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入朝作戰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進入朝鮮境內打響第一仗并取得勝利,這一天被定為志愿軍抗美援朝紀念日。剛建立不久的中國,國內百廢待興,卻被拉入朝鮮戰場。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之后,聯合國通過決議,組建“聯合國軍”,對朝鮮內戰進行軍事干涉。聯合國軍9月在仁川登陸,很快扭轉朝鮮戰局,并在攻占漢城后,越過三八線。在此過程中,中國政府多次表態,將不會對美軍越過三八線袖手旁觀。但美國政府并未重視這些警告,軍隊直逼鴨綠江。在此形勢下,中國政府接受朝鮮政府請求,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0月19日進入朝鮮參戰。志愿軍與聯合國軍戰斗不斷,互有勝負,最終的戰線基本維持在三八線附近。這種狀況持續到1951年。1953年7月27日,雙方最終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自由女神像揭幕
1886年10月28日,在美國總統克利夫蘭主持下,成千上萬人目睹了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禮,從那時起,自由女神像就作為美國的象征和重要地標建筑,矗立在紐約市海港內的自由島上。
自由女神像的全稱為“自由女神像國家紀念碑”,是法國贈送給美國的禮物。雕塑家巴托爾迪受命在1876年完成這座雕像,以紀念美國《獨立宣言》發表100周年。
建成后的自由女神像,重達225噸,體型碩大,法國方面不得不將整個雕像分割成350塊,裝船運往紐約。僅將這些組件全部組裝完成,就花費了近四個月時間。待女神像于1886年揭幕時,原本用以紀念《獨立宣言》發表100周年的雕像,遲到了近十年。女神像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腳下是被斬斷的鎖鏈,寓意為掙脫枷鎖,走向自由。揭幕100多年來,自由女神像在美國以至于全世界,已成為自由和民主的象征,更是美法兩國友誼的象征。
駱家輝當選華盛頓州州長
1996年11月5日,華裔美國人駱家輝,在州長競選中獲勝,成功當選華盛頓州州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州長,之后在2000年又輕松連任。駱家輝在州長任上,兢兢業業,政績斐然。2009年,駱家輝得到奧巴馬提名,并通過參議員投票表決,擔任美國商務部長,成為奧巴馬內閣中,除能源部長朱棣文外的第二位華裔部長。
駱家輝,1950年出生在美國西雅圖,祖籍中國廣東,曾先后畢業于耶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1976年至1980年,擔任華盛頓州金縣副檢察官。1997年至2005年間,擔任華盛頓州州長。2003年,駱家輝以家庭為重,放棄第三次謀求連任,并在卸任后繼續活躍在美國政壇。在政治上,駱家輝是一位溫和的民主黨人,主張改進教育制度,建設涵蓋各階層的完善的教育體系。駱家輝對外來移民較為寬容,主張對移民進行雙語教育,保護其文化傳統。他還主張打擊暴力犯罪。其在華盛頓州州長任上的表現,得到奧巴馬的高度評價,這也成為奧巴馬提名其為商務部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簽署《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1997年10月27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秦華孫,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下稱《公約》)。2001年2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批準《公約》。
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此后人權委員會開始研究起草國際人權公約。幾經修改、完善、審議,第二十一屆聯合國大會于1966年12月16日通過《公約》,于1976年1月3日正式生效。《公約》詳細闡明《世界人權宣言》所規定的相應人權,并具體說明了實現這些權利應采取的步驟。
《公約》是繼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之后最重要的國際人權文書之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國際人權文書之一。中國2001年加入該公約,并在2003年和2010年向聯合國提交了國家履約報告,并接受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