督。
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美國的預算制度首先在紐約拉開帷幕。
可以說,美國現代預算制度改革是由知識精英發動的。威廉艾倫、亨利布魯埃爾和弗雷德里克克里夫蘭,就是這批智者的先驅。這三人組成著名的“ABC三人組”,與1906年初創的紐約市政研究局,引領了美國最早的市政預算改革運動。
身處經濟迅速轉型、人口膨脹以及多元的城市工業社會,面對政府事務日益復雜、政府活動邊界日益模糊、人民日益遠離政府的現實,艾倫等知識精英帶著對古老代議民主的理想,立志于用一個單一的預算文件來詳細界定政府的職能與責任,進而界定政府的邊界,乃至重塑政府合法性的基礎。
“ABC三人組”對美國預算改革的引領作用,主要是通過紐約市政研究局來完成的。紐約市政研究局創造了現代意義上的公共預算的科學原則,它們是:
第一, 公共預算是一個關于未來政府支出的計劃,而不是事后的報賬。
第二, 公共預算是一個統一完整的計劃,包括政府所有部門的開支。
第三, 公共預算是一個詳盡的計劃,要列舉政府機構所有項目的開支,并對它們進行分類。
第四,預算計劃中的每項開支都要說明理由,以便區別開支的輕重緩急。
第五, 預算計劃必須對政府的行為有約束力,沒有列支的項目不能開銷,列支的錢不能挪做他用。
第六, 預算計劃必須得到權力機構(議會)批準,并接受議會和民眾監督。
第七,為了便于民眾監督,預算內容和預算過程必須透明。
在研究人員看來,預算問題絕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數字匯總問題,而是關系到民主制度是否名副其實的大問題。沒有預算的政府是“看不見的政府”,而“看不見的政府”必然是“不負責任的政府”。預算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看不見的政府”變為“看得見的政府”。只有“看得見”,人民才有可能對它進行監督。
紐約市政研究局對州政府運行及改革建議的研究,在全國引起了關于政府重組的爭論。結果,在1911年至1919年間,44個州通過了預算法。1920年,公共預算被許多城市和州接受。到了1929年,除阿肯色州外,每個州都采納了基于行政模型的預算制度。
行政預算建立了一種以總統為終端的控制行政機關的權力金字塔。在這種新的權力金字塔中,存在著一種新的權力委托代理關系。國會相當于公民,而總統相當于地方政府;正如公民把制定預算、執行預算的權力委托給地方政府一樣,國會也把預算與制定預算的權力委托給總統。總統是整個行政機關的首長,他通過其代理機構——預算局來領導與控制行政機關各部門。所有行政機關和機構通過預算局對總統負責,向總統報告,從而形成現代意義上的行政首長負責制。
其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新成立的行政部門權力。而第一次集中地自覺運用,是在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中。
行政預算制度的建立離不開政治精英的參與和努力。美國的“進步時代”正好造就了一批偉大的政治家,是他們最終完成了美國“進步時代”的預算改革。其中,威爾遜總統的“新自由”的改革舉措,是美國“進步時代”政治家在制度創新方面的典型代表之一。
1912年,威爾遜總統上臺后,集中精力從事自己的改革方案,但并不包括預算制度。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巨額的成本改變了威爾遜對預算的態度,并最終“帶來了美國財政事務的徹底改革”。1919年12月3日,威爾遜總統在向國會提交的年度咨文中,強烈支持行政預算改革,但國會最終在1921年4月通過預算議案的修訂版時,簽署法案的是代替威爾遜入主白宮的新總統哈定。
至此,現代預算制度在經歷了“進步時代”知識精英和政治精英的共同努力后,終于得以在美國建立。■
節選自《美國進步時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對中國的啟示》,馬駿、劉亞平主編,格致出版社2010年1月,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