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具有內在合道德性,同時,市場經濟具有局限性,對我國社會道德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市場經濟發展與道德總體是一致的,必須通過確立社會主導的道德價值觀、加大社會誠信建設、強化約束規范、法制建設和道德教育相結合等方面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F045.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252-03
道德作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總和,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的直接反映,與社會結構尤其是經濟結構關系密切。因此,歷史上每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道德總是最先受到沖擊和發生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建設也自然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社會經濟關系、經濟利益表現則不同,由此而影響到道德價值選擇也不同。但在總體上,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與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是一致的,它們是在曲折中前進的。
一、合道德性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一)發展市場經濟符合倫理道德要求
合道德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是人類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規律。通過公平競爭,為經濟主體提供了優越的經濟活動機制,調動了社會經濟活動的社會潛力,以其特有的市場經濟化擴張力量,極大地增進了人類社會交往的機會,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市場經濟屬于經濟基礎,道德屬于上層建筑范疇。上層建筑應適應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之服務,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我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合乎國情的進步的經濟體制,因此,道德也應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趨于進步。
市場經濟將把我們引入一個更加自由、富裕、文明的社會,這本身就意味著市場經濟的目的符合倫理道德之要求,即道德作為人類高尚追求的意義向度,內含人類“善”的生活目的,這注定賦予經濟合理發展的倫理可能[1]。
(二)市場經濟是一種有秩序的經濟
市場經濟的價值規范為市場經濟的有效運作提供了相應的“秩序”,而道德為市場經濟提供秩序支持。任何一個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買方或賣方,都不但不會將自己的商品無償送給對方,而且還要與對方爭奪利益,進行利益的競爭。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市場參與者平等地進入,開展公平競爭,他們的機會和地位都是平等的。這種市場主體在交易過程中,任何一方不受他方的侵權,保護市場參與者各自的利益,制止不正當競爭,形成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良好秩序、環境,這些規律就是法律和道德。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的道德問題
隨著市場的發展,處于轉型的市場規劃還不大健全,急劇的社會變化導致人們固有的價值觀與現代化生活發生結構性矛盾。人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追逐著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人生之路,即現代社會中所謂的價值多元化的趨向,這也是造成社會的道德價值混亂的根本原因。應該說價值多元化是社會民主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如果社會缺乏正面的引導,不能提供一種積極向上的道德價值觀和人生觀,而把經濟利益至上、追求奢華生活作為人生的目的,就會造成一方面社會經濟在高速發展,另一方面人的道德素質卻急劇下降的現實。馬克思、恩格斯說過:“人類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決定了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是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2]因此,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就應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但是,人又具有超越動物的精神性的一面,人類的道德良知應該成為社會的主導價值之一。只有當社會向人們提供多種可以選擇的正確的價值引導,才能使人的物質追求有正確的方向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對國民道德建設提出了主導的價值觀。
同時,有法不依、見利忘義、以權謀私、假公濟私、造假販假、損人利己、貪污受賄、極端個人主義的滋長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致使社會風氣不正,倫理道德失范。對市場經濟與道德的關系應有清醒的認識,在充分肯定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和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看到市場經濟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市場經濟中雖然存在著許多不道德的現象,但守德致富、遵紀守法的人是社會的主流,其本質是好的,否則就很難解釋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中的道德不使現實中的經濟衰退,卻使其不斷增長。
市場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都要求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以守法誠信、等價交換、公平競爭為原則。那些不道德的現象是由許多原因造成的,包括經濟管理體制的不健全、法律規范的不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深入以及舊的計劃經濟意識對人們思想造成的影響等。要看到二者關系的本質,而不能只看到現象。但這并不能否認市場經濟的局限性對道德的負面作用。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切實加強市場經濟道德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克服和遏制市場機制對社會道德生活帶來的內在的負面影響。這就需要我們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三、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一)確立社會主導的道德價值觀,加大力度改變人的道德價值觀念
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原則。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這是社會主義道德所有要求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基本點。為人民服務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相互關系的本質要求。它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不能等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可以為任何社會所接受,而為人民服務則是社會主義社會所特有的道德核心原則。
在什么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問題上,學者們有不同觀點。多數人認為,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集體主義是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聯系在一起的,只要社會主義制度不變,就要堅持集體主義的原則,但要通過研究對集體主義作出更全面、更科學的解釋。在計劃經濟時代,曾出現過對集體主義作出極端利他主義的解釋。這種實踐誤差不僅導致了對人的個性的壓抑,同時造成了對每個個人積極性、創造性的扼殺。這也是造成新時期集體主義原則在人們的道德信念中認同不如過去的原因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集體、個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尊重個人價值,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的應有之義。但與此同時,堅持集體主義與反對個人主義是不可分割的。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是我們在道德建設中應該始終堅持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在根本原則下,還有一些具體原則,如公平與效率原則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做到“三個結合”,即堅持先進性與廣泛性結合,既要宣傳和堅持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崇高道德,又要區分道德的層次性,有最低的道德要求;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與道德評價標準的結合,不僅要看道德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還要看它所產生的道德影響;堅持繼承和發揚民族優良傳統道德與積極吸收外來優秀道德文化成果相結合,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中蘊涵的道德因素,作為可資利用的道德思想資源予以繼承、更新和改造,使其適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
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重新審視和評價如“競爭”、“利益”、“時間”、“公平”等經濟生活中的道德觀念。例如,“競爭”不是極端個人主義的,而應當是在公平、合作基礎上的競爭;追求個人經濟利益不應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前提等。
(二)深入開展道德教育,加大社會誠信建設
在公民中大力宣傳誠實守信的基本素質,這是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德前提。不講信用,任何市場交換都不可能持續順利地進行。但市場經濟建設中的誠信并非僅限于簡單地不賣假貨,而是應當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要樹立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秩序,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整體上提高社會的道德水平。
首先,應加強道德理論研究與誠信宣傳。要把企業的信用度和強化企業信用意識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建設的重要內容,使人明白市場經濟既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
其次,盡快建立一套以誠信為核心的市場經濟道德評價標準,完善各項市場經濟的規章制度,對弄虛作假、逃避責任等行為,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查處。對那些誠信待人、忠于職守等良好的道德行為,應積極地加以宣傳和肯定。這樣才能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通過道德素質教育,營造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
最后,要發揮社會輿論監督作用。把社會輿論作用納入到道德建設的總體框架中來,形成全社會講道德的良好氛圍。
(三)不斷強化約束規范,維護社會公平、公正、正義
約束規范主要包括以下監督:一是法律監督。之所以需要運用法律的強制推進道德建設,是由于目前少數人在追求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時,常常突破道德底線,而且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經濟領域,而且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這說明僅靠道德的自覺約束已經無法解決問題,必須將一部分道德規范納入法律范疇,加以限制,進行規戒[3]。二是行政監督。在涉及公共權力行使等方面強化行政法規、制度的約束作用,并遏制社會誠信中的個人信用、企業信用、政府信用的缺失。要增強經濟主體誠信狀態的透明度,建立企業、中介機構和經營者個人的信用檔案。三是輿論監督。通過媒體所褒貶的人或事,形成社會輿論,影響個人選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糾正違反道德的行為,維護社會的公平、公正、正義,使良好的道德風尚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流行。
(四)法制建設與道德教育相結合
法制建設和道德教育相結合是發展市場經濟和提升人的道德素質的有效手段。通過法制和社會監督機制,使道德行為成為每個公民的一種基本需要。因為立法和制度是一種外部強制性的力量,它能迫使人們遵守既定的規則。法國的社會學家涂爾干說過:“道德的功能首先是確定行為,固定行為,消除個人隨意性因素。無疑,道德律令的內容(也就是說,被規定的行為的性質),也有道德價值。”[4]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資本主義發展史表明,法制對規范人們在市場經濟中的行為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導作用,還能保證和規范道德素質教育和社會活動的有序高效進行。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提高國民的法制觀念和道德素質。可以說,法治能從外部懲治社會腐敗,而德治能從內部陶冶人性、凈化社會。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法制建設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許多過去從未有過或不夠健全的法律條文逐漸建立和健全起來。但是,從歷史的觀點看,人們的法制意識還比較淡漠,而且長官意志的根深蒂固,使我國當前的法制建設困難重重。因此,要加大法律執行力度,落實法律責任,使法律真正成為維護市場經濟關系的有力武器,促進市場有序進行。
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規定性,決定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加強道德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由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是經濟運行方式的轉變,大力推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不僅可以很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而且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杰,劉彥朝,周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關系再探討[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0.
[3] 羅國杰,夏偉東.以德治國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5.
[4] 涂爾干.道德教育[M]. 陳光金,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9.
Discussion abou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I Tian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Xuzhou municipal committee,Xuzhou 221009,China)
Abstract: Market economy, combined with the inherent morality of the same time, limitations of the market economy, social and moral life of our country had a negative impact. Market economy Fazhan the whole, consistent with the ethics, and must lead by establishing the moral values of society, increas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redibility, strengthen Yueshuguifan, legal system and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with so Intensifying the mo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moral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