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面臨著求職、求學、求偶三大人生課題,心理壓力較大,因此,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存在著心理障礙,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應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高校的高度重視。高校圖書館應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拓展新功能,認真探索研究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方法和途徑,如對大學生開展閱讀治療。
關鍵詞:閱讀治療;高校圖書館;心理障礙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197-02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面臨著求學、求知、求偶等各種問題帶來的心理壓力,心理問題日漸突出,易引發心理障礙,從而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針對大學生的心理障礙,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大學生開展閱讀治療。
一、閱讀治療的內涵
閱讀治療就是根據不同病人的病情、心理狀況、智力水平、個人興趣和博學程度等為病人推薦不同類型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圖書,來幫助病人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念,改善病人的情緒,排遣病人對疾病的憂慮,以最終緩解或解除其心理障礙的一種特殊閱讀輔助治療方法。
閱讀治療也稱圖書療法。圖書具有營造良好心情、松弛緊張心理的作用,同時,也可以激勵、培養人的意志。病人在書的引導、啟悟下,不斷提高對人生、社會、生命、疾病的認識,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因為一切不適應都給人帶來恐懼和壓力,而讀書卻可以分散這種注意力。病人在欣賞作品時,與作品中的人物發生了心靈的契合和溝通,將作品中人物的特征、經驗、情感等和自己相對照,從而獲得感情等方面的支持,使情緒得以調節,進入有所排遣、有所糾正和有所升華的情感狀態。
二、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開展閱讀治療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警示:21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是心理疾病。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后期,閱歷淺、經驗不足,對事情認識片面,好沖動、善幻想、易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差,如不及時加以調節和引導,就會危及心理健康,形成心理障礙,嚴重的會發展為精神疾病,對大學生的成才形成嚴重制約。心理障礙是由各種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異常現象,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心理疾病的一種狀態,這種情況在大學生中是極少數的;另一方面表現為輕微的心理失調,這種情況在大學生中居多。正常人出現這種狀況時大多是因為他們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等,持續較短,表現程度較輕微,會隨著事情的改變和矛盾的解決而逐漸消失或緩解。大學生的心理障礙一般是暫時的,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大一綜合癥。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都是按照家長設計好的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在大學這個什么都要靠自己的地方,卻失去了目標,不知道該干什么,于是便不知所措,產生恐慌心理。還有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前是原來學校的尖子生,進入到大學后,由原來的尖子生在蕓蕓驕子中成為普通生或后進生,這種反差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甚至自卑、失望、自暴自棄,影響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2.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大學生與人交往和相處的經驗相對較少,他們對良好的人際關系抱有極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諧真誠的人際關系,而這種期望又往往過于理想化,對別人要求或期望過高。因此,他們一旦在人際交往中遇到挫折,就會造成對人際關系狀況的不滿,把交往失敗的原因僅僅歸結為對方對自己的誤解,導致其心理的封閉,失去了與他人溝通的愿望,在被動交往的過程中產生焦慮、恐懼等心態。
3.自我認知障礙。近幾年入學的大學生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這些獨生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備受呵護、寵愛甚至是溺愛,過多地以自我為中心和追求個性化生活的思想意識使得大學生中相當數量的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處于弱勢。他們心理特別脆弱,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差,缺乏對自己、他人、社會的正確認識和評價,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感到茫然。專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很容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
4.就業心理障礙。由于學生生活競爭激烈,就業不容易,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往往心理準備不足。有遠大理想卻不能正視現實,不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沒有深入思考自己的知識、能力、性格、氣質、愛好是否適合所期望的工作,只是希望找到一個既體面又能發揮才干的理想職業,成就一番事業。然而理想與現實是有距離的,美好的愿望有時會被無情的現實擊得粉碎,如不及時加以疏導,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5.戀愛心理困惑。戀愛是以感情為基礎的,隨著戀愛的進展,雙方必然在心理上產生很大的變化,如果情緒反應過于強烈,就會影響到身心健康。大學生由于人生經歷少,心理尚不成熟,在戀愛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很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6.經濟貧困引起的心理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及高校收費改革的不斷深入,使近幾年高校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數量不斷增長。這些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而高校又大多設在城市,這使貧困大學生有不平衡心態,對家庭、社會有所抱怨,對其他同學有所排斥,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失落、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從而誘發心理疾病。
由于心理障礙影響了一部分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對大學生開展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是十分必要的。2000年12月12日的《中國教育報》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對開展心理教育的必要性認識非常普遍,認為有很大必要的為87.3%,認為沒必要或不太必要的只占9.6%,因此,關注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應引起全社會特別是高校的高度重視。治療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方法很多,高校圖書館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對大學生提供閱讀治療。美國精神醫學家高爾特說:“圖書館是一座心智的藥房,存儲著各類情緒失常病人的治療的藥物。”大學生喜歡到圖書館去找“心藥”,首先是經濟、簡便、及時。這是由于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又可以隨時借閱,同時攜帶也方便;其次是因為圖書館屬于公共場所,到那里進行“閱讀治療”,既不泄露任何隱私,沒有精神壓力,又不會傷其自尊。
三、對大學生開展閱讀治療的對策
據調查,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誘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學習與生活的壓力;情感困惑與危機;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就業壓力。因此,高校圖書館要有針對性地多入藏一些有關人際交往、溝通技巧、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法制教育、大學生如何正確對待情感問題以及有關就業、面試方面的書刊,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引導,消除其人格障礙,使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張海迪曾說:“書給我知識,也給我溫暖和希望。”所以,高校圖書館可利用自己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通過“閱讀治療”,幫助貧困生擺脫“心理貧困”,讓心理障礙群體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1.成立大學生心理閱讀治療協會。由心理醫生、心理老師、輔導員和圖書館及熱愛閱讀治療工作的大學生組成一個大學生心理閱讀治療協會,同時圖書館設立一個藏書結構獨特的書刊目錄、索引和專題文章的推薦工作。在閱覽室放置有針對性的、集中展示有助于解決大學生心理潛能的書刊,還要使讀者讀一些歷史、人物傳記等,以提供意識到自身存在問題的自我洞察機會。高校圖書館要針對經濟貧困大學生產生的焦慮、抑郁、失落、自卑、不平衡心理,入藏一些有關素質教育、自信心教育、人格教育的書刊,對他們積極的引導,使貧困生客觀地面對現實,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實現對貧困、挫折的理性超越,塑造健全的人格。
2.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新生一入學,心理閱讀治療協會就要為每一位新生建立心理檔案,用來記載他們大學各個時期的心理發展狀況。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利于大學生心理矛盾的技術分析和解決,一旦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就應從其心理發展過程中尋找心理矛盾產生的原因,以便及早采取閱讀治療,避免形成心理障礙。
3.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治療。心理閱讀治療協會成員應經常進行交流、溝通,及時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把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反饋給心理醫生、心理老師。在治療過程中,圖書館員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經常地提供心理咨詢書刊并指導閱讀,幫助學生處理與各種交往對象的關系,掌握交往的規范,發展交往技能,找到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4.開通網上咨詢,開撥熱線電話。這是一種適合有心理問題者自身特點的咨詢方式。網絡咨詢具有匿名性、保密性,易于大學生接受。建立網上“咨詢空間”,利用網絡上的留言本功能,來訪者可以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寫在留言本上,或者撥打熱線電話,在相對私密的空間中咨詢自己心中的焦慮和不安,一來可以避免面對面傾訴的尷尬,二來可以避免交流私密問題的顧慮。
5.創建優美舒適的閱讀環境。閱讀治療因其特殊原因應營造一個寧靜、優美、溫馨、健康的綠色閱覽室。綠色有助于緩解心理的焦慮和壓力,優雅安靜的環境有利于消除心理疾患,促進身心健康。如在適當的地方擺放一些雕像、花卉、盆景等,給人以寧靜、祥和的感覺,在室內可以邊聽音樂邊看書,在室外可以邊欣賞美景邊看書,使他們身心非常放松。
6.開展閱讀治療專題講座。高校圖書館可聘請專業的心理醫生或心理教師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心理咨詢,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提高他們承受挫折、自我調適的能力,及時糾正大學生的心理偏差,使大學生盡快走出不敢正視心理問題的誤區,科學地對待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李大建.走進心靈深處 營造健康氛圍[J].青少年導刊,2006,(10) :24-28.
[2] 翟秀軍.論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要求[J].教育與職業,2006,(26):72-75.
[3] 王波,傅新.閱讀療法的原理[J].圖書館,2003, (3) .
[4] 宮美玲,叢中.讀去心病[N].中國教育報,2003-08-19.
[5] 聞慧.“馬加爵案”引發的思考[J].心理世界,2004,(7).
[6] 陳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7] 林麗萍.圖書館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圖書館建設,2006,(1):92-94.
[8] 林永和.迎接新世紀挑戰大學生心理素質怎樣[N].中國教育報,200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