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中國的隱性農業革命》,黃宗智著,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
作者認為,從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等來看,過去30年中國農業,尤其是種植業發展相對滯后,但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林牧漁總產值指數,從1980年到2007年上升五倍多,而在總產值中,“牧業”和“漁業”增長特別顯著。
出現這一轉變的背景是,國民經濟大規模發展,尤其是非農業人口收入提高,推動了中國食物消費和與之相應的農業結構的轉變。伴隨著非農就業規模的持續擴大、人口自然增長不斷下降、食物消費和農業結構轉型不斷推進,中國農業正面臨著三大變遷交匯后所創造的重要契機。
《人民自己》,拉里·克雷默著,田雷譯,譯林出版社2010年9月
本書論證了司法機關在憲政系統內如何扮演適當角色。作者認為,美國憲法與政治的關系不應被忽視,因為它的功能正是要定義出政治運作的邊界。司法機關可以在憲法解釋時發揮作用,但這種作用必須服從大眾的控制,因為法官和執法者、立法者一樣,也不過是人民的代理人。但另一方面,大眾的控制也必須得到管理,這樣民意才能得以形成,民眾最壞的沖動也能得到疏導。否則政體將失去其合理性與公正性。
在具體實施中,這些問題又頗為復雜,因為當政府在通過普通政治承擔責任時,法官又應保持獨立,避免受到直接或公然的政治影響。這就造成免于政治影響的司法獨立的程度與問責性的程度之間的沖突。作者強調,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不同,但任何憲政體系內的主體,都必須認識到并承認這一問題,以探索出適當平衡的道路,讓精英具有領導權,進行有效的治理,但又面對真實的大眾控制。
知識與情趣
《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薛鳳旋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12月
本書提出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審視文明演變。城市文明不是西方文明特有的產物,中國城市就承載著獨特的中國文明,其演變也體現出中國文明的演變。
作者認為傳統中國的城市就是按照儒家思想設置和規劃的。古代中國從氏族社會的環濠聚落發展到以地方水利工程為基礎的龍山城邦,再到以封建統治為基礎的早期帝國城市,最后演進為中央集權帝國的行政城市,貫穿始終的主要特征包括:行政和宗廟結合的功能區始終是城市的核心;科舉和官學機構是城市的重要設施等。
作者最后指出,中國從學習西方到重回自己固有的文明,只有在全球視野中找到整體發展的方向,中國城市化才能步入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重讀近代史》,朱維錚著,上海文藝出版集團2010年8月
這是作者過去幾年的讀史專欄文章及部分新作合集。作者指出,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漫長而曲折,并不是主流教科書所宣稱的那樣,過程是直線,動力來自農民,取向由西化必至蘇化。作者重讀近代史的目的,正是嘗試從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角度,清理若干歷史疑問的實相。
比如,作者認為將古代與近代的時間線劃定為1840年就不盡合理,因為道光朝30年的統治并沒有因為鴉片戰爭而出現斷裂,即便在《南京條約》簽訂后,滿清“祖制”也在全國得以維持;從咸豐到慈禧,首都兩次丟失,也沒有導致社會形態發生根本改變。
《票號信用與品牌研究》,趙保富著,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中國銀行票號信用體系,早在19世紀初就開始萌芽,興旺發展直至20世紀。這種機構的發展,依賴于多種影響票號聲譽的因素,其中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品質因素起到極其重要作用。本書對票號的歷史興衰進行細致研究,探討票號品牌建設的基本脈絡與核心問題,分析票號潛在的優缺點,比較其與現代金融機構的異同,為當下的金融品牌實踐提供啟迪與參照。
作者認為票號信用與票號品牌,有著深刻的內在關系,并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票號信用是票號品牌的依據與支撐,它決定了票號品牌的特殊性。票號信用與品牌在道德、資本、權力三支力量的影響與制衡中前行。
本刊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