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印章升華為篆刻藝術,揭開了文人流派印的序幕,從此形成明清燦爛的流派篆刻藝術。
文彭與“吳門派”
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擔任過兩京國子監博士,人稱“文國博”,是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征明的長子。文彭承家學,善書畫,工詩文,尤精篆刻,為篆刻藝術第一個流派——“吳門派”的創始人。
文彭開創性之一是解決了印材難題。相傳文彭在一次外出時,偶然發現用于雕刻首飾的燈光凍石,不僅美觀,而且容易受刀,這使他喜出望外。在他的廣泛傳播、倡導下,眾多愛好篆刻的文人積極投身其中。以石代銅,是鐫刻印章的理想材料,從此開始了一個劃時代的改革。自此以后,文人開始自篆自刻印章。篆刻的隊伍中加入了有學識、通書畫的文人士大夫們,他們以舞刀弄石為樂,以石寄情,治印用印風氣大開。從此,文人藝術家刻印的歷史真正開始。
文彭傳世印章寥寥無幾。文彭治印以追溯漢印遺規為主調,白文印以秦漢為宗,雍容暢達,朱文印以小篆入印,模仿趙孟頫的圓勁俊麗之風。如一朱一白兩方“文彭之印”(圖1),其篆法婉轉靈動,布局虛實相生,用刀富有變化。其中白文印,脫胎于漢代私印的格局。他把印刻完,再置于櫝中,讓童子搖晃以破殘。顯然,他這是在有意識地“做舊”,借鑒古銅印的殘缺美。
文彭還是在印側鐫刻邊款的首創者,他的行書雙刀邊款為后人起到典范作用。
“吳門派”代表人物有李流芳、歸世昌、陳萬言、顧苓、顧聽等。
何震與“皖派”
何震篆刻以仿漢鑿印自成一路,以猛利為風格,風靡一時。
何震(1550-1604),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何震在篆刻藝術領域傾注了畢生精力,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印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以至當時人都以得到一方何震手刻印章為榮,以致出現了“片石與金同價”的現象。
何震是一位集大成的篆刻家。(圖2)他在藝術上主張宗法秦漢,以“六書”為準則,強調篆法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他曾提出 “六書不精義入神,而能驅刀如筆,吾不信也?!焙握鹱?,以沖刀長驅直入,切刀堅實沉穩而剛健,刀痕顯露,給人以猛利清健的痛快感。何震是“皖派”(也有稱“徽派”、“雪漁派”的)創始人,師從者眾多。代表人物有,梁襲、程原、程樸、胡正言、吳忠等。
蘇宣與“泗水派”
蘇宣篆刻屬于開張型,印風雄放而渾厚,是仿漢鑄印的代表。
蘇宣(1553~?年)字爾宣,又字嘯民,號泗水,安徽歙縣人。人稱“泅水派”。蘇宣幼小受庭訓,喜讀書,弱冠時遇不平,因仗義殺人而一度過著隱逸的日子。事平之后,就專心于篆刻。他曾得到文彭的親授,也受到何震的影響,其用刀沖切兼使,吐露雄健蒼勁的氣度,在當時被譽為與文彭、何震鼎足而立的高手(圖3)。
汪關與“婁東派”
汪關、朱簡是明代后期出現的,他們在篆法、章法、刀法上,更有創造性和沖擊力。但二人風格追求卻迥然不同。汪關堪稱明代“工筆”派篆刻的第一人。汪關(生卒不詳),原名東陽,宇呆叔、尹子,安徽歙縣人。因久居婁東(今江蘇太倉),世稱“婁東派”。汪關印風典雅平和,用刀技法比較注重修飾,白文線條由細逐漸刻粗:朱文則由粗線條逐漸修細,鐫刻朱文時,在線條交錯處保留明確的“焊接點”,使流動雅秀中又增加了凝重敦厚(圖4)。
朱簡
朱簡在篆刻創作、印學理論上均有極高成就,清人稱贊其為“明第一高手”。
朱簡(1570-?),字修能,號畸臣,后改名聞,安徽休寧人。他治印既印內求印,又印外求印,故其印字富有筆意。他吸收草篆體入印,增強了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筆勢牽連呼應。刀法首創短刀碎切,即對每一筆劃以延續短切動作完成,使線條產生粗細、頓挫、輕重、起落的節奏變化,這樣的線條勁挺毛澀,卻沒有破碎的感覺,運刀時常略微改變方向,形成了刀筆交融的效果,宦有筆墨情趣(圖5)。同時他在印學理論上頗有建樹,著有《印品》《印經》《印書》《印章要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