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發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信號:他重新界定了公平正義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中國的現代化絕不僅僅指經濟的發達,還應該包括社會的公平、正義和道德的力量。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比太陽還要有光輝。
他還表示,任內最后三年將為此盡最大努力。溫家寶說:以后的領導人會更加關注這個問題。
這一表態值得深切關注,它為治國理念之轉變做出了一個理性的規劃。
對任何現代國家來說,一定的經濟增長是必要的,對中國這樣的后發國家尤其如此。然而,一旦增長變成治國理念,變成增長壓倒一切,就可能造成“增長的幻象”,乃至更嚴重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主流治國理念的核心就是追求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甚至被當成最重要的政治目標,由此形成一整套增長主義導向的經濟、政治的政策組合。民眾也在這套制度引導下,以追求金錢、財富為人生價值,物質主義甚囂塵上。
在保持對外開放、方便獲得技術與市場的環境下,增長主義治國理念和政策組合確實有利于經濟的超常規發展,由此而產生了“中國奇跡”。但是,這種超常規經濟增長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創造出壯觀經濟增長業績的同時,也制造了嚴重的經濟、社會、政治乃至文化精神問題。
近幾年來公眾普遍關注的權貴私有化、貧富分化持續擴大、暴力拆遷與征地、房價瘋狂上漲等熱點問題,無不導源于增長主義的意識形態與其政策組合,同時,增長主義廣泛而嚴重地侵蝕著國民的精神,令國民相當程度地陷入焦慮、不安、不快的狀態。
事實上,執政者已經意識到了增長主義的不可持續性,于2005年初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主張。人們也熱烈期待治國理念的轉型,但過去幾年,增長主義依然憑其巨大慣性,支配著政府與社會,前幾年已暴露無遺的諸多經濟、社會問題,很少被有效解決,反而持續發酵。
原有的政策再難以為繼。此時,溫家寶的講話清楚指出了治國理念轉型的方向。即拋棄增長主義意識形態,改變一味追求和維持高增長的政策組合,轉向治國正道:以公平正義治國。
此治國理念的關鍵在于:厘清國家的本質。國家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它由具有不同信念、價值觀的個體及其結成的團體構成,每個人以自己認為合理的方式與他人合作、交易,解決問題,追求幸福。古往今來之圣賢、思想家與偉大政治家幾乎一致堅持:治國者、政府的正當職能,是以公正的第三方身份執行法律,維持和平的社會秩序。此即溫家寶所言“正義”。
或許有人以為,這樣的政府未免過于消極,恐不適合于中國這樣的后發國家實現趕超式現代化的需要。這種看法似是而非。因為政府維持了機會平等、和平交易的社會秩序,社會就可高效率地創造和積累財富。財富歸根到底是由企業家、或者說是由每個人身上的企業家精神創造出來的。在合理的制度下,人的企業家精神得以釋放,經濟自可實現增長,財富自會被創造出來。
而且,正義制度約束之下,財富在不同群體、個體中間的配置將自然地較為均平。在這樣的一次分配基礎上,政府只需進行適當的再分配,即可形成一種相對均富的社會格局,從而維持共同體的凝聚力。此即溫家寶所言“公平”。
至關重要的是,惟有公平正義的政府才可能進行相對公平的第二次分配。
反過來,增長主義政策組合的致命缺陷在于:政府偏離了自己的正當本性,成為逐利的公司,甚至更糟糕的,成為正常社會合作、交易秩序的破壞者,社會健全的精神秩序的侵蝕者。此種現象并不鮮見,一些地方政府以強力拆遷、征地,引發與民眾的沖突;還有一些地方政府人為操縱房價、引發民眾的房產崇拜與精神焦慮癥。在此情境下實行的再分配,也常常出現收入較高者、福利收益也較多的“逆向再分配”現象。
扭曲的政府行為模式如不改弦更張,則高速經濟增長這“一俊”,也難持續,甚至導致這樣一種局面:經濟增長愈快,其他領域乃至經濟結構本身的問題愈嚴重,中國與健全現代國家秩序之路則愈行愈遠。
儒家經典《大學》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孟子也教誨王者:“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此處之“義”即“正義”,實施正義乃是治國的正道;“仁”則是基于惻隱之心進行的必要的再分配。
“仁義”治國就是以“正義、公平”治國。中國要實現現代化、要構建現代國家,哪怕只是為了維持正常社會秩序,都需要回歸這些偉大而古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