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物流業被列入我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物流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趨明顯。據此,分析了南京物流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從政府角度提出培育壯大南京物流市場、整合物流資源、提升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信息化;南京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020-02
物流是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如果說資源領域和人力領域是人類經濟發展的第一和第二利潤源的話,物流就是第三利潤源。隨著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逐步匱乏、生產工藝的規范化、程式化,資源和人力領域的邊際收益日趨下降,物流領域的競爭將決定經濟發展的效率和效益。2009年3月10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物流業振興和調整規劃的通知》,將物流業規劃作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一。
一、南京物流業的發展現狀和對地區經濟的影響
南京在物流業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形成了以滬寧高速公路,寧馬、寧高高速公路,寧連、寧通高速公路,寧合高速公路為主骨架,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同時,南京又是京滬鐵路等干線的交匯點,擁有面積兩倍于上海虹橋機場的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南京港是全國內河第一大港口和全國主樞紐港區。然而,南京物流業的發展卻落后于其他國內先進城市。根據南京市統計局數據,2008年,南京市社會物流總額達11 248.26億元,比上年增長11.1%;物流業增加值264.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社會物流總費用為608.18億元,比上年增長11.3%。跟國內發達城市相比,南京物流增加值占GDP比重為7.0%,而上海為13.1%、武漢為11.1%、深圳為9.41%;發展速度也低于全國16%的增長率。
從南京物流市場的需求來說,根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譚清美教授的研究,2005年以后南京物流彈性系數將達到2.93水平。其經濟意義是:物流能力每增長1%,南京GDP將增長2.93%。這一方面說明南京物流發展對經濟增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反映出南京的城市物流供給明顯小于物流需求,相對于經濟對物流的需求來說,南京物流產業是“瓶頸產業”,物流本身的供給不足限制了南京經濟的發展。
二、南京市物流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物流企業規模參差不齊,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2008年,南京1 375家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企業中,從業人員超過50人的僅213家,從業人員10人以下的多達775家,占單位總量的56.4%;資產在1 000萬以上的286家,僅占1/5,資產500萬以下的多達954家,占該行業單位總量的69.4%。可見,南京的物流企業一般組織規模較小,技術裝備和管理手段比較落后,只能從事簡單的運輸(送貨)和倉儲服務。盡管南京是我國華東地區唯一五種運輸方式齊全的綜合性交通樞紐中心,但據測算,在南京現有貨運總量中,現代化運輸方式比重不高,民航貨運只占總量的0.03%,鐵路運輸7%,集裝箱運輸1.3%。
2.物流成本高于國內發達城市,影響企業經營效率
社會物流總費用占一個地區GDP的比重是衡量當地物流業成本的重要指標。2008年,南京市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為16.1%,這意味著每實現100元GDP的產值,就需付出16.1元的物流成本。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基本在10%以下。與國內相比,南京的物流成本也落后于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2008年,上海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為12%,深圳為15.3%。造成物流成本過高的原因主要為物流管理水平和物流標準化程度落后。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匯聚南京,發展多式聯運是必由之路。然而,由于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不同運輸部門,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物流標準,各行其道,物流成本過高,聯運規模一直拓展乏力。
3.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物流業發展缺乏信息支持
就物流信息化而言,存在兩個層面的信息化,一是公共物流信息化,企業可以從物流市場了解物流公共基礎設施信息、物流市場需求信息、物流業務運作資源信息(如物流EDI、國家物流報關、業務交易)、其他物流咨詢服務信息等;二是物流企業內部的信息化,如物流企業內部通過信息管理軟件和技術實現訂單處理、庫存管理、貨物跟蹤、運輸工具管理、數據統計匯總的信息化。據了解,在公共物流信息平臺方面,2003年南京王家灣物流中心建立了第一個物流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載中心和海關監管點。但由于規模較小的物流貨運商存在進入壁壘,服務對象有限、實際效果欠佳。南京仍然缺乏一個綜合化、信息共享、服務對象廣泛的物流信息平臺。在物流企業內部信息化方面,由于大部分物流企業規模偏小、物流設備技術水平低、業務層次低、物流軟件缺少完整的信息管理標準、開發成本高,物流信息化對大部分物流企業還只是紙上談兵。
三、對加速南京市物流發展的建議
1.高度認識物流業尤其是第三方物流業對經濟的提升和拉動作用
對南京這樣的中心城市而言,土地資源日漸緊張,人力資源和原材料資源的成本日益提高,增量擴張的空間有限,如果能發展第三方高端物流,率先實現地區物流的標準化,將南京建成華東地區物流中心城市之一,對區域內優質經濟資源向南京集中和優化將起到關鍵作用。首先,第三方物流對提升區域內企業競爭力作用明顯。如紹興中國輕紡城國際物流中心通過對全市的多家托運機構的分散的物流資源進行整合,紹興輕紡產業集群的物流由其統一負責。自營運以來,輕紡企業的訂單滿足率始終保證在99%以上,訂單滿足率的提高使紹興輕紡企業在與對手競爭中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同時,由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共同配送、混合裝載、優化配送路線,實現了貨物輸送的集約化,降低了產品成本,使集群內輕紡企業獲得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其次,高端第三方物流通過自身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可以將產業鏈上不同節點的企業緊密聯系起來進行優化,擴大市場需求范圍,拓展產品抵達各市場的可能性,從而改變由于地理或行政地域造成的市場抵達能力弱的狀況。再次,第三方物流對發揮企業的匯聚作用意義重大,在引進和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之后,外資企業及國內大中型企業對物流的需求約束得以釋放,同時吸引更多需要物流服務的企業入駐本地區,大大加強了集聚作用的效果。
2.推動物流租賃業的發展,提升物流業發展水平
現代物流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在于門檻過高,高價值的物流設備超過了大部分物流企業的承受能力,迫使物流企業成為簡單的貨運公司,供給能力的限制反過來又使得物流市場需求不旺,少數大公司的高端物流設備閑置。南京現代物流業走出這一瓶頸的出路在于推動物流租賃的發展。發達國家如美國,物流企業60%以上的設備都靠租賃,國家租賃業產值的一半左右來自物流業。因此,建議市政府加快推進該行業的建設,一是制定物流租賃業的進入門檻、相關標準和信用等級評估等相關政策;二是先期進行試點,可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提供一定的前期啟動經費,選定一家(或幾家)有投資優勢的企業自主建設;三是推動物流租賃信息網絡建設,在電子平臺上公布相關信息,使得企業可以及時掌握資訊,及時反映行業價格波動、服務水平。
3.以園區建設為抓手,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
物流標準化建設對節約全社會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發展水平意義重大。由于物流市場發展的滯后,依靠市場自己發展去解決物流標準化問題較為困難,因此,建議將物流標準化問題與物流園區的建設結合起來,在重點園區試點物流標準化建設,再逐步推廣,統一物流體系。
目前,物流園區建設存在多種模式,單純以政府提供土地和優惠政策吸引企業進駐的模式在物流基礎差、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難以真正匯聚物流企業,更談不上統一物流標準。因為即使降低土地購買價格,現代物流的高門檻使得大多數物流企業仍沒有足夠的財力去購買現代化的物流設備,在招商的壓力下往往事與愿違,入駐園區的并不是物流企業。建議在重點物流園區建設中,由相關政府部門或物流業龍頭企業出資營建物流基礎設施,讓中小型物流企業租用,在長期使用中收回成本,這樣更容易吸引物流企業入駐園區,同時,由于基礎設施是由政府或行業龍頭企業提供,更易于推行標準化建設,也易于對入住企業提出標準化要求,將物流標準化與物流園區建設合二為一。
4.通過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推動物流信息化程度提高
由于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涉及到GPS/GIS、REID、條碼自動識別系統、貨物自動跟蹤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以及信息處理軟件的成本問題,短期內無法一步到位,建議針對南京物流業信息化程度較低的狀況,大力推動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通過信息平臺信息的共享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進而推動物流企業各環節的信息化。目前,南京重點物流項目中,王家灣(丁家莊)物流中心承擔著國家發改委“企業信息化專項”——現代物流信息化項目;龍潭港具有進口保稅、出口退稅、簡單加工、外匯管理等一條龍服務的功能。如果能在各分散的物流基地信息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統一的區域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實現物流過程可視化管理、物流公共服務和供應鏈管理、物流業務協同等多種功能,將大大提高物流作業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5.注重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的關系,整合資源優化發展
物流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市場需求的水平。在加快培育專業化和社會化物流園區的同時,也要在傳統物流資源的改造和規范化管理方面多下工夫。南京小范圍的城市區域商品配送物流需求也較大,城市區域物流對技術和設備的要求略低,可充分發揮中小型物流企業經營靈活、市場反應快的優勢。因此,建議政府一方面盡快出臺相應的管理規范,引導中小物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另一方面以實現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轉型發展為導向,鼓勵中小型物流企業在合理的成本下采用先進技術,提升物流運作效率,通過整合中小物流企業資源拓展物流服務范圍。
參考文獻:[1] 王海燕.南京現代物流業信息化建設研究[J].科技與經濟,2008,(10).[2] 汪鳴.國外物流園區運營模式及借鑒[N].現代物流報,2006-01-04.[3] 譚清美,王子龍.城市物流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研究——以南京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