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和北方冷冬的直接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間接原因可能是已經形成的厄爾尼諾效應,科學家接下來的預期是:2010年或將成為歷史上最熱的年份之一
《財經》特約作者 韋雪
“罕見”成為了這個冬季的標簽。盡管不同地域的人們對它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
在西南地區,罕見的特大旱情貫穿了整個冬季,由于持續高溫少雨天氣,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和重慶五省區市的旱情仍在加重。云南和廣西部分地區旱情已達特大干旱等級,貴州秋冬連旱,出現百年一遇重旱。
就在西南地區“祈雨”而不得時,降水以雨雪的形式數次光顧中國東北、華北和新疆北部地區。
3月24日,北京再次降雪,其連續四年的暖冬記錄宣告終結。來自北京氣象臺的數據顯示,2009/2010年是近十年來北京最冷的冬季。
此外,中國江淮、江南入冬以來降水偏多,南方持續低溫,許多地區最低溫度創歷史同期紀錄。
在這個冬天,遭遇到極端氣候事件的不只有中國。2009年12月19日至20日,美國東部普降暴雪,華盛頓地區的積雪深度達61厘米,創下1932年12月以來之最。
而2009年12月中旬,暴風雪橫掃歐洲,部分地區積雪深度超過50厘米,歷史罕見。
2010年1月4日,在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韓國首都首爾的積雪深度超過28厘米,成為自1937年有記錄以來之最。
直接原因:大氣環流異常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同樣選擇用“罕見”一詞來形容今年全球冬季的氣候態勢,“今年冬季北半球明顯偏冷,尤其是歐亞大陸的中高緯度地區是異常偏冷?!?/p>
“造成氣候異常的原因很復雜,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任福民向《財經》記者解釋,入冬以來,亞洲冬季風偏強,暖濕氣流強盛,是導致中國北方暴風雪頻發的主要原因。正是極地冷空氣南下與當地強盛的暖濕氣流匯合,導致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大范圍的低溫雨雪天氣。
同樣,持續了五個月的西南干旱也是由大氣環流異常所致。
西南地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側,正常情況下,由青藏高原南側自西向東的暖濕氣流對西南地區進行水汽輸送。這條水汽輸送帶在過去的200多天時間里異常偏弱,因而無法向西南地區輸送充足的水汽。與此同時,本應與西南暖濕氣流交匯形成降水的冷空氣,今年的活動路徑比往年偏北、偏東,無法到達西南地區,與當地的暖空氣相遇,因而造成了西南旱區長時間缺乏有效降水、持續干旱的局面。
幕后推手:厄爾尼諾歸來
直接的大氣環流異常之外,人們發現,那個調皮的“小男孩”又回來了。
“小男孩”就是厄爾尼諾(EL-Nino)。在西班牙語中,“EL-Nino”意為“小男孩”“圣嬰”。
2009年6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洋大氣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目前海溫偏暖已持續6個月以上,這就意味著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已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完全形成。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成因復雜,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即使看似構成因素相同,由于季節、地區等多種不同因子影響,最終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任福民一再向《財經》記者強調。他特意舉出2008年中國南方大面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與今年西南旱情對比。造成2008年南方冰凍雨雪天氣的罪魁禍首,正是與厄爾尼諾關系密切的拉尼娜事件。
和今年偏東方向的冷空氣不同,造成2008年南方冰凍雨雪天氣的冷空氣位于中國西北方向,當時在拉尼娜事件的幫助下,冷空氣一路南下,長驅直入東南地區,使得中東部地區全部受到影響。
除了強大的冷空氣之外,2007年底至2008年初,持續的繞高原南側暖濕氣流異常偏強,使得水汽輸送非常充分;此外,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副熱帶高壓較往年偏強、偏北,使得冷暖空氣的交匯地區北移至長江中下游地區,正是這三股異常的因子堆積造成了當年持續的低溫雨雪天氣。
而今年影響西南的高原南側暖濕氣流則非常薄弱,在厄爾尼諾的影響下,出現的情況跟2008年年初剛好相反,造成了西南的干旱。
厄爾尼諾背景下,科學家接下來的預期是:2010年可能又將成為歷史上最熱的年份之一。
對于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寒潮不斷襲擊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并帶來大量降雪這一事件,日本氣象廳提出解釋說,氣候異常的原因在于大規模的“北極震蕩”現象。
“北極震蕩”是指北半球氣壓的變動情況,當北極上空氣壓比往年高,中緯度上空的氣壓低,北極附近的寒流就容易南下,反之,寒流就難以南下。
日本氣象廳指出,這個冬天北極圈與中緯度地區的氣壓差是1979年以來最大的,這使得北極圈的強冷空氣進入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同樣受“北極震蕩”影響,靠近北極圈的高緯度地區則變得溫暖,加拿大溫哥華去年冬季的平均氣溫比往年高出1.5℃。
而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增強了“北極震蕩”。
“北極震蕩”目前正逐漸減弱,但未來一段時間,北半球中緯度地區氣溫仍可能持續偏低。
大趨勢的影響
盡管北半球遭遇了大面積低溫天氣,然而全球變暖的趨勢依舊未變。
國家氣候中心資料顯示,2009/2010年冬季,中國全境平均氣溫為-3.6℃,較常年同期偏高0.7℃,盡管地區差異較大,今年仍為暖冬。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肖子牛也曾指出,“(局部地區的)極冷不會改變全球氣候長期變暖趨勢”。
“我們所感受到的天氣變化異常形式,實際上是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受到一些短時間尺度因素的影響,疊加起來的一種綜合反應?!比胃C裾J為,如同把某一年或幾年的異常暖熱事件歸結于全球氣候變暖一樣,把某一年或幾年的異常寒冷、暴雪事件歸結于全球氣候變暖,都是片面和缺乏科學依據的。
與此同時,盡管目前無法將單一的氣候事件和全球變暖的趨勢畫上等號,然而,全球變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進入一個多發時期,這已經得到了主流科學界的公認。
——這就如同預測足球比賽結果一樣,某一場球賽的結果未必完全由球隊的實力決定;但在一個較長遠的時間段看,一支隊伍的勝率與其實力成正比。
研究表明,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明顯變暖,嚴重干旱和雨澇事件隨之增加——盡管全球降水沒有表現出顯著的變化趨勢。中國總的降水量變化趨勢也不明顯,但下雨日數趨于減少,意味著降水過程可能存在強化趨勢,干旱和洪澇趨于增多。
中國幅員遼闊,東部位于東亞季風區,西部地處內陸,地形地貌多樣,加上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影響中國的天氣和氣候系統復雜,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幾乎每年都會遭遇極端天氣現象。
作為氣象災害大國,如何應對頻繁發生的極端氣候事件也成為中國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