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訓練
一、善讀可醫愚
□熊清溪
關于讀書的話題,前人已講過許多。幾乎人人都能講出一套為什么要讀書的道理。近來又出現一種“讀書無用論”,說什么“打開互聯網,能知天下事,還看什么書?”誠然,互聯網可以給人很多信息和知識,也可以達到實用的目的。但我認為不能完全代替讀書。為什么要讀書?我想起了我國漢代大學者劉向的一句話。他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我認為,這話切中要害,頗有深意。劉向是位大學者,也是位大編輯家。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劉交的四世孫。他一輩子的主要工作是當編輯,讀書。應該說,劉向讀了很多書,對讀書的意義和作用有深刻領悟,他關于讀書的警語是有很深刻意義的。
劉向說的“善讀之可以醫愚”,我認為包含兩層意思:“醫愚”講的是作用,“善讀”講的是方法。“善讀”這點很重要。從古至今,書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過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難把天下的書讀盡讀完。因此,每個人特別是對主要職業不是與書打交道的人來說,讀書還應該有自己的選擇。各人應該根據各自需要從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識,以豐富自己的營養。英國思想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每一類書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個想讀書的人都可以而且應該根據自己的不同需要,選擇自己借書、購書、讀書的目標。這些書就像“藥”一樣,“對癥下藥”,就可以治療自己缺乏知識的“愚”的毛病,使自己變得聰明和充實起來。
過去人們常說開卷有益,一般來說這話不錯,但對于一些涉世不深,頭腦還很單純的青少年來說,“善讀”還是讀書中的重要一環。圖書就像朋友一樣,會給人以善與惡的不同影響。英國一位作家說:“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坑害。”在我們目前的社會生活中,被壞書、壞影視作品和有害網站坑害,從一個單純無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著實還不少。許多人都是因為缺乏知識,特別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識造成的惡果。因此,我們的社會各界,老師、家長,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讀書的同時,還要幫助他們善于擇書,選擇有益的書,充實他們,引導他們,正像選擇好藥一樣,醫治他們的缺乏知識的“愚言”之癥。此所謂“善讀之可以醫愚”也!
(選自《人民日報》2006年4月22日)
1.本文顯然不是一篇駁論文,但開頭舉出“打開互聯網,能知天下事,還看什么書”的說法,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根據你閱讀議論文的經驗,說說你是怎樣知道這一論點的?
3.作者將“醫愚”“善讀”結合起來論述,從論述的重點來看,作者主要論述的是__________,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__________。
4.本文從哪兩個方面論述了“善讀”的必要性?還指出該怎樣有選擇地讀書?
5.依照下面的例句,運用相同的修辭手法,寫出你對書的認識。
書是益友——臧克家說:“讀過一本好書就像是交了一個益友。”
書是鑰匙——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撕開智慧之門的鑰匙。”
書是_______——我說:“______________。”
二、最是讀書滋味長
□金采薇
書籍是我們與古今中外圣人賢達溝通的最便捷的途徑。如果我們愿意,可以與許多偉大的人物同處一室,日日為伴,聆聽所言,交流無礙。故與書為伴,就猶如與知識為友,以智慧為師。左拉說:“我們不必羨慕別人的聰明,如果也要像別人那樣聰明,那就是讀書。”
其實,真正的聰明人不僅愛讀書,而且會讀書。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這三種境界之談,被視為治學的重要經驗。第一境界,選準目標,高瞻遠矚;第二境界,苦心孤詣,廢寢忘食;第三境界,豁然開朗,得心應手。這些都是頗具參考價值的意見。
讀書需做選擇。書有高下之分,一個讀書人應該有若干“看家”的書,無論怎樣精簡,也不要丟棄;無論怎樣繁忙,總要隨時翻閱。兩漢宏文、唐詩宋詞、元代雜曲、晚明小品中一些久經錘煉的篇什,不必很多,百余種足以使我們經常約會文化盛宴。一套《古文觀止》,翻閱何止百遍。選家批閱數載,淘沙撿金,以千錘百煉之精神匯集千錘百煉之作品,什么時候讀都會心馳神往。許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經典,這些經典對人的一生有著深遠的影響。這并非說我們可以忽視新知識、新文化、新文明,而是說新書往往要經過歷史的沉淀,才會顯示其價值,才能引為知己,成為“看家”的好書。書海無涯,以有限生命暢游無限書海,就要細加斟酌。
讀書需入心田。散文家毛姆說,讀書必須是一種享受,而不應是為了應付考試,或者硬著頭皮辦差。當然為應考而讀也不能算錯。無論是經典書籍,還是時事手冊,用心讀和不用心讀,效果完全不一樣。用心讀,則學以窮理,問以解疑,問前須學,學后要思,即古人所說的“好學深思”,效果自然好。不用心讀,即使坐擁書城,也所獲不多。
讀書當學以致用。讀書有兩種目的,一種是消遣,一種是使用。把讀書當做興趣愛好和一種生活方式,自然不錯,但最好還是把讀書與工作、事業結合起來,才能轉化為創造,也才能獲得源源不竭的動力。讀以為學,可以增長知識;學以致用,可以把工作干得更好。這樣,讀書也就有了非同尋常的意義。
中外先哲有過許多關于讀書的家傳戶誦的箴言,如_____________。最是讀書滋味長,熱愛讀書,學會讀書,文化的涵養定會使我們的思想保持鮮活。
(選自《中學生閱讀文選》2006年第5期,有改動)
1.從文章中提取可以解釋標題“最是讀書滋味長”中“滋味長”的兩個關鍵性短語。
2.文章從哪三個方面論述了作者的主張?
3.清代學者王國維對治學之道“三境界”的完整表述,引用了宋代三位詞人的詩句,你能寫出原句和出處嗎?
(1)境界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境界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境界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認為“讀書需做選擇”,請根據第三自然段回答選擇的標準是什么。
5.文中畫線詞語“非同尋常的意義”具體指的是:讀書不僅可以________,而且能夠______________。
6.結合語境,在第六自然段的橫線上寫出一句關于讀書的名言。
7.作者認為“讀書需做選擇。書有高下之分……”請你用“好壞”替換句中的“高下”,接著上面的話,寫一段論述性文字。
三、以德治國與讀書求知
高尚品德的形成,是離不開讀書的,只有精于讀書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為“以德治國”的模范。
讀書,既是對人類知識營養的吸收,又是對自己人格的完善。讀書,是人生的藝術享受,其樂無窮,美不勝收。要做到自覺地讀書,既是一種文明的習慣,又是一種境界。進入新世紀后,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領域不斷更新,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給人類社會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不讀書,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國際科學競爭,實際上是人才競爭。要在這種競爭中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就必須讀書求知。
讀書求知,對道德大廈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靈工程”。《今世說》上有名言曰:“靜坐自無妄為,讀書即是立德。”讀書與德,確實不可分開。無德是一種愚昧,“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說苑》)。不讀書的人,只會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脫離愚昧的苦海。無德,是一種邪惡的品性,是獸性的一種表現。“學則正,否則邪”(揚雄《法方學行》);“學則治,不學則亂”(黃宗羲《明儒學案》)。由此可見,讀書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成為“以德治國”的模范,必須認真讀書。
當然,讀書要有選擇。我們不僅要讀書,而更重要的是要讀好書。“法輪功”癡迷者的沉痛教訓,一是不讀書,心靈愚昧;二是雖讀書,但讀的是李洪志《轉法輪》一類鼓吹邪說的壞書。陳果、劉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說的毒害而走上絕路的。這種悲劇的產生,便是愚昧的產物。事實證明,讀好書,能使人走向光明,進入德的境界;讀壞書、邪書,會使人走向絕路;不讀書則會導致人進入黑暗的深淵。只有多讀好書,才能治邪、治惡,促使美善之樹長出文明的花朵。無德,是靈魂的卑鄙,是干壞事、辦錯事的一種動因。“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笛卡爾語),“種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雨果語)。“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好書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靈魂偉大,不干壞事,少辦錯事。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先驅和魯迅、茅盾、鄧拓等有作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釋卷、博覽名著的知識淵博者;反之,歷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惡歹徒、民族敗類一類人物,很少有喜歡讀書的,更談不上讀好書。例如:慈禧太后喪權辱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這些人能夠讀點好書,他們會成為歷史罪人嗎?“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應當從讀書開始。一個不讀書的國家,只能是一個愚昧的國家,而愚昧的國家是不能進行“以德治國”的。
要落實“以德治國”的戰略思想,須營造好“以德治國”的社會環境。而倡導讀書求知,使讀書成為國人的“國風”,便是營造好這種環境的根本途徑。讓我們人人都拿起書本,汲取人類寶貴的精神營養吧!
(選自“教育資源網”2009年3月13日)
1.仔細閱讀全文后概括出全文的中心。
2.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的論證方法,闡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關系。
3.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闡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請你為第三自然段另外選擇一條有關讀書的名言作為論據。
5.請你從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選取兩個典型事例填在第四自然段的橫線處,與上下文意思相連接,構成一個排比句,作為第四自然段的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