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給的概念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需求和供給,是一個更為復雜的系統。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在高等教育方面擁有自己的特點。厘清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給的內涵和特性,指出河南省高等教育存在需求膨脹和供給不足的矛盾,進而探討解決河南省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策略。
關鍵詞:河南高等教育;教育需求;教育供給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191-03
需求和供給是商品生產活動條件下經濟學上的概念。而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從其本身來看,確實有別于一般的商品生產活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產品是具有商品屬性的,因而教育同其他任何商品生產部門一樣,都存在著供給和需求的矛盾。
一、概念界定
需求與供給是經濟學上一對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概念,有需求就有供給。而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給是一個不同于一般商品供求的更為復雜的系統。
1.高等教育需求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需求的概念是: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價格條件下,消費者對市場上的商品和勞務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教育需求是指人們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那么,高等教育需求就可以定義為:國家、企業和個人對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是獲得高等教育服務的愿望與對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的統一[1]。高等教育需求的特殊性在于:第一,高等教育的效用來自前瞻性需求的滿足。對高等教育而言,大多數人不是為了消費教育而購買教育,而是根據對教育效用的前瞻性判斷來消費教育。第二,高等教育的效用是多層次的,它不僅能使受教育者未來的收入因為受教育而有所增長,個人的生活質量因受教育而獲得提高,而且教育能帶來社會效益[2]。
2.高等教育供給
高等教育供給是作為高等教育需求的對應性概念從經濟學中衍生出來的。按照經濟學解釋,“供給是指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各種可能價格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某種商品的數量。” [3]按照王培根教授對高等教育供給的定義,“高等教育供給是指高教部門在一定時期內,為社會和個人所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與科技服務的機會。既包括高等教育為社會提供大學畢業生的數量、質量、素質和結構,又包括高等教育對受教育者個人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滿足程度的狀況。”[4]該觀點將高等教育供給既指向培養勞動力,強調高等教育供給的價值在于為社會提供生產者和勞動力;又指向受教育者,認為高等教育供給的存在意義是為滿足個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需求分析
個人(家庭)是教育機會的需求方,同時,企業(社會)也是教育“產品”的需求方。面對這兩種需求主體,高等教育需求可分為兩類:社會的高等教育需求和個人的高等教育需求。
1.河南省高等教育個人需求分析
高等教育的個人需求,即家庭或者個人為滿足自身某種精神的或者物質的需要而產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5]。影響高等教育個人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需求愿望和個人需求能力等。
首先是個人需求愿望。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在個人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高等教育在提高個人的生活質量和促進個體向更高層次流動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校生特別是普通本專科教育的在校生人數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個人(家庭)對高等教育需求的變化趨勢。由圖1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普通本專科教育的在校生人數持續增加,尤其是1999年高校擴招后,在校生人數增幅更大,表明個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愿望很強烈。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使許多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上學接受高等教育是改變艱辛狀況的最好選擇,尤其是社會對于教育的重視態度,要想在職業中有所發展,就需要一定的高等教育資歷和文憑,更增加了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同時,高等教育的預期收益也是個人高等教育需求愿望強烈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家長們的心中,普遍認為接受高等教育不僅可以使子女獲得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可以享受更好更充裕的生活,大大提高進入社會上層的機會。“正是這種教育的預期收益造成人們為追求未來較高的收益而提出對近期的教育需求。”[6]
其次是個人需求能力。需求能力主要的表現是個人經濟方面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個人家庭或個人的收入情況。
“在沒有實行免費教育、獎學金、助學金或貸學金的情況下,家庭經濟富裕與否,是決定子女能否接受較高級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貧困的家庭,盡管子女有較高的教育意愿,但是因貧困所致不能滿足這種意愿。” [7]市場經濟條件下,接受義務教育之后的教育必須具備支付能力,而支付能力往往限制了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愿望。表1顯示了近年來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由表1可見,河南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2007年,全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1477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1.0%;農民人均純收入3 851.60元,實際增長12.2%。從支付能力方面講,河南省個人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比較旺盛,并隨著支付能力的提高,教育需求也隨著提高。
2.河南省高等教育社會需求
通常高等教育社會需求分為政府和企業兩個部分。政府高等教育需求“是指各級政府對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或指國家基于本國社會經濟發展對各類勞動力和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而產生的對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企業高等教育需求則是指“企業為適應技術不斷創新,追求更高經濟效益而產生的對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9]政府和企業的高等教育需求影響著高校學生的就業和高校人才的培養。
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高等教育的發展。政府作為高等教育的設計部門,可以對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規劃,采取經濟的、行政的手段對教育的社會需求作出相應的調整。例如,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某些職業的就業資格,要求必須經歷指定相應的教育和培訓,從而刺激對該類教育的需求[10]。
而高校學生的就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對教育的需求量。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全省2009屆畢業生簽約就業22.7萬人,占應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的六成以上[11] 。由此可見,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就業前景不容樂觀,但是市場對高校學生的需求仍是比較大的。
三、河南省高等教育供給分析
高等教育供給既指一定社會提供給學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又指一定社會提供給各個行業的教育產品(教育勞動力)。所以,高等教育的供給主要針對兩個方面:一是滿足以個人受教育機會的需求;二是滿足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社會需要。
1.河南省高等教育供給結構
高等教育供給的合理或有效性的表現之一是其培養的人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合理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應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包括專科層次、本科層次、研究生層次,每個層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功能,各個層次之間互相影響,組成一個合理的結構,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勞動者進行不同水平的專門職能和專業技能訓練,使他們獲得其中專門知識技能的教育。”[12]
從層次結構看,河南省的高等教育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層次結構,從專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層級在校生人數都有大幅度增長。然而在數量增長的同時,層級結構也表現出來各種不合理的現象,如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
根據河南省教育統計年鑒中有關數據計算可知,2004年、2005年、2006年河南省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在校生三者的比例關系分別是:1.19:4.0:6.4.、1.58:4.8:7.4、1.93:3.9:6.1[13]。總的來講,河南省的層級結構基本符合合理的金字塔型結構(專科比例最大,本科其次,研究生比例最小)。然而在勞動力供給總體內部,不同層次、等級的替代性是比較差的,只有當不同層次勞動力與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合理配置時,才能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以,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供給的難點在于如何使合理的教育金字塔結構與勞動需求的層次相吻合。
2.河南省高等教育經費供給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高等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總體上是逐年增加的,這與河南省的經濟快速發展密切相關。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總體比較穩定,然而,窮省辦大教育,教育經費仍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
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作為物質基礎。河南省是一個人口大省,由于經濟水平承受能力的制約,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有限。河南省的經濟在逐步發展,2006年河南省生產總值為12 495.9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3 313元,至2008年生產總值為18 407.7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9 522.5元,增長了47%。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對于教育事業的費用支出必然會隨之增長,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會得到更多關注。
四、河南省高等教育供需存在的矛盾及對策
高等學校是雙重供給主體,面對著兩種需求:一是家庭或個人對高等教育機會的需求與學校的教育服務供給形成了一種供求矛盾;二是學校提供的具有一定人力資本的潛在勞動力與社會各用人單位勞動力需求形成了另一種矛盾[14]。而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河南省的高等教育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河南省高等教育需求強度較大,但高等教育供給結構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供給能力較強,但教育經費不足等問題造成部分人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1.需求膨脹
首先,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當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人們滿足其在閑暇時間內接受精神生活的需要。其次,對子女收入的預期,增加了家庭(個人)對高等教育的追求。人們都希望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從而可以追求更優裕的生活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最后,個人(家庭)文化水平、修養的提高使人們既有意愿也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接受高等教育。
需求的膨脹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對教育資源的非正常要求。所以,在高等教育需求膨脹的時期,人們應該更多考慮一些自身的因素,分析一下教育成本,比如,子女的天賦,子女是否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子女的高等教育后的預期收入是否一定會很好等。不要盲目追求高等教育。
2.供應不足
需求的膨脹帶來供給的增加,然而河南省的高等教育供給仍是不足。特別是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以及高學歷層次人才的供給與企業或社會勞動力需求的層次之間的不合理,造成供給結構的失調。同時,教育質量的不高,優質師資的缺乏,也使高等教育的供給不能滿足社會或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此外,雖然河南省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基本符合金字塔結構,然而卻難以滿足人們社會多樣的需求,沒有形成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給。
高等教育有效供給形成和高等教育結構合理化的重要標志,是高等教育既能滿足個人需要,又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和種類專門人才的需求,否則,就會浪費極為寶貴的教育資源,造成人才過剩或短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4] [14]王培根.高等教育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70,75,72.
[2] 曹執令.市場經濟中的高等教育產業及其發展策略[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4.
[3]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27.
[5] [10]許之所.高等教育需求與供給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6] [7] [9]張學敏.教育經濟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93-94, 93,72.
[8] 河南省教育廳.http://www.hadoe.gov.cn.
[11] [13]河南省統計網.http://www.ha.stats.gov.vn.
[12] 陳鑫.現代高等教育需求與供給的經濟學分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