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有電“憂”,外有油“患”,中國經濟出現過熱的可能性有所加大,但這是否促使刺激政策迅速轉向,仍眾說紛紜
《財經》記者 楊中旭李航
3月1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0年1月-2月全社會用電量數據,其明顯上升勢頭,從一個側面表明經濟復蘇強勁,同時也再度引發外界對中國經濟可能過熱的擔憂。
油電需求俱“火”
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全社會用電量272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54%。1月-2月累計,全社會用電量62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5.95%,比2009年四季度高出5.2個百分點,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如果考慮到春節長假和2月天數較少這兩個因素,用電量實際上的增速還更快。一些分析人士預計,3月的用電量應當會進一步攀升。
中經網首席經濟師梁優彩對《財經》記者說:“這可視為是經濟過熱的信號。”
野村證券分析師孫明春認為,在2010年二季度投資熱潮最高峰時,中國部分上游行業可能會出現短缺。這是經濟可能進入過熱階段的初期跡象。
此前,一些部委高官曾在不同場合對用電量的回升表示關切。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曾表示,他最關注兩個經濟復蘇先行指標,一是波羅的海干散貨運指數(BDI),這一指數回升表明國際貨物貿易的活躍,一是國內用電量的同比和環比增長,這表明企業開工和經濟活動的恢復,因為電是沒法儲存的,用電量的恢復是真實的經濟活躍。
3月17日,隨著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準利率繼續維持在歷史最低的0-0.25%水平,國際原油價格應聲而漲,其中,西德州中質原油現貨價格逼近每桶82美元。高油價會否持續上漲,繼而傳導至中國,傳導至下游行業?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中國經濟對國際大宗基礎性商品依賴程度較高,所以中國價格可能會受其推動而上漲,從而導致中國出現輸入性通貨膨脹。”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3月21日表示,2010年中國面臨的通脹風險,首先來自于這種輸入性的通脹。
內有電“憂”,外有油“患”,中國經濟正在踏上一條過熱的不歸路嗎?
階段性趨熱
去年此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輕工業同比增速為6.5%,而重工業的同比增速僅為2.7%。但到了2009年9月,重工業增速追平輕工業增速(8.7%)。而進入10月,重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速輕松跑贏輕工業同比增速。當月,輕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速為5.66%,重工業為9.49%。進入11月,輕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速僅為6.88%,而重工業則飆升至20.11%。
“此時已可看出,4萬億項目重點投向‘鐵公機電’領域,大幅拉動了重工業的增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對《財經》記者表示。
在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對4萬億項目“保存量、限增量”的部署之后,地方固定資產投資再掀熱潮。2010年1月-2月,四川、山東、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達到931.22億元、976.01億元和980.22億元,而江蘇更是獨領風騷,固定資產投資高達1855.5億元。
出口增速同樣成為用電量恢復的助推器。2010年1月-2月,全國進出口總額3864億美元同比增長44.8%(同樣受去年同期基數較低影響);其中,出口2041億美元,同比增長31.4%;而一些高耗能產業的進出口總量增長,也暗合著用電量的激增。
今年1月-2月,進口鋼材249萬噸,同比增長27.1%;進口鋼坯8萬噸,下降82.1%;出口鋼材538萬噸,同比增長55.1%,鋼坯1萬噸;折合粗鋼凈出口300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58%。鐵礦石進口9607萬噸,同比增長21%。
凡此種種,都加大了用電負荷。而重工業的高能耗短板,開始考驗決策者的智慧。2010年2月,全社會用電量為3531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為70億千瓦時,第二產業用電量2624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量398億千瓦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440億千瓦時。而第二產業中,重工業用電量2137億千瓦時,占到全社會用電量的六成。
階段性過熱的苗頭已然出現。
恰在此時,國際石油價格出現上漲,提高了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上漲的預期。“油價如果繼續上漲,國內成品油價上漲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中信證券石化行業分析師黃莉莉對《財經》記者表示,當前不少國家的成品油價格,已經高于國內價格,“如果不漲價,一定程度上等于變相補貼國內汽、柴油用戶。”
世界經濟逐漸復蘇和美元的低利率,是這一輪原油價格上漲的兩個主導因素。“美元低利率下,導致資金流入商品市場,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原油的價格。”國際投資銀行新加坡大華繼顯研究部主管王傲超對《財經》記者說。
中信證券預測美國三季度才會推出刺激經濟退出政策,因此流動性在上半年會處于寬裕的狀態,而為了保持美國產品的競爭力,美元匯率亦不會走強。
樂觀者認為,如果全球經濟進一步好轉,美元匯率再跌,油價沖破90美元/桶也很正常。“80美元/桶并不算高價位,100美元/桶才是考驗油價的心理價位。”黃莉莉分析認為,隨著經濟復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對石油的需求正在逐漸彌補發達國家需求的下降。
王傲超亦持此觀點,“中國戰略儲備對原油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尤其是最近幾個月非常強勁。”
此外,供給的緊張也推高了油價。 2007年、2008年,不少石油公司降低了對油價的預期,減少了探測和生產方面的投資,造成2009年、2010年生產的瓶頸。謝國忠分析說,歐佩克的主要成員國沙特當前不愿意多生產原油,其他油田產能下降,新找到的油田開發需要很長時間。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中國區總裁對《財經》記者表示,盤踞兩周之久的70美元-80美元/桶是原油合理的價位。
政策轉向待觀察
用電量的飆升,油價的高企,正在加大中國經濟通脹的風險,而這會否加快刺激政策的退出?對此,業內人士多出言謹慎。“經濟是否過熱,往往不能看第一季度的數據。”中國投資協會副會長張漢亞對《財經》記者稱。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2009年四季度以來的用電量激增,也有可能是一種恢復性的增長。他們認為環比數據更有意義——2010年1月全社會用電量環比增幅僅為2.7%。
經濟學家們關注的數據,除了環比增速,還包括了工業同比增速。2009年2月,工業增速降至冰點:3.8%。而一年之后,這一數據升至20.7%。在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看來,這一“恢復正常”的工業增速,必然帶來用電量的飆升。
“如果拋開同比和環比,把2010年1月-2月的數據和2008年同一時期的數據做比較,更能說明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對《財經》記者表示,“當時的用電量增幅為18%左右,現在的25%只比那時快一點”。
在經濟正常恢復之外,亦有偶然因素抬高了全社會用電量。進入冬季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遭遇嚴寒天氣,居民用電量亦隨之上揚。數據顯示,初冬以來,居民用電量增速均在11%以上。
冷靜看待油價走勢及其對中國通脹影響的人亦不在少數。“2010年不會發生很嚴重的輸入型通脹,只有國際上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這種壓力才會逐漸增大。”國務院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3月21日對《財經》記者表示。
“如果貿易摩擦加劇,再加上管理失當的財政政策,這兩大風險處理不好的話,未來兩到三年全球經濟有可能陷入衰退。”摩根士丹利公司亞洲董事長史蒂芬羅奇3月21日表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3月21日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亦對世界經濟的復蘇持悲觀態度,認為油價下行的可能性大于上升。謝國忠也認為世界經濟復蘇仍然乏力,下半年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會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油價2010年不太容易突破100美元/桶。”
在王傲超看來,刺激政策是否退出,還要看就業市場等變量,而油價并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