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傳統是歷史發展持續性的表現,它的發展離不開歷代史家的批判和不斷的書寫。在眾多為中國歷史添磚加瓦的史學家中,有兩位司馬氏一一司馬遷和司馬光,可謂雙星閃耀。他們不僅是史學史上的泰斗級人物,開創了中國史學的新局面,也光耀了司馬姓氏的歷史。
一、淵源
司馬姓氏起源很早,源于官職,屬于“以官為姓”的一類。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司馬氏的得姓,大約在2700年前。追源溯流,司馬氏的得姓始祖是周宣王執政時期官拜司馬(管轄軍政和征戰的官職)的程伯休父,因程伯休父克平了許方,屢次征戰有功,而被賜姓為司馬,其后世子孫即“以官為氏”,姓了司馬。程伯休父是殷、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是上古顓頊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的子孫后代。程伯休父的子孫,一部分“以官為氏”而姓了司馬,一部分依照慣例“以國為氏”而姓了程。因此司馬氏系出程氏,和程氏一族是一家人。司馬氏后人奉程伯休父為司馬氏的得姓始祖。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司馬姓氏系他姓改姓而來。據史書記載許穆之、郝恢之兩人的后代中有人因故改為司馬氏。許穆之、郝恢之二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流民首領,屬于氐胡民族,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初,二人率部民投靠仇池國武都王楊難當,并改姓為司馬氏。當時許穆之改姓名為司馬飛龍,郝恢之則改姓名為司馬康之,皆訛稱是晉室近戚。
不久,郝恢之即為仇人所殺,而許穆之則在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脫離武都王,在四川地區領導了著名的益州農民大起義,但很快即兵敗被殺。在許穆之犧牲之后,其部下趙廣、程道養等繼續以司馬飛龍的名義堅持起義斗爭,起義軍最盛時兵力達10萬之眾,一直延續了5年之久,方被南朝宋政權鎮壓下去,因此世人一度曾以為許穆之是在南朝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才死的。
在許穆之(司馬飛龍)、郝恢之(司馬康之)的后裔子孫以及族人部下中,皆以先祖所改之氏承傳,稱司馬氏,世代相傳至今。
二、郡望
兩漢時期,司馬姓主要分布在今河南、陜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內郡(今河南武陟)一直是司馬姓的重要聚集地。曹魏時期,河內溫地(今河南溫縣)出了一位政治家司馬懿,后其孫司馬炎廢魏,建立西晉,都于洛陽。從此,河內郡成為司馬姓最為著名的郡望。
三、歷史學雙星
前文說過,司馬姓氏的歷史上,有兩位歷史學家,司馬遷和司馬光。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司馬遷的歷史觀,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著貧苦的生活,后隨家遷于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隨后他繼承父業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歷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筆寫《太史公書》,也就是《史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為“李陵事件”一一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降宮刑。在獄中司馬遷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終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公元前90年,司馬遷逝世,終年56歲。對于司馬遷的死因,因史料無明確記載,至今仍為未解之謎。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最大的貢獻,莫過于主持編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294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作者把這1362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后,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于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了然。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80卷、《稽古錄》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6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有過鉆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四、今日司馬
由于司馬氏曾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西晉和東晉政權,共歷15帝,156年,這擴大了司馬氏的人數及影響。東晉滅亡以后,司馬姓步入平穩發展時期,由于歷史上復姓改單姓的規律,司馬姓許多改為司姓、馬姓。司馬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410位。
當今,司馬姓仍為復姓中的大姓,分布較為廣泛,集中分布于河南、陜西、山西等省。或許是由于歷史上司馬遷等人實事求是的史學氣質的影響,當代司馬姓氏中,也有一位名人——司馬南。他早年經歷豐富,從事過許多種工作。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大學、機關、部隊、廠礦現身說法、做反偽科學報告不計其數。司馬南的行動,成為中國科普宣傳的一道風景線,也為司馬姓氏的譜系,再添亮麗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