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事訴訟中法官基于證據作出的判決能符合經驗法則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但司法裁判是一個能動的過程,經驗法則存在于法官的自由心證中,直接影響著其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因此,如何規范經驗法則在事實推定和證據評價中的適用及其相應的程序保障問題值得關注。
關鍵詞:經驗法則;證據裁判;事實推定;證據評價
中圖分類號:DF7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149-02
一、對經驗法則的理解
所謂經驗法則,是指人們對生活經驗進行歸納所獲得的關于事物因果關系、屬性狀態、發展規律的法則或知識。經驗法則既包括一般人日常生活所歸納的常識,也包括某些專門性的知識,如科學、技術、藝術、商貿等方面的知識等[1]。依據屬性的不同,經驗法則可以劃分為一般經驗法則與特別經驗法則。一般經驗法則是普通人普遍接受和認知的日常社會生活經驗,是經過實踐的反復驗證,代表著一類事物發展的通常趨勢或規律,其本身無需運用證據加以證明。特別經驗法則要借助特殊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才能形成,訴訟中對特別經驗法則需采用證據或特殊證明方式如專家鑒定等進行證明。司法裁判中法官可以直接適用一般經驗法則,但不能逕行將特別經驗法則作為認定事實的基礎,在此本文所探討的限于一般經驗法則。
經驗法則適用于司法裁判的正當化基礎源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首先,經驗法則反映的是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性狀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是經過實踐反復檢驗形成的關于人們生產、生活的經驗累積,其內容具有客觀性;其次,經驗法則是對過去發生的個體經驗進行不完全歸納而得出的超越個體經驗的對事物規律性的普遍認識,通常表現為一種蓋然性的命題,具有蓋然性特征;第三,經驗法則源于個體經驗,在上升為一般性知識后仍可以適用于具體環境中去還原為一般人的親身感受,具有適用上的具體性。
二、適用經驗法則認定事實——對證據裁判絕對化理念的糾偏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甲從乙房產公司購買了一套房屋,交付房屋以后,甲發現該套房屋有一間房四周都沒有門,遂提起訴訟,要求乙為其開一扇門,并賠償損失。法院經過審理認為,甲乙簽訂的合同中沒有約定乙一定要在訟爭的房間開一扇門,乙沒有違反合同,于是判決駁回甲的訴訟請求[2] 。“日常居住的房屋應當有門”是人類日常生活的經驗法則,無須在合同中約定,而本案法官卻機械遵循合同的字面約定作出違背常理的判決,不僅實質正義無從實現,也使司法權威受到極大損害。當法官依自己的經驗法則和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即法律真實)與當事人經歷的事實(即客觀真實)或者普通民眾依經驗法則和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即經驗表明的事實)不一致時,當事人和民眾就會懷疑裁判者的立場甚至裁判的公正性[3]。審判實踐中證據裁判絕對化的傾向通常表現為嚴守證據而不顧經驗常理的機械裁判,如果當事人無法提供證據或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的情況下,不分情形地一律作出不利于承擔證明責任一方當事人的裁決。但試想在一方當事人故意隱瞞或毀壞證據而使負有證明責任一方當事人難以提出證據證明自己主張時,嚴守證據作出的可能是非正義的裁決。證明責任本質是一種假定,是在現有訴訟技術條件下難以還原糾紛事實原貌而法官又不得拒絕裁判情況下的無奈之舉。自由心證制度下,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應當盡可能窮盡各種判斷方法,包括適用經驗法則認定事實,以避免舉證責任適用的簡單化。經驗法則作為常識性的認知是普通民眾理解和評判裁判公正性的重要尺度,它能使法官擺脫法律的局限,避免法官淪為任意裁判的獨裁者。在事實認定中引入經驗法則的適用有利于克服證據裁判絕對化理念的弊端,在確保司法整體公正的同時也能關注個案的公正,從而維護司法權威、接近實質正義。
三、經驗法則在民事訴訟事實認定中的適用
(一)經驗法則與事實推定
民事訴訟中的事實推定是指法官以已知的前提事實為基礎,根據經驗法則推斷未知事實存在與否的一種裁判方法。事實推定在訴訟中適用是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即已知事實和相關的經驗法則相較于未知事實更容易證明,其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難以提供直接證據一方當事人的證明責任,有助于實現訴訟公正。經驗法則在事實推定中是作為判斷前提以三段論大前提的形式出現的,已知事實則作為小前提,從而推導出未知事實結論。在證據裁判原則的約束下,法官運用事實推定通常體現為:從證據本身表達的情況事實——間接事實[4],而后進而認定案件事實,經驗法則在此是作為連接間接事實與案件主要事實的橋梁而存在的。事實推定通常是存在多個間接事實并需要適用多個經驗法則從而推導出案件主要事實。推定過程中適用的經驗法則的個數、蓋然性程度高低及其與間接事實的關聯程度高低都會成為直接影響間接事實推定力的因素,而其中選擇適用的經驗法則的蓋然性程度高低最為關鍵。法官在事實推定中對經驗法則的選取適用并非是隨心所欲的,而是有原則性制約,法官應當盡可能選擇蓋然性程度高的經驗法則,并且適用的經驗法則不能是基于法官個人的經驗,必須是能夠還原為一般人的體驗和感知,應當是普通大眾理解和接受的普遍性經驗累積。
(二)經驗法則與證據評價
在司法裁判領域,經驗法則對證據評價發揮作用總是和自由心證密切聯系,自由心證建立在對法定證據制度否定的基礎上,使法官可以擺脫機械法律規則的束縛,客觀上為法官依據經驗法則判斷證據提供了空間。我國《證據規定》第64條規定:“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并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由此看出,我國立法對經驗法則在證據評價中的適用界定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兩個問題上。證據能力是指作為法院認定事實依據的證據應當具備的資格,經驗法則在證據能力問題中的適用通常體現為對證據關聯性的判斷,在接受法庭調查之前法官須就證據與待證事實間的實質性聯系進行判斷。美國著名的證據法學家塞耶對此曾進行了討論:“產生有關聯性的事實之間的關系,不是心理上的或邏輯上的關系……有關聯性是指事實之間的關系,介于事實之間的是一個經驗命題。”司法裁判中對證據關聯性認定往往是經驗性的判定。自由評價證據所追求的是一種“常人認識模式”[5]。各國普遍由法官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常識來理性評估證據,但同時也要受到普通大眾對該經驗法則內的一般理解的制約,對證據證明力大小的考察也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證據的內容,還包括證據的取得方式、證據產生的相關環境因素等。這點集中體現在法官對證人證言的判斷上:首先是證人自身的可信性,如關于證人的記憶能力、精神狀態、觀察能力等;其次是證言內容信用性。對這兩方面內容的判斷都離不開經驗法則的指引,如果證人在自身醉酒的情況下卻又能將事實發生的前后經過以及所有細節陳述清楚,這樣的證人證言就有悖于經驗法則,可信度極低。
四、事實認定中經驗法則適用的程序保障
民事訴訟中經驗法則在事實認定中的適用是以主觀形式存在于法官的思維活動中,并不具有形式上的外在性與明確性,這使得司法裁判隱含著法官恣意裁量適用經驗法則的危險,適用經驗法則的隨意性容易成為個案中當事人開脫舉證責任的借口從而導致審判的不公。法官適用經驗法則認定事實不可避免會受其自身性格、職業水平、人生閱歷等因素制約,不同法官面對同一案件事實得出的結論可能會不同,裁判尺度的統一性會受到影響。經驗法則源于對個體經驗的一種不完全歸納,這就導致其不是一種確定性的知識,而是以蓋然性為其內容,其蓋然性程度高低直接決定了案件事實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真實。多數學者在談及事實認定中對經驗法則的適用規范化問題都提出了如加強法官運用經驗法則的素質、將經驗法則類型化體系化、建立完善我國的判例制度等諸多良策。但筆者始終認為,經驗法則是對法官自由心證的內在制約,對法官適用經驗法則認定事實只能進行鼓勵和引導而不宜苛以諸多限制,以免其心證的自由空間受到擠壓,不利于發現真實目標的實現。從維護當事人程序利益的角度建立有關經驗法則在事實認定中適用的程序保障規則,有利于促進經驗法則在民事訴訟中的正確合理適用:首先,法官在法庭審理過程中適用經驗法則認定案件事實的,應當盡量做到當庭予以認證和公開,并向當事人充分說明理由;其次,設立當事人對經驗法則提供反證、質疑的規則,允許當事人對法官當庭予以公開適用的經驗法則提出異議并通過辯論程序加以明確,當事人可以充分陳述不予適用的理由以及提供相關證據證明法官所適用的經驗法則蓋然性程度較低或者本案事實實屬該經驗法則的例外情形或該經驗法則與本案情形不相適應等;最后,確立判決理由公開制度,通過判決理由公開制度來展示法官適用經驗法則認定案件事實的心證過程,對當事人在一審判決后知悉的法官違反或錯誤適用經驗法則的情形,允許其作為上訴的理由進行上訴,使當事人可以通過上訴得到充分的救濟,防止法官對事實認定權的濫用。
參考文獻:
[1] [日]新堂幸司.民事訴訟法[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375.
[2] 邵明.漫談訴訟中經驗法則的適用[N].法制日報,2008-12-14(10).
[3] 譚秋桂.經驗法則應該得到尊重[N].法制日報,2007-12-21(3).
[4] 邵明.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 樊崇義.訴訟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