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有著其固有的理論基礎,主要體現在公司法理論之股權轉讓自由與股權概括轉讓原則。但是,股權轉讓也是有限制的。通過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限制的比較法考察,反思我國的相關立法,有助于深刻理解其法律內涵與法律價值。而進一步分析表明,股權轉讓合同效力判斷中也存在著諸如交易安全與效率、公司資合性與人合性、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的法律價值沖突等問題。最后,在理論層面探討了我國股權轉讓合同效力判斷的基本原則。
關鍵詞:股權轉讓;理論基礎;價值沖突;有限責任公司
中圖分類號:DF411.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151-03
一、理論基礎之一——公司法之股權轉讓自由
(一)股權轉讓自由原則確立的原因分析
股權轉讓自由原則是現代各國公司法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一般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含義:股東有決定是否轉讓其所持有股份的自由;股東有決定轉讓對象的自由;股東有決定轉讓時間的自由;股東有決定轉讓股份數額的自由;股東有決定轉讓價格的自由。股權轉讓自由原則確立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股權轉讓自由是由股權的私權性質決定的
“股東享有股權,只是為了謀取自身的個體利益,參與公司事務只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與工具,它涉及的不是國家政治生活上的利益及關系。股權作為私權,還體現在它是以民法和公司法、證券法等私法規范為主要法律依據而產生的權利,要遵循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明確股權的性質為私權,特別是明確國有股權是一種民事權利,而不是行政權或行政權與民事權利的混合物,在我國具有重要意義。”[1]股權作為絕對的私權,其轉讓自由是建立在私權意思自治的基礎上的,而股權轉讓的自由就是股東實現其私權利益最為重要的權利。
2.股權轉讓自由體現了對投資者的保護
股權是因投資行為而產生的權利,財產只有變成資本才產生股權,因而股權具有資本性。股權的資本性同時也意味著風險性,投資總是與風險相伴而生的。而公司的資本制度要求股東投資后不能抽回自己的投資,即股東不能退股。所以就必須賦予股東轉讓其股份的自由,股東可以為了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將股權變現,也可以出于對公司的不滿,選擇“用腳投票”的方式退出公司。完善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應為投資者提供合理的風險規避途徑。股權轉讓自由原則的確立,可使股權在轉讓中增值,體現出法律對投資者的保護。
3.股權轉讓自由有利于完善公司獨立的人格制度
“公司的獨立人格和股東的有限責任是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內容。但社會實踐證明,當公司股東長期處于不變的靜態時,很容易出現公司與投資者人格混合的情形。當公司以其獨立于股東的獨立財產為物質基礎對外從事經濟活動時,公司與股東之間已實現了人格的分離,因此,允許股權的自由轉讓,允許公司成員的流動,只會進一步斷絕公司與大小股東的人格關系而以更加獨立的身份活動,使公司朝著人格更為獨立健全的方向發展。更為有意義的是,股權作為股東個人的一種財產權利,允許股東對其自由轉讓符合民法確認和保障個人自由的基本理念,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2]在這個層面上說,股權轉讓自由有利于完善公司獨立的人格制度。
(二)股權轉讓自由原則的例外分析
為了維護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各國公司法都對股權轉讓自由原則做出例外規定。根據我國《公司法》有關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自由原則的例外情形主要包括兩種:
1.基于優先購買權的限制
《公司法》第72條第3款規定,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人數是有限的,公司的股東通常也是公司的管理者。公司是基于股東的經營能力和相互之間的合作信任關系而設立的,因而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人合性的特點。公司的長期運營更加重了股東間的相互依賴,而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無疑破壞了現存的信賴格局,打破了公司運營的穩定性。因此,為保護其他股東的現存利益,《公司法》設立了優先購買權制度。允許其他股東從維護其既得利益的角度考慮,選擇是否購買股權。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可能是基于擴大持股比例的需求,也可能是為了阻止不受歡迎的股東進入公司。總之,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打破了股權對外轉讓的模式,維護了現有股東之間的信賴關系。
2. 基于公司章程的限制
《公司法》第72條第4款規定,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公司章程素有“公司憲章”之美譽,是公司內部自治性法規,也是股東之間的契約。《公司法》在此處做出授權性規定,股權轉讓除需遵循《公司法》的法定性規定外,還需遵循股東間的意定性規定,允許股東通過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做出預先安排。至于股東是否可以通過公司章程做出禁止性規定,如規定公司經營期內,股東不得轉讓股份,《公司法》沒有明確。此類規定違反了股權的自由轉讓原則,剝奪了股東轉讓股份的自由,但這種限制性規定是否有效需要立法機關出臺司法解釋予以明確。
二、理論基礎之二——公司法之股權概括轉讓原則
(一)股權概括轉讓原則確立的原因分析
股權概括轉讓原則,是指股東轉讓股權時,將自己基于股東資格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一并轉讓給受讓人。受讓人在受讓股份的同時,不僅承繼了原股東的權利,同時也承擔了原股東的義務。股權的概括轉讓是指權屬和權能的一并轉讓,股東轉讓股權應對股權特定的權屬證明形式進行相應變更,同時應將參與公司管理的共益權和分配公司盈利的自益權轉由受讓人行使。股權概括轉讓原則確立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基于風險轉移的角度考慮
股權的價值并非一成不變,它隨著公司效益的變化而成曲線變化。隨著公司資產的增值和貶值,轉讓前后股權價值會有重大的變化,股權轉讓意味著利益和風險的實際轉移。 對于經營業績良好的公司,股權意味著更多的利益,對于經營業績不好的公司,股權意味著更多的風險和責任。要求股權概括轉移,實際就明確了風險責任轉移的時間點和承擔的義務人。轉讓前的股權的利益和風險歸轉讓人,轉讓后的利益和風險歸于受讓人。
2.基于承擔股東權利 、義務的角度考慮
股權轉讓后,受讓人不僅享有原股東的權利、同時還應承擔原股東的義務。股權轉讓后受讓人取得股東地位,參與公司管理,獲得利潤分配。如果公司沒有及時變更股東名冊等文件,不允許受讓人參加股東大會,則剝奪了受讓人的股東權利。受讓人有權基于侵權要求公司承擔民事責任。股權轉讓后受讓人同時也應履行股東的義務。如轉讓人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則受讓人應承擔補足出資的責任。基于權利、義務的一致性,股權轉讓不能只轉讓權利、不轉讓義務,或只轉讓義務、不轉讓權利。必須是權利、義務一同轉讓,即股權必須概括轉讓。
(二)關于股權權能部分轉讓的理論爭論
股權概括性轉讓原則作為《公司法》的基本原則一直得到廣泛的認同。但隨著公司實踐的豐富,這一基本原則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爭議主要來自于股權權能能否部分轉讓。對此,理論界和實務界有不同的結論:
區別說認為,股權中的盈余分配請求權、利息分配請求權和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是股東基于社員資格享有的自益權,是金錢債權。社員權說認為,股權是指因股東地位而享有的社員權,包括盈余分配請求權、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等自益權和表決權、各種訴訟權等共益權。股權的債權化現象,僅在股東事實上不行使共益權時發生,這時也不是說股東擁有的股份本身已經變質。股東是公司的社員,股份是股份公司社員的地位,應允許共益權轉讓或繼承[3]。美國學者克拉克認為,“如果沒有相反合同或特許條款,所有這些權利(包括自益權和共益權)都可以作為一個單元轉讓(股東可以將這些權利出讓),而無需公司的其他股東或董事和高級職員的同意”[4] 。“盡管自益權是一種財產性權利,但抽象的盈余分配請求權、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等只是一種財產性權利,不能獨立于股東而存在,也不得與股份相分離而轉讓、放棄。若允許抽象的盈余分配請求權等權能單獨轉讓,由于受讓人不享有表決權、其盈余分配請求權等權能的實現仍受制于轉讓人(股東),給受讓人增加了不適當的風險,也難以避免轉讓人(股東)對特定表決權的濫用。只有當這些權利具體化并獨立,成為‘債權性權利’后,才可以成為轉讓的對象。”[5]
三、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限制的比較法考察
(一)國外立法例的考察
公司法在美國屬于州的立法權限,所以美國沒有統一的公司法。但美國律師協會制定了美國《示范商事公司法》,可以作為研究美國公司法的參照對象。《示范商事公司法》沒有對股權內部轉讓與外部轉讓做出嚴格區分,但轉讓可由公司進行必要限制。轉讓限制一般都是授權性的,是由公司章程、公司工作細則、或股東之間的合同予以明確約定,且上述限制是在轉讓之前為出讓股東所明知的。如《示范公司法》6.27(a)指出:公司組織章程、工作細則、股東之間的合同或股東和公司之間的合同可以對公司股票的轉讓或對公司股票轉讓的注冊加以限制。這一限制并不影響在決定采用限制措施之前發行的股票,除非該不受限制的股票持有人是其后限制合同中的一方或其在投票時擁護限制措施的[6]。日本公司法對股權內部轉讓采取了自由轉讓模式,允許股東自由轉讓其全部或部份出資。《日本有限公司法》第19條規定,股東得將其份額的全部或部分轉讓給其他股東。與此同時,日本公司法對股權外部轉讓設定條件予以限制,規定股權轉讓須經股東大會同意,同時明確公司的義務,將公司作為股權轉讓中的責任主體,保證股權轉讓的順利進行。《法國商事公司法》對股權內部轉讓采取自由性與授權性相結合模式。允許股東之間自由轉讓股份,但公司章程可對股權內部轉讓做出限制。對股權外部轉讓運用強制性規范進行限制。如《法國商事公司法》第45條規定,只有在征得至少代表四分之三“公司股份”的多數股東同意后,公司股份才可以轉讓給與公司無關的第三人[6]。
(二) 我國股權轉讓的立法模式分析
股東之間轉讓股權的限制有三種立法例:一種是自由主義,即股東之間可以自由轉讓其出資的一部或全部,如日本、法國;二是法定限制主義,即股東之間轉讓出資必須經股東大會同意,如我國臺灣地區;三是相對限制主義,公司章程可以對股東之間轉讓出資附加其他條件,如德國允許公司章程規定轉讓須經公司批準。《公司法》第72條第1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 公司法》第72條第4款規定 ,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因此,我國《公司法》采用的是第三種立法例,法律對股東之間轉讓股權不作限制,但對公司章程做出授權性規定,允許股東通過公司章程的約定,對股權內部轉讓做出限制性規定。
股權外部轉讓,可以分為因表示行為發生的轉讓和因事實行為發生的轉讓兩種。前者是指股東因自身的意愿要對外轉讓股權,后者是因繼承、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發生的股權對外轉讓。就前者而言,由于受到有限公司人合性的制約,因此各國公司法一般都要求其他股東同意,以此限制股權外部轉讓。《公司法》第72條第2款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因此,我國公司法對股權對外轉讓的限制比例為“他股東過半數同意”。就后者而言,各國做法不一,我國公司法采用了法國的立法例,《公司法》第76條規定,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一規定,既考慮到了操作上的便利,避免了股權評估的麻煩。同時,也考慮到公司的人合性,允許股東通過公司章程做出不同規定,可以滿足那些只信任原股東,不信任原股東繼承人的要求。
四、股權轉讓合同效力判斷的價值沖突與基本原則
(一)股權轉讓合同效力判斷中的價值沖突
1.交易效率與交易安全的沖突
交易效率價值與交易安全價值之間的沖突,是公司法上諸多制度均存在的最為基本的價值沖突,也只公司法的核心價值沖突。在該問題上的不同價值取向,決定了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認定。例如,歸一性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一方面涉及股權轉讓后產生一人公司的問題。當公司法基于交易安全而否認該合同效力時,意味著交易安全價值優先。另一方面,我國《公司法》允許一人公司存在,法律沒有明文否定這種合同的效力,則意味著交易效率價值優先。
2. 公司的資合性價值與人合性價值的沖突
有限責任公司兼具資合性和人合性的特征。資合性強調股權轉讓的自由性,人合性強調股權轉讓的限制性。資合性價值要求股權自由轉讓,強調股東投資的高度意思自治。人合性價值要求保護股東之間相互合作與信任關系,維護股東結構的穩定,保證公司平穩運行。基于人合性價值,股東轉讓股權應受一定限制,反映在立法上,就是優先購買權制度的設定。因此認定違反優先購買權的股權轉讓合同效力時,要對上述價值沖突進行衡量。
3. 公司的整體價值與股東個別價值之間的沖突
從某種程度上,公司整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股東個別效率的提高。但個別效率的最大化實現,卻可能損害公司利益,進而損害其他股東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對個別股東的利益進行適當調整。對個別股東是低效的,對公司是高效的。如多個股東要求行使優先購買權,按出資比例購買。這里的規定就體現了公司整體價值與股東個人價值的沖突。《公司法》在此處的規定,實際是維護公司原有的利益格局,剝奪了轉讓人的自由選擇權。
(二)股權轉讓合同效力判斷的基本原則
1. 交易效率與交易安全價值的平衡
理解交易效率價值與交易安全價值的衡平原則,應把握幾個方面:(1)應當把既能體現交易效率又能體現交易安全的方案放在首要位置。在判斷股權轉讓合同效力時,法院采取的方案往往利于保護交易安全,忽略了交易效率。(2)在不與外部交易安全直接對立的情況下,應當體現交易效率優先的原則,或有效優先的原則。(3)在交易效率與外部交易安全直接對立的情況下,必須把交易安全置于優先的位置。(4)只有在考慮內部法律關系時,方可考慮交易效率優先于交易安全。
2. 資合性價值、人合性價值的平衡
未征得其他股東同意的股權轉讓合同,剝奪了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這類合同是否一律無效?從公司人合性價值角度考慮,此類股權轉讓合同侵犯了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違反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應認定為無效。但從股權自由流動性或資合性的角度出發,應維護此類合同的效率,即合同不是必然無效,可認定為可撤銷合同。
3. 公司整體價值與股東個別價值之間的平衡
“出資瑕疵”的股權轉讓就涉及公司整體性價值與股東個別價值之間的沖突。此類合同,出讓股東未能履行出資義務必然損害到公司的整體利益,即使出讓股東可以要求受讓人補足出資,但公司基于設立時對股東個人的信賴,完全可以否認這種通過受讓股份補足出資的方式,因為受讓人也有可能無出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整體性利益應優先于股東個人利益。
參考文獻:
[1] 趙旭東.公司法學[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92.
[2] 丁茂中.股權轉讓疑難問題研究[DB/OL]http://www.1488.com/china/Intolaws/LawPoint/22/2007-3/224777.shtml,2010-02-28.
[3] 金洪工.現代日本公司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60.
[4] 羅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則[M].胡平,等,譯.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 :9.
[5] 吳慶寶 商事裁判標準規范[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207.
[6] 卞耀武.當代外國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