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名“經濟特區”等四則
定名“經濟特區”
1980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在廣州召開廣東、福建兩省會議,決定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
1979年4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建議中央下放部分權力,允許在深圳、珠海和汕頭開辦出口加工區。這一建議得到了鄧小平的支持,他明確表示:“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兩市劃出部分地區試辦“出口特區”。次年8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批準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創辦經濟特區。1988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又批準海南島為海南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的建立,將鄧小平“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改革方針付諸實踐。在特區內,實行有利于外國資本生存發展的政策。比如低稅率,貸款條件優惠,當地政府提供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經濟特區”的建立,對于推動中國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起到了關鍵作用。
赴法勤工儉學
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勤工儉學的中國留學生共89人,從上海啟程前往法國。從這天開始,直到1920年底,共有17批,1600多名中國學生赴法國學習。他們在勤工儉學的過程中,親身體會到中國的落后與西方的強大,并由此開始思考救國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開始在中國招募工人,大量中國青年應召去法國打工,亦有人開始邊工作邊學習。從1915年6月開始,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組織發起勤工儉學會,號召青年到法國勤工儉學。1917年,北京華法教育會成立,專門組織、協調和經辦全國的赴法勤工儉學工作,并促成第一批留學生順利成行。
到法國的留學生,有很多人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等人于1922年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年,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在法國成立。1924年,大革命開始后,中共中央決定讓留法勤工儉學的大批先進分子回國或轉赴蘇聯學習,至此,赴法勤工儉學運動進入尾聲。
伊拉克戰爭爆發
2003年3月20日,美英聯軍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組織為由,不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未經聯合國授權入侵伊拉克。5月1日,小布什宣告伊拉克主要戰斗結束。12月13日,美軍生擒薩達姆,在經過審判后,于2006年12月30日將其處以絞刑。
“911”之后,美國將反恐視為國家安全和對外政策的重心。2002年,布什又在國情咨文中將伊朗、伊拉克、朝鮮三國稱為“邪惡軸心”,伊拉克首當其沖。但伊拉克戰爭后,美國一直沒能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存在的證據。此外,伊拉克不斷發生的恐怖襲擊和持續攀升的美軍傷亡數字,使美國國內的反戰呼聲此起彼伏。即使在小布什任期結束,新總統奧巴馬上任后,伊拉克問題依然棘手。
2010年3月7日,伊拉克舉行了自2003年以來的第二次議會選舉,這被看做美軍2011年底撤軍之前,在伊拉克推進民主的重要步驟之一。
全國科學大會召開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以“科學的春天”而聞名——它來自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在大會上的一份書面講話:《科學的春天——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式上的講話》。在這次大會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號召“樹雄心,立大志,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
全國科學大會是在粉碎“四人幫”后,全國百廢待興的環境下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更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會議。鄧小平在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還指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打破了“文革”以來強加在知識分子身上的沉重枷鎖,澄清了束縛科學發展的重大理論是非問題,標志著“科學的春天”的到來。會后,科學技術被擺在了國家發展的重要位置,科技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陸續得到落實,全國科研、教育工作也開始繁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