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空運輸的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建立關于民航客運量和貨郵運量的多元回歸方程,利用1985—2008年間上海市航空運輸發展的相關數據,進行逐步刪除、協整檢驗和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探求影響上海市航空運輸發展的主要因素。結果表明:進出口總額、工業增加值、人均GDP對航空運輸發展有長期影響,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入境旅游外匯收入的短期影響較為顯著。
關鍵詞:航空運輸;影響因素;客運量;貨郵運量;上海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027-04
引言
伴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劇,航空運輸以其快捷、不受地面限制等特點,起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機場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航空運輸的節點,而是通過其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對周邊的土地利用模式產生影響,從而導致機場周邊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發生改變[1]。經濟全球化使企業由運費指向、供給指向、市場指向逐漸發展為時間指向。時間價值成為影響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從而促使區域間能量流和物質流的高速流動。能量和物質的頻繁交換,同時加快了資本的循環利用,從而使得區域經濟得到快速的發展[2]。航空運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隨著我國國內航空業的不斷發展,機場對地方經濟中的就業、消費、家庭收入、稅收的促進效應,使我國很多地方在機場建設上爆發了“大躍進”式的投資。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深圳、青島等等航空客貨吞吐量比較大的空港周邊,都紛紛開始建設或勾畫空港都市區的藍圖,但是對原有城市和區域的聯系和協調不夠。國外實踐表明,有些空港周圍大量預留的發展用地閑置幾十年,而另一些空港周圍未曾預計到的快速發展已使地區開發達到飽和,并使相關道路出現交通堵塞[3]。鑒于此,研究航空運輸發展的影響因素是非常必要的,這有助于協調經濟發展與航空運輸業之間的關系,使得機場能得到良性的可持續發展。
上海市目前有兩大民用國際機場,分別是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吳顯揚、吳遠開曾用AHP方法分析上海市浦東機場在亞太地區的競爭力,發現相對于其他樞紐機場(如日本的成田機場、韓國仁川機場等),浦東機場在國內經濟環境以及國際軟件指標(如國際政策、世界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說明上海浦東機場具有發展成為亞太樞紐機場的潛力[4]。2008年,上海浦東機場的貨郵吞吐量達到260.3萬噸,位居世界第3位,日均起降航班達560架次左右,航班量已占到整個上海機場的六成左右。虹橋機場主要承擔國內出發、到達及備降國際航班的功用,日均起降航班540架次左右。可見,上海兩大機場可能成為集國內中轉功能與國際中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復合型樞紐機場。
如圖1所示,1985—2008年,上海市航空運輸貨郵運量和客運量穩步上升,貨郵運量增長速度稍快于客運量。1985年,上海市航空運輸客運量和貨郵運量分別為82萬人次和2萬噸;到2001年,這一數據達到1 042萬人次和100萬噸,客運量首次突破1 000萬人次大關,貨郵運量也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截至2008年,上海市航空運輸客運量和貨郵運量更是達到了2 565萬人次和305萬噸。盡管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航空客運量略有下降,但是基于上海今年活躍的經濟和國家宏觀經濟調控,航空運輸仍然保持著快速發展的勢頭。
一、文獻綜述
20世紀90年代,國外已經興起了區域經濟發展對航空運輸影響的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宏觀調控對航空運輸和機場發展也產生一定的影響,自從航空運輸管理松綁以來,航空運輸節點可達性的空間變化可能更多地歸因于國家經濟和人口增長的變化而非樞紐功能的出現[5]。隨著國家和區域經濟持續經歷重要的結構性變化,航空運輸網絡將繼續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其他過程緊密交織[6]。客流量大、航空服務多的空港地區在就業、管理水平和配套的工人方面的競爭優勢隨著國家經濟發展趨勢與格局的變化而變化[7]。
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如何影響機場活動,張文嘗等認為,地域客貨運輸的生成與社會經濟諸要素有著密切的聯系,旅客生成量與人口、國民收入關系密切,而貨物生成量與社會總產值、地理位置和經濟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航空運輸的發展及布局,由此產生空港的地域性[8]。涉及到影響機場活動的具體因素,管馳明[9]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對航空運輸業的思考,認為民航航線、入境旅游、工業增加值、GDP、人均GDP、進出口總額、人口、農民年純收入、城鎮居民年收入等對航空運輸量都有很大影響。
縱觀前人研究,影響航空運輸發展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地理因素、經濟因素和政策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區域經濟條件,如經濟發展水平、經濟區的分布、對外經濟聯系、相關部門及行業等[10]。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對外貿易狀況以及入境旅游等,直接或間接影響著航空運輸的發展。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是航空運輸業發展的基礎和平臺。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促進了區域間的貿易往來,繼而帶來了強大的人流、物流需求,帶動了航空運輸業的發展。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產業結構也不斷調整,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方向發展。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外出旅游的需求也不斷加大,有力地推動了航空運輸業的發展[11]。
二、實證分析
1.模型建立和數據處理
結合管馳明[9]的研究成果和對航空運輸業的思考,發現實際GDP(G)、人均GDP(AG)、進出口總額(IX)、第三產業增加值(TAV)、工業增值(IAV)、實際利用外資額(FDI)、入境旅游外匯收入(TI)、入境旅游人數(TP)、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AI)以及機場所在城市的人口(P)對航空運輸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分別建立如下客運與貨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y客=α1+β1G+β2AG+β3LX+β4TAV+β5IAV+β6FDI+β7TI+β8TP+β9AI+β10P+ε1(1)
y獲=α2+γ1G+γ2AG+γ3LX+γ4TAV+γ5IAV+γ6FDI+γ7TI+γ8TP+γ9AI+γ10P+ε2 (2)
為了消除價格影響,本文采用GDP平減指數來平減名義GDP,以1980年為基期,得到歷年實際GDP數據;人均GDP(AG)、進出口總額(IX)、第三產業增加值(TAV)、工業增值(IAV)、實際利用外資額(FDI)、入境旅游外匯收入(TI)分別采用GDP平減指數平減為1980年為基期的實際數據;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AI)采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以1980年為基期,換算為實際數值。上述數據均來源于 1985—2009年的《中國統計年鑒》。
借助SPSS 12.0軟件,通過逐步回歸,發現在客運量(y客)的回歸方程中只有工業增加值(IAV)、人均GDP(AG)和入境旅游外匯收入(TI)能夠通過方程的顯著性檢驗和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其他變量均被剔除;在貨郵運量(y貨)的回歸方程中只有進出口總額(IX)、第三產業增加值(TAV)、人均GDP(AG)能夠通過方程的顯著性檢驗和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其他變量均被剔除。基于逐步刪除的結果,本文將分別對影響客運和貨運的因素做深入的分析,以期得到相關有用結論。
2.平穩性檢驗
若時間序列的均值或自協方差函數隨時間而改變,則該序列就是非平穩時間序列。對非平穩的時間序列進行時間序列分析會產生“偽回歸”問題,為了防止出現“偽回歸”,在用OLS回歸建立模型之前,應先對各個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 本文采用ADF檢驗法對上海市1985—2008年的民航客運量(y客)、貨郵運量(y貨)、工業增加值(IAV)、人均GDP(AG)、入境旅游外匯收入(TI)、進出口總額(IX)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TAV)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表1的檢驗結果表明:客運量(y客)、貨郵運量(y貨)、工業增加值(IAV)、人均GDP(AG)、入境旅游外匯收入(TI)、進出口總額(IX)以及第三產業增加值(TAV)在一階差分后平穩,即它們均為一階單整。
3.協整檢驗
協整關系是指雖然一些經濟變量本身是非平穩序列,但它們的線性組合有可能是平穩的,這種平穩的線性關系被稱為協整關系。通過上文的分析可得知,y客、y貨、IAV、AG 、TI、TAV以及IX均為一階單整,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本文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檢驗結果如下:
檢驗結果表明:對于客運方程,上海市民航運輸客運量與工業增加值、人均GDP以及入境旅游外匯收入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說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對于貨運方程,上海市民航運輸貨郵運量與進出口總額、第三產業增加值以及人均GDP之間同樣也通過了協整檢驗。本文以最大特征值所對應的協整關系作為變量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反映y客與IAV、AG以及TI之間的協整關系式為:
y客=-484.6119+3.2121×IAV-0.0468×AG+3.3211×TI(3)
同樣,反映y貨與IX、TAV以及 AG之間的長期協整關系式為:
y貨=0.0527×IX+0.2057×TAV-0.009×AG(4)
4.誤差修正模型
協整關系只是反映了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因此使用誤差修正模型來建立短期的動態模型,以彌補長期靜態模型的不足,就顯得很必要。根據Granger定理,一組具有協整關系的變量一定具有誤差修正模型的表達式存在。因此建立y客與IAV、AG以及TI之間短期動態均衡關系的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y客=1.7140×△IAV-0.0306×△AG+12.8711×△TI- 0.8273×e(-1) (5)
(8.2085) (-2.9671)(7.3465) (-5.9434)
R2=0.9398 =0.9303 D.W.= 2.2291 AIC=10.1304
e(-1)=484.6119+y客(-1)-3.2121×IAV(-1)+0.0468×AG(-1)-3.3211×TI(-1) (6)
其中,△表示一階差分,各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均通過t檢驗。上述誤差修正模型描述了均衡誤差對上海市民航運輸客運量增長短期動態的影響,誤差修正系數為負數,符合相反修正機制。比較誤差修正模型與協整回歸方程可以看到,誤差修正模型中工業增加值以及人均GDP的系數小于協整回歸方程中的對應項,說明工業增加值以及人均GDP對上海市民航客運量增長的長期影響更為顯著。而誤差修正模型中,入境旅游外匯收入的系數大于長期協整回歸方程中的對應項,可見入境旅游外匯收入對上海市民航客運量增長的短期影響較為顯著。
同樣,對上海市民航貨郵運量建立相應的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y貨=0.0260×△IX+0.1042×△TAV-0.0003×△AG-0.1410×e(-1) (7)
(4.7988)(3.4510)(-0.3070)(-2.6504)
其中,△IX和△TAV前的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而△AG在該顯著水平上沒有通過檢驗,說明AG即人均GDP在短期內對航空運輸貨郵運量的影響不大,故進一步修正模型如下:
△y貨=0.0255×△IX+0.1042×△TAV--0.1415×e(-1)(8)
(5.0580)(3.5305) (-2.7234)
R2=0.8739=0.8613 D.W.= 2.3110
e(-1)= y貨(-1)-0.0527×IX(-1)-0.2057×TAV(-1)+0.009×AG(-1)(9)
上述誤差修正模型描述了均衡誤差對上海市民航運輸貨郵運量增長短期動態的影響。可見,進出口總額、第三產業增加值對上海市民航貨郵運量增長的長期影響更為顯著。而在誤差修正模型中,人均GDP前的系數沒有通過t檢驗,說明人均GDP對上海市民航貨郵運輸增長的短期影響可以忽略。
三、上海市航空運輸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綜合來看,影響航空運輸發展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為區域經濟水平、對外貿易、產業結構以及入境旅游。其中,區域經濟水平、對外貿易以及對上海市航空運輸的長期影響較為顯著,而入境旅游則相對表現為短期影響。
1.區域經濟水平與對外貿易是航空運輸高速發展的保證
地區空中客運需求,主要是依靠當地居民外出旅游、經商、訪友等形式形成。由于乘坐飛機出行相對便捷舒適,但是與鐵路等交通方式相比較昂貴,所以地區經濟水平成為推動空中客運需求增長的重要指標。而對于航空貨運來說,地區的進出口總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航空貨運的需求,尤其是電子電工等高技術產業。2008年上海市人均GDP達到73 124元,比2000年增長了102%;進出口總額超過3 200億美元,大約為2000年的6倍。高速的經濟發展帶動了對航空客貨運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原有機場運能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浦東機場二期擴建可以說是極其合理的。
2.產業結構水平是航空運輸發展的風向標
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全球性市場呈現出明顯的增長和融合趨勢,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成品、信息和資金頻繁地流動于各國之間,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大,成為航空運輸發展的直接推動力。上海機場地處亞洲、歐洲和北美大三角航線的端點,直接服務的是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長三角地區,高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優越的地理位置為上海市航空運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從上海地區的產業結構發展也可以看出民航業對推進區域經濟發展、整個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產生很大的作用。如圖2所示,1985年,上海的三次產業比例為第一產業4.2%,第二產業即工業69.8%,第三產業只有26%。到2007年,上海三次產業比例有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降低到0.8%,第二產業降低到45.5%,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達到53.7%,24年里第三產業比例提高了超過27%。最近,上海提出今后五年上海的第三產業比例將提高到55%,產業結構的調整將進一步促進航空運輸業的發展。
3.入境旅游是航空運輸發展的重要源泉
航空運輸是派生需求,絕大多數旅客乘飛機旅行是為了到異地從事旅游和商務活動。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旅游休閑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區域間貿易往來等各種聯系的加劇,使得從事商務活動的人士頻繁流轉于各地之間。此外,上海機場地處亞、歐、美洲際航空大三角的一極,位于遠東的中心位置,通過空中運輸能在日本及東南亞各地間一日往返,完全可以吸收這些海外的各種商客、游客。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綜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上海市航空運輸加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航空運輸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上海市作為中國經濟中心,其航空運輸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代表性。運用1985—2008年上海市相關數據,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影響上海市航空運輸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區域經濟水平、對外貿易、產業結構以及入境旅游,其中進出口總額、工業增加值、人均GDP主要表現為長期影響,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入境旅游外匯收入的短期影響較為顯著。
我們知道,技術進步不僅僅表現為高科技產業的崛起,同時帶來了服務經濟質的提升。浦東機場可依托外高橋保稅區,在機場周邊建造報稅倉庫和運輸服務設施,建立展覽中心,從而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并通過開展運輸保險業務等, 促進自由貿易的快速發展[12]。充分利用外部條件的優勢,提高“輻射范圍”。應把握國際產業轉移趨勢,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第二產業,并通過發展物流、金融保險業、交通通訊業、會展業等現代服務業來加以支持。同時,應進一步放寬政策,在機場周邊發展自由貿易區,以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
今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將推動上海經濟走上一個新臺階。機場作為城市對外窗口,隨著入境旅游的大量增加,也會得到空前發展。單從客流來看,世博會預計將吸引7 000萬人次的中外參觀者,參觀者中如果有50%乘坐飛機,那么,半年內上海機場的客運量將凈增3 500萬人次。另外,歷屆世博會的經驗數據顯示,來自海外的參觀者至少占總量的5%,按這個比例計算,將給上海機場帶來350萬的海外旅客增量。基于本文上述分析,入境旅游是推動上海航空運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上海兩大機場應抓住此次機遇,做好人流、物流運輸的協調工作,實現國內運輸和國際運輸、旅客運輸和貨物運輸的有效分工,使得自身能力得到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曹允春.機場周邊經濟騰飛與“臨空經濟概念”[N].經濟日報,2004-05-25.
[2] 曹允春.中樞機場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經濟地理,2001,(2) :240 - 243.
[3] 李曉江,王緝憲.航空港地區經濟發展特征[J].國外城市規劃,2001,(2) :35 - 37.
[4] 吳顯揚,吳遠開.運用AHP方法研究上海浦東空港的亞太競爭力[J].物流技術,2005,(9).
[5] Chou,Y.H. Nodal accessibility of air transpor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1993,1985 - 1989.
[6] Caves,R.E. Aviation and society - redrawing the balance (J).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1994,(18):3-19.
[7] ]Keith G. Debbage. Air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economic restruct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US Carolinas[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1999,(5):211-221.
[8] 張文嘗,等.空間運輸聯系——理論研究·實證分析·預測方法[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2:30 - 35.
[9] 管馳明.50多年來中國空港布局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基于空間分析和數理統計的方法[J].經濟地理,2008,7(3):445-449.
[10] HOKEY MIN, EMANUEL MELACHRINOUDIS, XING WU. Dynamic expansion and location of an airport: a multiple objective approach [J]. Transpn Res. - A,1997,31(5):403-417.
[11] 曹江濤.臨空經濟區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12] 高國和,管龍珠.建立浦東現代臨空城戰略構想芻議[J].工作研究,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