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張家口,有好多群眾喜聞見、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說唱。如“打梆子”(也叫“風梆子”)、“插花落子”“竹板謠”“武秧歌”“豐收鼓”和“戳古董”等。都深受群眾歡迎。
獨特的“插花落子”
“插花落子”流行于尚義、張北等壩上地區。“落子”的表演者手持大板(也叫“金錢板”)、小板(即“五碎子”),表演與演唱相互穿插:它情調健康,節奏明快,邊敲邊演,載歌載舞。唱腔粗獷奔放。舞姿優美,形式獨特一可和“蓮花落子”媲美:據已故老藝人葉祿講,它產生于明初,當時主要是乞丐街頭賣唱表演,用以乞討開始打法簡單,葉祿在實踐中巧妙地把一些拳術的招數揉進落子中,創造了“插花蓋頂”“懷中抱月”等獨特動作
其子葉有全(藝名生娃子),11歲隨父學藝。在原來的基礎上,從形式到內容,又進行了改革和創新,他吸收了些其他舞蹈和戲曲動作,創造了“龍中取水”“張飛跨馬”“轅門射戟”等舞蹈動作,去掉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同時創作了50多個新段子,增強了鮮明的說唱藝術特色。這種落子既可單獨表演,也可穿插到秧歌中表演,打場子招引觀眾,1957年。葉有全首次將它搬上正式舞臺,以他創作的《塞北四化》參加了河北省在天津舉辦的民間舞蹈會演。1989年,又以《塞北換新天》參加了省民俗表演節目大賽,榮獲二等獎,
民間藝術
氣勢磅礴的《豐收鼓》
豐收鼓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改叫的新名兒。過去叫“蹦鼓子”“戰鼓”“挎鼓”。它興于清末,流行于張家口市宣化、萬全和高新區一帶,在街頭和舞臺上都可表演。
民間藝術來源于民間生活。在過去的張家口,好多地方有過“破五”的習俗。特別是農村,在農歷正月初五的清晨,家家把打掃的塵土雜物倒在大門口,響幾個“二踢腳”炮,有的地方猛敲一陣鑼鼓,俗稱“五震”。為的是震跑窮氣、驅走邪魔,取個吉利。豐收鼓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參加表演的人有多有少。一般是6到24人,象征著24個節氣。表演者大都是打扮成傳統戲曲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小伙子,也有不化裝的。每人腰間斜挎一面像圓水桶一樣的牛皮鼓,由兩個打鐃鈑的領隊指揮。一般都在秧歌隊的后面,邊走邊打。鼓點獨特,既不同于“威風鑼鼓”和腰鼓。也有別于“安塞鑼鼓”。它的鼓點有“鳳凰三點頭”“二龍戲水”“五震”和“查燈”等。到了街中心或秧歌進院拜年,要為成圈子拉開架勢單獨表演一陣。邊打邊做各種優美動作:“挑胡須”“踢飛腳”“鷂子翻身”“大將跨馬”……由慢到快,越打越激烈。到高潮時,邊打邊“嗨!嗨!”地大喊,觀眾也在助陣。舞姿健美,鼓點鏗鏘,氣勢磅礴,生動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火熱的生產生活和歡慶豐收的喜悅心情。
罕見的“背闊”和“抬閣”
背閣和抬閣都是張家口市蔚縣、陽原等縣流傳多年、形式獨特的民間舞蹈。每年春節到元宵節期間,都要編到秧歌隊伍中。上街進行表演。
背閣一般是4至8人,兩人為一對。表演者用木棍或鋼筋做成主體骨架,表演前綁在背上,表演者穿著彩衣。手拿一枝花,有的還打扮成戲曲中的人物。表演者大都是青壯年漢子,另把一至兩個化裝后的兒童固定(站在)花枝上,看去好像在肩上站著一樣。邊走邊表演,上下配合,做各種動作,展現傳統小戲如《斷橋》《拾玉鐲》等故事情節。
抬閣分大小兩種,八人以下的為小抬閣,十多人的是大抬閣。它是一種集體舞蹈,分上下兩層或三層。上面是扮演劇中各種人物的演員,中間人托著表演者,下面是最費勁的抬閣者,三層互相配合協同表演。中間一層四周用花綢布蒙著。上面的演員好像站在下面演員的手上,做種種優美的、難度較大的動作,觀眾無不驚嘆。還有兩人或四人抬一丑角縣官,邊走邊做各種滑稽動作的,逗得人們大笑不止。
激烈火爆的《武秧歌》
武秧歌也叫“打棍”,在萬全縣和市高新區農村里常見。
相傳明末清初。有個姓宋的鏢頭,曾專為宣化府到大同府做大買賣的商人保鏢。后來為了發展勢力,在萬全縣龍池屯(安家堡鄉)設拳房,教授徒弟,把他最擅長的棍術,傳授給他的得意門生。一年元宵節,宋鏢頭在這里看秧歌時,邊看邊議論。他認為秧歌形式不多,太單調,便和當地民間藝人商量,把打棍這套武術加到秧歌中。經過不斷加工修改,形成了一種深受群眾歡迎的民間舞蹈。
參加武秧歌的表演者一般是8到16人。必須成雙。他們一個個打扮成頭戴羅帽或扎軟巾、腰系大帶、腳穿皂靴的英武小伙子,各持五尺長的一根木棍,扮作對立的雙方,邊走邊舞棍,或來個簡單的開打。后來把傳統戲如《楊寡婦納底》《岳飛大戰金兀術》《打瓜園》等劇中的一些情節和武打場面加進舞蹈中,表演者則扮成這些劇中的有關人物。當秧歌扭到街中心或人多的地方,秧歌隊站成一大圈兒。表演者在中央拉開架勢。進行表演。加上鑼鼓伴奏,一招一式地由慢到-陜,越打越激烈火爆,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現在不僅小伙子參加,年輕的婦女也參加。棍術比原來更豐富了,有“二龍頭”“不見天”“陰魂棍”“梢子棍”和“老八下”等招式。有的地方開打時。還加有盾牌、刨刀、棒槌等,既有功夫,又不是純粹武術,還給人一種美感。
五光十色的“頂燈”
尚義縣等地方表演的舞蹈頂燈。是由蔚縣秧歌諷刺小喜劇《頂燈》發展而來的。反映大丈夫怕老婆這一故事情節的頂燈,只有夫妻兩個人物,頂燈的丈夫是由丑角扮演的。頭上只頂一支蠟燭。經過再創造的民間舞蹈頂燈,由一人發展為多人的舞蹈,且頭上頂多支蠟燭。邊走邊舞,隨著隊形和舞姿的不斷變換,舞臺上燈火相映,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燈的制作比較簡單,用普通的吃飯瓷碗裝上多半碗沙子做燈底座,再用竹子和細鐵絲綁成各種形式的燈架,固定在碗上。表演前把蠟燭點著插到酒盅里,放到燈架上,然后再頂到頭上。主要表演者一到二人。其他演員伴舞。表演時,演員舞扇子和手絹,還有打霸王鞭的。時而彎腰踢腿,時而平身翻滾……舞姿多變,和雜技中的“頂碗”相似。
但這種舞蹈難度較大,不易推廣,又有局限性,只能在舞臺上表演。
“打梆子”和“竹板謠”
打梆子和竹板謠。主要流行于崇禮、蔚縣和市郊區一帶。它的起源說法不一,據有的縣志記載,產生于清康熙年間。
打梆子動作簡單,唱腔歡快熱烈。主要在每年元宵節的秧歌表演中穿插表演。最早時,在拜廟求神時演唱,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唱詞大都是四六句。后成了秧歌的一種形式,有小生小旦小丑和丑婆子等對唱,由翻穿皮襖,斜挎串鈴的“王八”領唱。唱詞大都是賀年的吉祥話。現在秧歌隊拜年時集體演唱。走到哪里唱到哪里,且唱有針對性的新歌。如給駐軍拜年時唱: “扭起秧歌進軍營。慰問親人解放軍。民擁軍來軍愛民,軍民團結喜盈盈!”加上鑼鼓伴奏,優美動聽。特別是“王八”的滑稽表演,非常有趣。“王八”拜年。還有祝福長壽之意,多年來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竹板謠也是張家口地區特有的一種說唱藝術。它既非快板,又不是純粹的歌謠,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一種又說又唱的民間藝術。它沒有固定的曲調,多是一人表演,表演者不打板,常手持扇子,由伴奏者打。過去的內容大都是“四季調”“十二個月”“表十字”,還有風趣幽默逗哏的《大姑娘》《饞老婆》《四個大嫂》《捉懶漢》等反映家庭生活的小段子。語言夸張可笑,在街頭和舞臺上都能表演。
富有哲理的《牛斗虎》
牛斗虎是蔚縣人民在長期的斗爭生活中創造出的一朵藝術奇葩。雖然只有60多年的歷史,但它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卻深受民眾喜愛。因為牛斗虎的表演通過粗獷矯健的舞蹈動作,生動地反映了勤勞善良的人民向往美好和自由、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
牛斗虎和獅子舞相似,分別由兩人組成,表演前,穿好用麻摹制的牛皮與虎皮,從外形看好像真牛真虎。最初,這個舞只是跟在秧歌隊伍里走一走,單靠從體形和化裝來表現牛的善良和虎的兇暴。后來。經過民間藝人的創造,增添了牛虎相斗的一些舞蹈程式,還配有打擊樂器伴奏。經過多次加工修改,又把它由街頭搬上藝術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