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21世紀的人才競爭,高職院校要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高職院校必須走出認識的誤區,加大力度,切實有效地開展素質教育的改革工作,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技能人才而努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素質教育;誤區;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221-02
我國職業教育“面向實際的、適應具體職業的”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的學生是一個獨具特色的社會群體,他們通過高職階段的學習,獲得從事某行業所需要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具備勞務市場所需的能力和資格。學生從一入學就開始面臨著社會選擇和如何適應的問題。但是高等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完全定位在“技術型”或“技能型”的某一目標上,應該在注重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素質教育。因為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人才培養對素質教育的要求更高,它除了要求勞動者具有過硬的技術技能以外,還必須具備智力技能及全面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必須要根據學校本身的特點,確定學生素質培養的目標,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技術人才。當前,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改革是關系到高職院校發展的前途命運問題。
一、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內涵
所謂大學生素質教育是指以德育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級專門人才。 大學生素質教育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及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靈魂,文化素質是基礎,業務素質是主干,身心素質是保障。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將人格養成的教育與知識、能力教育融為一體,內化為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質。高校素質教育是以德育為先的、全面發展的教育。
正如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職成 [2004]12號)中所指出的:職業院校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中華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不斷培育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努力把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能力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是職業素質的首要方面。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點決定的,是現代社會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德育的主要特色和內容。當前高等職業院校的素質教育,應緊緊圍繞“職業素質”養成這個核心構建素質教育目標體系,重點抓好職業道德教育。
二、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誤區
相對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成效不甚明顯,主要原因是高職院校對素質教育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在認識上還存在很大的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職業教育、輕素質教育
與本科院校相比高職院校學制較短,學生在理論學習上也存在不小差距。為了突出特色,高職院校更側重于對學生技能的培養,一些高職院校常常偏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學習和提高,擠壓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空間和時間。高職院校在課程建設和教學過程中也較普遍地存在著重技術效率、輕技術倫理,重客觀知識、輕內在素質,重技能掌握、輕內在培養等誤區,使職業素質教育相對落后于職業技能教育的水平。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制約著學生自身的發展,畢業后難以適應就業崗位和市場經濟競爭的需要,同時也制約著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
(二)素質教育等同于通識教育
我們提倡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主要是強調對學生進行如何做人的人文素質教育,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誠實、正直、寬容、樂觀的品格。通識教育雖然也重視人文教育,但旨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而素質教育核心則旨在加強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是做人的教育。通識教育是有益的,應大力提倡,但不能替代人文素質教育。
雖然有些高職院校也不同程度地行動起來進行改革,但由于認識或條件等原因的限制,常常只在通識教育上做文章,注重了內容的廣泛性,但素質教育內涵還不夠突出,所以尚未收到素質教育應有的成效。
(三)不同崗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大同小異
綜合職業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培養時忽視了不同職業群對從業者的職業素質有著不同的要求和側重,僅從專業技能素質的單一角度去培養高職學生,不能根據職業崗位的不同需要培養學生的品格、知識和能力,不能符合職業崗位要求,素質教育培養普遍缺乏針對性。
(四)素質教育對就業影響不大
就業率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學校就業率的高低和畢業生本人對就業的滿意度是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體現。一些高職院校認為,要實現高就業率,只要靠學生優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職技巧就可以了。其實現實并不是如此 ,高職畢業生就業困難,并不單純只是學歷的問題,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也起著重要作用。當今社會人品重于技巧,從現狀來看,素質較高的人在求職面試、工作期間適應能力和創造性等方面都占有明顯的優勢。
三、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改革策略
高職素質教育改革應集社會、企業、學校、教師、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從多方面加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使高職學生真正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提出以下具體策略:
(一)更新觀念,積極探索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規律
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而不是某種單純的教育模式或方法。如何具體地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是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自1995年提出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以來,一些本科院校尤其是全國示范性素質教育基地院校,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上,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可借鑒的理論和實踐方法,使我們少走一些彎路。但如何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的特點開展素質教育,尤其是諸如教學大綱的制定、師資隊伍建設、校園環境營造、教學模式摸索以及如何讓學生把素質培養內化為個人的行動等,經驗還不是很多。這些,都需要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的具體特點,積極深入地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二)突出第一課堂,創新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相對于第二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課堂。抓第一課堂建設,就是要在專業教育中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第一課堂的素質教育功能。在第一課堂深入全面地展開素質教育,大膽創新教育目標、內容、途徑、方法以及管理保障機制,將職業教育與素質教育有機地統一起來,將素質教育有效地內化到職業技能教育之中,有效地滲透到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
職業教育課程從整體上可劃分為職業技能課程和職業素質課程兩部分。針對目前職業技能課程設置比例過高的現狀,應從以下幾方面調整課程設置。一是要合理設計,并加大有關職業素質方面課程的比例。在設計上因專業而異,根據實際工作崗位的要求,有側重地對身體、心理或審美等方面素質教育進行合理搭配,使不同專業的學生具備從事該行業的基本綜合素質。二是結合市場實際需求,對課程進行動態管理,隨時增減調整課程,保持課程體系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實現學生在校學習和走向工作崗位的零距離。三是增設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興趣選修適合自己的課程,可以起到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發揮個人的特長和才能、擴充知識面的作用。同時也增強了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引入評價機制,完善高職人才素質培養模式
逐步完善和創新高等職業人才素質培養模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改革實習實訓模式入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在實習實訓中,將頂崗實習納入學分制,將企業鑒定作為學分的評價依據,加大素質考核的分量,強化職業能力培養,提升崗位適應能力,并最大程度地為學生的素質培養提供空間。另一方面是探索人才培養評價機制,通過推行職業技能考核制度,實施“多證制”,高職畢業生在畢業之前,必須通過職業技能考試,提高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四)加強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師資建設
加強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師資建設。一方面,要注重非人文學科專業類教師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其善于在專業課理論和技能的教學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定期或不定期地為老師提供一些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提高老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職業素養。另一方面,主要是通過文、史、哲和藝術類等學科的教育來實現的,而這些方面的師資高職院校十分薄弱。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的人文素質教育,會使人文教育活動徒具形式,往往缺乏感染力。所以,吸引和培養人文素質教育人才,是高職院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五)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加強素質教育要著力營造濃厚的校園人文環境。大多高職院校缺乏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一般來說,在高職院校的圖書館中,文、史、哲和藝術等人文學科的書籍是比較缺乏的,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閱讀需要。這就需要增加投入,加強人文方面圖書的建設。同時,要營造學校人文氣氛,積極建設校園文化。如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有益的學生社團活動來彰顯學校的人文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
像筆者所在的經貿類院校中的校園文化建設,就應該針對學生的思想、社會現象及熱點問題,以講座、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將誠信、人本的道理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周明星.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新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 李進,陳解放.提升內涵——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與科研管理工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尹景玉,齊福榮.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5,(11).
[5] 李莉.方麗華.論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