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境外人民幣回流內地投資市場的舉措仍在斟酌之中,但險資已先行嘗鮮。
作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一部分,中國人壽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再壽險)近日與香港一家外資保險公司草簽了再保險合同。這將是香港外資保險公司首次通過再保險渠道將人民幣保險資金回流內地。
此前,中再壽險已與中國人壽保險(海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壽海外)、中銀集團人壽(下稱中銀人壽)簽署了再保險合同。中再壽險有關負責人透露,已有6億多元人民幣保險資金分入。
人民幣再保險安排意在為香港人民幣結算保單提供支持。中再壽險內部一位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中國人民銀行目前還不敢把資本項放開,之所以將再保險安排放開,就是為了讓我們去試點。
該人士表示,通過分保進入內地的保險資金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債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也有少量進入股市。
此前有關人民幣回流呼聲頗高的人民幣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延期推出;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雖已宣布對境外三類機構開放,但尚未有投資交易產生。
此間,人民幣險資已悄然回流內地債券、股票市場。只是交易本身不是由境外金融機構操刀,而是借助境內再保險機構。
人民幣保單熱銷
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與中銀香港簽署修訂后的《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下稱《清算協議》),帶動諸多人民幣金融產品在港噴涌而出。人民幣保單便是熱銷產品之一。
截至9月15日,香港已售出約1.4萬張人民幣保單,合計超過21.8億港元(約19億元人民幣)。這類保單包括去年底推出的以人民幣計價港元結算的保單以及《清算協議》發布后推出的以人民幣結算的保單,后者兩個月便達到9.58億元人民幣。
中國人壽海外副董事長兼總裁劉廷安10月21日在香港出席有關人民幣離岸業務發展的研討會時表示,香港地區人民幣保費預計已達到30億元人民幣,占到香港新增保費收入的10%。與截至9月15日的銷售數據相比,總銷售額在一個月內增加了近50%。
目前,包括中銀人壽、國壽海外、匯豐人壽、友邦保險在內六家保險公司在香港推出了約十款人民幣保險產品。除了中銀人壽的長期“百載人生保險計劃”,各家公司仍以提供保單價值101%到102%的短期儲蓄型產品為主。
目前人民幣保單所保證的年回報率多集中于1.2%至2%之間,回報率最高的產品是大都會人壽的一款七年期產品,年回報率達2.02%。
與其他保單相比,因規模較小,人民幣保單邊際利潤較低;對于投保人來說,因人民幣資金的投資渠道有限,回報率也處于低位。
在香港保險公司看來,通過再保險渠道進入內地投資是業務發展所必須的配套安排。若無此安排,香港地區保險公司只有三種投資渠道:通過QFII回流內地進行投資;購買香港本地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人民幣債券;或者將人民幣直接存入銀行。
這三個渠道卻各有局限性。QFII高門檻,額度有限,且投資成本較高,僅有部分外資保險公司會采用此通道將資金回流內地。而香港本地可供選擇的人民幣產品較少,以及本地存款利息過低都限制了保險公司推出人民幣保險業務的能力。
“如果沒有再保安排,香港保險公司沒有敢做人民幣保單的。”上述中再壽險內部人士說,“我們分走50%,至少一半的壓力我們都分走了。他們至少要有這個渠道支持,不然的話,上述僅靠三個渠道,不穩定。”
險資回流新渠
人民幣再保險安排的醞釀始于去年年底。中國再保險集團副董事長兼中再壽險董事長龐繼英9月14日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仍處于試點階段。
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再保險屬于服務貿易的范疇。中再壽險隨即向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廣東省分行以及深圳支行提出了開展人民幣再保險業務的申請。
今年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批復同意中再壽險承接以人民幣結算的香港地區再保險業務。
5月21日,國壽海外與中再壽險簽訂了首份香港人民幣保險產品再保險協議;5月26日,首筆人民幣分保費跨境劃入中再壽險內地指定賬戶,標志著人民幣保單再保險各項政策和技術問題已解決。隨后,香港各保險公司的人民幣保單銷售才全面啟動。
龐繼英表示,中再壽險會根據自身資本實力以及償付能力要求來決定業務規模。
在龐繼英眼里,開展人民幣再保險業務已被提升至拓展該公司再保險國際業務的戰略層面。
目前,中再壽險國際業務僅占比5%左右,人民幣再保業務則是一個契機。龐繼英表示,“港澳地區對我們來說既是國際業務,又規避了匯率風險。”
根據保監會的規定,中再壽險作為中再集團的子公司,其分入的資金需統一交由中再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投資。據了解,通過分保進入內地的保險資金將主要以固定收益投資為主,只有少量資金投資于證券市場。
人民幣跨境再保險業務成本由三部分構成:給保單持有人的保證收益,原保險公司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經營成本以及承諾給香港保險公司的利潤。
上述中再壽險內部人士透露,中再壽險的人民幣跨境再保險成本不高于5%。
目前香港人民幣保單保證回報率多集中于1.5%-2%之間,而大部分保險公司的銷售費用等經營成本約為1%-1.5%。若以上限計算,香港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渠道投資內地,將獲得不少于1.5%的回報率。
而相對于內地壽險再保險業務,香港的人民幣再保業務顯得更為有利可圖。上述人士分析,以內地五年期產品為例,給客戶的成本在4%左右——2.5%的保證收益率加1.5%的分紅;再加上銷售成本,再保的總成本加起來達到6%、6.5%的都有,對于中再壽險來講,投資收益顯然做不到6%。內地壽險業務有的甚至是虧著做,這樣一比較,香港人民幣跨境業務顯然是盈利的,但只是微利。
由于人民幣再保險業務還處于探索的階段,還無從判斷該項業務對中再壽險盈利的影響。
“我們僅僅才開始做,而壽險最次是五年,一般情況是十年二十年才能給一個業務下結論。一半時間過了,我才能說影響。” 中再壽險副總經理方力表示。
上述中再壽險內部人士認為,與香港保險公司相比,內地的再保險公司在投資方面并無“特別大的優勢”。
在初期,當香港保險公司還不了解內地投資市場時,通過再保險公司分保可以減輕保險公司部分投資壓力。但隨著人民幣資金回流機制的不斷完善,香港保險公司直接投資內地也能獲得與再保險公司同樣的投資收益。
“央行希望兩地人民幣保險產品的回報率能趨同。這樣的話,套利的行為就越來越少。”該人士表示。
香港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以人民幣結算的保單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創下9.58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若以中再壽險分入6億多元人民幣計算,香港地區約60%的人民幣保費已通過再保險渠道回流內地。
市場擴容可期
隨著人民幣險資借再保安排回流內地的規模擴大,有業界人士擔心熱錢和洗錢等問題。
對此,龐繼英表示:“原始的單據每個信息我們都得知道。在確認了直保公司與投保人建立了保險關系的基礎上,與我們再保公司建立了分保關系的業務,我們才能履行賠付。”
中再壽險內部人士則表示,受內地保險投資渠道的限制,熱錢無法在保險資金能投資的領域取得很高的回報率,也就無需擔心熱錢會從再保險渠道進入內地。
“畢竟保險資金不能炒地、炒樓,就算進股票市場,也有20%的限額,所以人民銀行放開人民幣再保險安排是非常對的。”他說。
目前,香港業界對人民幣保單前景非常看好。劉廷安預期,未來3年-5年內香港人民幣保單在新單比重有可能提升到30%-50%,這樣人民幣產品將成為香港保險業的主導產品。“這是可以看出的趨勢。”
有市場人士認為,未來人民幣保單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如果再保安排仍只有中再集團一家,則風險未免過于集中。
香港業內人士表示,外資再保險公司也有興趣在人民幣跨境再保險業務中分一杯羹。
但某外資再保險公司經理否認了這一點。他說:“從技術角度來看,你要做什么幣種都可以,但是你要轉移投資風險,外資公司是不太愿意做的。”
中再壽險內部人士認為,外資再保險公司并非不想涉足該項業務。只因外資再保險公司在內地沒有單獨的投資公司,無法滿足香港保險公司想通過再保渠道,緩解人民幣險資的投資壓力的需要。
而從中國人民銀行的角度考慮,控制熱錢借道流入以及洗錢行為,中資企業似乎更易被監管。
龐繼英表示,中再壽險將在人民幣國際化這一前提下,繼續推進人民幣再保險業務,并考慮將業務范圍擴展到財產再保險。
中再壽險還計劃將業務拓展到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其他人民幣可流通的地區。對于澳門的人民幣再保險安排已經啟動,龐繼英表示,7月中旬赴澳門拜訪金融監管層時,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委員會主席丁連星表示,對于在澳門開展人民幣再保險業務“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