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及80后年輕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居住行為及居住環境的變化對住宅照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住宅綠色照明將更注重從照明的根本目的出發,形成以注重照明效果而非以照明器具代替照明以及適應性、智能性為主要特點的新的照明設計策略。
關鍵詞:環境分析;照明效果;智能性;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TU-0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257-02
住宅照明是以住宅為承載體才能得以實現的。住宅模式的變化肯定會帶來住宅照明設計觀念、設計方法等一系列變化。一直以來,住宅空間的蜂巢式固定化特點使得住宅照明的設計歷來是根據房間用途的不同而分別分析研究的。時至今日,在居住行為及居住社會環境方面都有不同于以往的某些改變,這些改變將對住宅照明的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居住行為及居住外部環境分析
1.個體意識增強
目前,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新產品的推出速度越來越快。人們品位更換速度加快并且總是比上一代快得多,使其出現審美疲勞。這種喜新厭舊的態度,歸根結底是由于個體意識的增強,而這種增強主要體現在年輕一代的身上。上世紀80年代生人對新事物具有超強的好奇心和對規則的打破欲望,以及對自我生活控制需求的高漲,特別表現在對住宅方式一成不變的抵觸上。隨著新興一代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成為購買住宅的主力,他們的價值追求、生活理念的變化對住宅照明形式的影響是巨大的。根據世聯行2008年調查, “80后”的人對于戶型的需求以兩房和一房為主,在首次置業上偏向于中小面積,大多數人希望是40—100平方米的建筑面積而拒絕求大求奢,置業態度完全和之前60年代的人不一樣。不帶有炫耀性,而關注在自己適用的小天地裝飾出自己的品味和情調來,實用為主[1]。傳統的照明方式無法滿足這種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必須要有新的照明策略來滿足。
2.社會環境改變
(1)建筑技術高度發展
空間技術的進步帶來住宅空間結構的根本性變化,主要表現在異型性住宅空間、大跨度住宅空間、快速裝配空間等模式的出現。住宅大空間結構的實現帶來了空間可分割、可變化的能力,配合隔墻的輕質化和可拆改化,居住空間的大小可靈活布置,空間組合創造余地也不受限制,這種情況下根據房間用途進行設計的照明方式顯得落后了,照明必須找到適合這種變化性的新的設計方法。
住宅靈活性與開放性的概念,是在大規模的建設使城市住宅在量的問題解決之后,轉向質的提高階段時出現的。人在住宅中的主體作用被強調出來,住宅應該主動地適應居住者變化著的生活,居住過程也是對住宅和環境的完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一棟住宅交付使用之后,便處于永無完結的變革之中。在不同階段中的不同的使用者,不斷地改變著他們所居住的空間。實際上,住宅上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變化、靈活的開放的空間系統,靈活性、開放性、可參與性是住宅具有的特質,設計和建造是應充分考慮到住宅建設這一非凡屬性。1977年《馬丘比丘憲章》中也曾指出:“住房不能在當做一種實用商品來看待了,必須要把它看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住宅具有靈活性,以便于適應社會要求的變化,并鼓勵建筑使用者創造性地參與設計和施工?!?[3]早在1932年,建筑師柯布西耶就在Algiers設計了一個由多層線性結構的建筑物,住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由住戶自己發展完成。1961年,荷蘭建筑評論家約翰哈布瑞肯(JohnHarbraken)提出將結構和服務系統分開。這個提議被納貝漢姆德和尼克維克森繼承并發展,提出了Psshak(靈活住宅),它關注于小模塊中可隨個體需求改變的問題。在這個指導思想下他們設計了倫敦Adelaide大道上的三層住宅。在1971年荷蘭的赫爾曼赫茲伯格也在該思想的指導下進行了Diagoon項目實施。在這些建筑師看來,房屋的骨架和內部部件是非常明顯的兩部分內容,只有用戶才是住宅區分的關鍵,才能賦予住宅以個性。[4]在河北省保定新一代高層居住區C區三期四期工程實踐中就表達對居住行為及環境的變化的關注:根據購房者的實際情況的不同,住宅休憩區域可有多種組合方式:可以滿足沒有夫妻進行業余充電、家庭辦公的需要。在有了小孩之后可以將原來的書房改成兒童房,方便父母進行就近照顧;又或者可以根據需要變成步入式更衣間滿足儲藏的功能;同時,由于間隔方式的靈活性形成了多種居住方式,可以滿足兩代、三代、及工作的需要。如父母子女休息及各自工作行為的滿足、可滿足臨時客人休息的需要、為年邁父母與子女居住提供便利。
(2)國家對中小戶型高度重視
從社會背景看,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人口聚居與固定的土地面積之間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中國房地產市場最近十年才發展起來,房子進入流通領域帶來的問題就是人們能否買得起房子和買什么樣的房子。住宅價格與居民平均收入的巨大差距也導致住宅形式需要有相應對策。以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為出發點,2006年國家發布了《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規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 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面對中小戶型的住宅,在套內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怎樣給與住宅以靈活性、可變性,使其能夠隨著居住者的變化而變化成為住宅設計的重點。而這種靈活性可變性又為住宅照明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設計策略
室內照明設計的本質是對生活的設計。針對上述住宅設計出現的新情況,我們以住宅綠色照明為根本出發點,在以往照明設計的經驗的基礎上,與住宅模式變化引起的新需求進行結合,得出住宅照明設計的幾點設計策略:
1.從照明的目的出發,注重照明效果而非以照明器具代替照明
我們習慣于用一盞吸頂燈、一盞吊燈來進行某一空間的照明,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住宅照明中非吸頂燈、吊燈不可的習慣性想法,以具體的器具來代表功能而忽略了照明的本質是使空間亮度能達到能滿足我們使用需要的根本性目的。所以,現在我們需要在住宅照明設計中建立起“目的意識”,即切實從目的出發進行設計。具體做法是,首先要通過一系列的分析調查確定目標對象在空間的活動類型,列出主要和次要的活動,然后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多層次照明設計。
2.適應性照明思想
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空間具有多重服務屬性而非單一的一種或兩種用途;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可能會產生新的空間需求。 基于這種變化性,我們提出適應性照明思想。適應性照明是指在滿足當前照明需求的基礎上能前瞻性地考慮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照明需求,據此進行設計,使最終設計結果具有滿足未來需求的能力。
3.智能化照明思想
通過智能照明控制技術從照明的目的出發進行人工照明光環境的創造,能夠針對不同的活動目的最大程度地滿足居住者的差異性照明需求。同時,智能化照明將與家庭智能系統結合,并與網絡、無線通訊相聯系,真正做到光隨我動。
總之,在照明設計領域,滿足工效學方面及規范方面的硬性要求的基礎之上應該還有對光環境的追求,即用光來塑造空間,光要作為室內設計的一個重要設計要素存在而非一個簡單的照明的工具。只有達到進行“光環境設計”的程度,才能從人文關懷的層面真正實現綠色照明。
參考文獻:
[1] 周慶華.現實條件下城市住宅設計的變化及趨勢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5.
[2] Baukast.不確定性確定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46.
The impact of the living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evolution on the residential lighting
QU Hong-ying
(Yantai vocation college,Yantai 26400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young after 1980 become the backbone of society, living in behavior and changes in living conditions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residential lighting, residential green light will be more emphasis on s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lighting, creating lighting effects-oriented rather than replace the lighting and adaptive lighting equipment, intelligent features as the main strategy of the new lighting design.
Key words: environment analysis; lighting effect;intelligence;adap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