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興業銀行(601166.SH)公布三季報,資產規模較2009年末增長35.89%,前三季度凈利潤135.95億元,同比增長42.03%。
至此,16家上市銀行三季報收官,前三季度總體凈利潤同比增長達32.5%,與表現平淡的股價形成鮮明對比。根據國泰君安的測算,截至11月4日,銀行業2011年動態市盈率為8.2倍,在上市公司中仍處較低位。顯然,銀行利潤高增長并未引起投資者的興趣。
在市場人士看來,對銀行業長期資產質量的擔憂,以及監管措施收緊均打擊了投資者對銀行業未來的信心。
近日,《財經》記者在北京專訪了興業銀行行長李仁杰,這位在銀行系統工作20余年的銀行家,自2002年起帶領興業銀行一路擴張,并在2007年完成股改上市。興業銀行近年已經提前將信貸重點轉向了城鎮化建設,并為眾多中小銀行搭建網絡系統并與之共享平臺,成為“銀行的銀行”。
在接受采訪時,李仁杰闡述了興業銀行如何平衡未來的風險和收益,如何抓住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以及其作為典型中國式商業銀行的業務多元化之路。
把脈增長點
興業銀行過去五年,規模和盈利指標均“非常態”高增長。自2005年以來,興業銀行資產規模年化增長率達31.4%,資產回報率(ROA)和凈資產回報率(ROE)也保持業內較高水平。
“關鍵是看準宏觀大勢。”李仁杰說,“城鎮化是本輪經濟周期最重要的增長動力,是宏觀經濟最突出的一個大趨勢,過去幾年,興業銀行圍繞城鎮化在基礎建設和房地產業布局頗多。”
比例最高時,個人住房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土地儲備貸款、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貸款一度超過興業銀行信貸資產總額的40%,如此“重倉”房地產相關業務屢遭外界質疑。
近期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0年)》,“令銀行家感到壓力的經營環境變化”的諸多選項中,“房地產市場的走勢面臨較強不確定性”被75%銀行家列為“第一壓力”。
“這幾年社會上議論我們是半個地產股,但我們不為所動。”李仁杰說,當初的判斷是中國城鎮化進程這個大局,這個對了,資產質量和資產收益就有了好基礎。盡管在2010年初個人按揭貸款打7折的政策下,興業銀行利潤受損,但此前多年房地產相關貸款對其維持高收益功不可沒。
根據興業銀行2010年三季報,其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總額分別為0.48%和39.84億元,均屬行業較低水平,其中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不良率更是低至0.11%。
在李仁杰看來,“進場時點”非常重要,“興業銀行房地產開發貸款是2006年、2007年做的,當時北京很多項目拿地成本也就幾千塊,”如今看來,“安全無憂了”。不過一直偏愛地產業務的興業銀行,如今也嗅到了風險。
面對房價持續非理性上漲,2008年之后,興業銀行放慢了對房地產業的投入,而項目貸款也轉向了舊城改造和保障房。控制規模并不代表不發放房地產相關貸款,李仁杰說,比較現實的選擇是“總量繼續微增,占比有所下降”,并斟酌“在什么區域,做哪些項目”。
未來5年到10年里,圍繞城鎮化布局業務是興業銀行戰略的一部分,其中重點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優質房貸業務。
謹慎綜合化
今年上半年興業銀行凈息差恢復,但長期壓力并未消失。“市場化趨勢不改,利差縮小是必然的。”李仁杰說,“現在跟大客戶打交道,貸款利率被壓得很低。”
業內普遍的看法是,大客戶往往并不缺貸款,只能尋求為其發債等其他領域的機會。而零售業務方面,理財、保險、投資等需求也迅速增長。多位銀行家把保險業務作為銀行綜合化的首選,理由是基于銀行網點渠道,保險業務將更容易開展。
綜合化已成為資產規模達1.8萬億元的興業銀行的戰略選擇,但其步伐謹慎。
8月,興業銀行獨資設立的金融租賃公司——興業租賃獲批開業,注冊資本20億元,業務主要集中在節能減排、清潔能源、交通運輸等行業的中小企業,與興業銀行業務相呼應。
接下來興業銀行或將考慮與銀行本業接近的業務,“比如信托。”李仁杰說,“高端客戶的另類投資,都是通過信托來做。”
雖然綜合化業務發展成為目前銀行家的共識,但仍面臨諸多問題。
“金融牌照拿來不易。”一位金融機構管理層人士說,“我們想做信托,信托牌照已經停止發放了,能收購的就那么幾個。”
此外,興業銀行的“銀銀平臺”發展迅速。目前這個銀行間代理業務平臺簽約客戶已經達232家。“接下來,我們還會重點發展城市商業銀行、信用聯社和村鎮銀行,他們將成為銀銀平臺的主要客戶。”李仁杰說。
受益風險管控
《財經》:目前上市銀行的估值水平很低,外界對銀行資產質量以及監管升級有頗多憂慮,你怎么看?
李仁杰:不管是近期監管新思路,還是對房地產貸款、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的管控,方向上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從長遠看,這有利于國內銀行按照更高的標準補充資本,提足撥備,合理控制發展速度,轉變風險管理理念,改進風險管理方法,實現更加科學、持續和健康的發展。新監管思路的具體實施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巴塞爾協議Ⅲ和美國金融監管法案,都是針對西方國家金融機構在危機中暴露出來的缺陷,以及金融監管方面的漏洞制定的。由于發展階段不同,這些問題我國金融業目前基本上都不存在。當然,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這種反思,值得國內銀行業學習借鑒。
巴塞爾協議Ⅲ主要是對國際化經營、業務比較復雜的金融機構提出的。西方發達國家在具體實施上可能會根據金融機構的不同,安排有過渡的時間表,不是一步到位。
即使按照最新的國際監管標準,中國主流銀行也都基本達標。并且我相信,中國監管機構在實施過程中,也會有一個比較科學的逐步過渡安排。因此,我認為中國新監管思路的逐步落實,短期內不會給銀行帶來很大的資本壓力。
《財經》:監管機構加大了房地產調控以及地方融資平臺相關信貸的監管力度,對商業銀行沖擊有多大?
李仁杰:加強風險管控與會出很大風險完全是兩碼事。國家及時出臺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顯然有利于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長期平穩健康發展,避免因為泡沫過度累積而最終爆發系統性風險。房地產市場重新步入平穩、理性的發展軌道,銀行也將是受益者。
原來市場擔心房地產調控會使銀行資產質量快速下滑。從興業銀行實踐看,房地產相關貸款大頭還是2006年、2007年做的,2008年我們放慢了速度。我們現在總體抵押率50%不到,如果再考慮房價上漲,抵押率就更低了。在這種情況下,資產質量是不錯的,現在房貸不良也就0.1%,而且所謂不良也只是欠息什么的,最后損失是微乎其微的。
投資者對于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質量看法也過于悲觀。2009年,國家啟動4萬億元投資,因為情況比較緊急,不少項目確實存在一些手續不規范或者債權未落實的問題。事實上,從去年底開始,各家銀行自己就在不斷清理。
由國務院發文、銀監會牽頭開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清理、規范工作,客觀上使得原來由各家銀行分頭進行、難度較大的工作一下子變得統一而且容易起來。
清理、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其直接影響是限制了各級地方政府的融資沖動,這對銀行風險管理其實是一個重大利好,因為它從根本上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隱患。
總體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國民經濟將持續平穩增長,金融深化還有很大的空間。作為在中國金融市場體系占主導地位的銀行業,沒有理由也不可能在經濟金融總體發展情況持續向好的過程中反其道而行之。
《財經》:你對房地產相關貸款質量的看法比較樂觀,未來會否加大投入?
李仁杰:比重不一定增加,但是額度應該還是要增加。一線城市我們會比較審慎,比如價格特別高的地方。但一些二線城市,比如哈爾濱,以前房價才幾千塊錢1平方米,我們還會繼續做,不指望上漲得特別快,但是相信會比較穩定。銀行都期望穩定,不喜歡大起大落。
《財經》:當前對經濟復蘇形勢的看法存在爭議,你的判斷是?
李仁杰:大家對經濟走勢有很多不同看法,主流的聲音認為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但是經濟復蘇的進程,可能會有一些波動。中國經濟,我個人來看,仍然會是全球范圍內比較好的。盡管我們不能期待過去幾年的高增速,但是速度不會太低。另外,在面對較為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時,應該把調控期限拉長一點,避免短時間內頻繁操作。
《財經》:從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看,未來銀行業利潤增長的動力來自哪里?
李仁杰:未來中國五年十年,經濟最重要的推動力仍然是城鎮化。去年我們的城鎮化率是46.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提高空間很大,推動力也很大。
很多人說搞一些小城鎮,我不太同意,不管從效率、功能規劃,還是勞動力吸納上,我都覺得城鎮集群比較好,資源利用率也高。國際上也都是發展這種城市群。在這種情況下,建設交通樞紐就很重要。比如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下有地鐵,上有高速路,天上還有飛機。這樣的樞紐對抑制房價、提高生活質量也很有利。像這種項目,我們愿意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