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河北民間藝術的百花園里薰風撲面,每有亮眼的花事讓人欣悅。
剛賞讀過貴刊關于上海世界博覽會河北活動周的報道,接著便從網上看到石家莊民俗博物館開館的消息,還有首屆中國剪紙藝術節將在蔚縣舉辦的喜訊。看來,這個夏天我們這些民問傳統文化藝術的粉絲們,是很有眼福了。
上海世界博覽會河北活動周期問,19項民問工藝在寶鋼大舞臺盡展風流,連外國觀眾都那么著迷。為河北驕傲的同時,也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民間工藝為什么如此受歡迎?展演組織好,讓人一見傾心是一個方面,恐怕根本原因,還是這些古老民間工藝豐厚的內蘊、鮮活的形態俘虜了觀眾的心。
民間藝術進城,與當代元素、城市文化融合,增強了城鄉互動,是件很好的事情。民俗、民間藝術的博物館,開到城市來,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我想,也要提民間藝術“根固民間”。因為,千百年來,賴以產生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的土壤,是民間的生活方式、世俗人情,甚至是一方水土的氣候環境、飲食習慣、祀神敬祖習慣等等。脫離了土壤,民間藝術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所以,官方在扶持民間藝術走出去的同時,也應投八更多的精力、財力、熱情,幫助民間藝術“根固民間”。
中國剪紙藝術節落戶蔚縣,值得期待。聽說,那里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搞剪紙,老房子里成長著一代又一代巧手漢子和窗花姑娘。就像金字塔似的,那里剪紙這門民間藝術的塔基,特別大特別結實,所以,出現高佃亮他們那些國際一流的剪紙藝術大師就很正常了。這次搞全國性的剪紙藝術節,把各地的剪紙大師們請到蔚縣,讓民間藝術足不出戶就得到展示、交流,是蔚縣剪紙藝術的幸運。
期待去蔚縣,看原汁原味的民間剪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