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位于重慶市東南部,是重慶市經濟欠發達地區。
自2004年,黔江區開始實行鄉鎮衛生院藥品集中詢價采購制度(下稱“詢價采購制度”),正是基于當時鄉鎮醫療機構整體較差的情況。據黔江區衛生局相關人士透露:“當時的鄉鎮衛生院是‘三個三分之一狀態’,三分之一的鄉鎮衛生院勉強正常運行,三分之一的只是應付,另外三分之一的處于解體。”
不正當回扣、延期付款等藥物采購中的非正常現象,也普遍存在,這導致鄉鎮衛生院藥價過高,鄉鎮藥店林立,百姓不到鄉鎮衛生院看病的惡性循環。黔江區衛生局局長張懷生舉了一個例子:“進的藥越多,回扣越大。當時一個鄉鎮衛生院一次竟然進了十年的藥。”
詢價采購制度,為降低藥價而設計,有四點很關鍵:一、明確采購主體,為鄉鎮衛生院而非衛生局;二、實行最低價原則;三、在衛生局建立統一鄉鎮衛生院會計體系;四、采取現款現購,供應商按月到會計中心結算。
其實質類似于“團購”,30家鄉鎮衛生院組成一個采購聯合體。首先從黔江區30個社區衛生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選擇一位院長做組長,一位院長做副組長,其余六個成員為鄉鎮衛生院民主選擇。每次采購,團體成員都不一樣。張懷生解釋,“這是切斷藥企和采購方具體人的聯系,有助切斷腐敗鏈條”。
采取最低價原則,意味著所有經過藥監局認證并獲得生產批文的藥品即為質量合格的藥品,在同一品規藥品投標企業為三家或三家以上時,選擇最低價。幾家企業價格均為最低價時,再進行一輪議價,直到最低價產生。最終入圍藥品為“一品、一規”。
另外,采購對象是藥品配送商而非生產廠家。“今年重慶307種基本藥物招標,有9000多種品規的藥品,1000多個廠家,跟生產廠家談,不現實。跟代理多個藥品的配送廠家談,不僅節約時間成本,而且也一并解決配送問題。”重慶市黔江區衛生局局長譚乾元解釋道。
建立統一的會計制度,是詢價采購制度得以執行的重要保證。原本每個鄉鎮衛生院都有一個會計、一個出納,黔江區衛生局選擇八個會計到衛生局辦公,統一管理30個鄉鎮衛生院的財務。衛生院每一筆收支必須經過會計平臺。“杜絕了個別衛生院從另外渠道進藥的可能。”
此外,還規定鄉鎮衛生院現款現付,一個月內藥品供應商到會計平臺結算。參加黔江區藥品供貨的供應商坦言:“黔江區藥品購買回款很快,這是我們愿意低價供貨的重要原因。”
藥物零差價制度實施之前,對鄉鎮衛生院所購藥品只有國家發改委的最高限價要求。鄉鎮衛生院只要不超過國家最高零售價,批發價越低,加價空間越大。黔江區衛生局規定,黔江地區藥物零售價只比采購價順加15%(西藥)與30%(中成藥),總體藥價比國家最高零售價低50%。這曾令前去考察的政府官員和專業人士“匪夷所思”,他們提出同樣一個問題:“這么低的藥價加成,如何養活鄉鎮衛生院?”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朱恒鵬也提出一個質疑:“只要存在加價15%的要求,就難以杜絕招標中尋求高價藥的沖動。”
黔江區衛生局的回答是,低藥價使藥店沒有生存空間,同時把居民就醫需求也轉移到了鄉鎮醫療機構。
馮家鎮社區服務中心主任代安勇指出:詢價采購制度實施前,一個擁有30張床位的鄉鎮衛生院,每月收入是五六萬元,藥品收入占總收入的70%以上。實施之后,每月收入增長到20萬元左右,藥品收入占總收入比例降低到53%,而診治費用大幅提高。
此外,黔江區衛生局監管也起到重要作用。重慶市一醫療機構人士坦言,如果沒有監管,采購行為只有醫療機構和供應商,難免會出現雙方合謀,抬高采購價的行為。譚乾元坦言:“這幾年什么問題都遇到過。因采購原則為最低價,有過惡意中標情況,包括劣藥代替良藥,配送時間拖延等。雖然招標主體為鄉鎮衛生院,但衛生局要起到監管作用,否則政策將難以實施。”
黔江區衛生局對此采取了“黑名單制度”,如有企業違規嚴重,將再無法進入該區詢價采購目錄名單里。
朱恒鵬認為,詢價采購制對糾正藥品招標體制中的不正之風有一定作用,2006年重慶市下發通知,號召全市學習黔江經驗。2007年開始在全市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