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土地流轉的實質是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加快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了農業機械化;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明晰土地的產權關系。
關鍵詞:土地流轉制度;經濟;創新
中圖分類號:F301.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029-01
一、農村土地流轉的含義
農村土地流轉,是指在農村土地所有權歸屬和農業用地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將土地使用權(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轉移給其他農戶或經營者,其實質就是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
我國農村土地所有權屬于集體,農民對土地享有的是承包經營權而不是所有權。簡單地說,土地所有權歸國家,承包經營權歸農民。因此,能夠進行流轉的,只能是屬于農民的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益,而非土地所有權,因此土地的流轉不會改變集體所有的性質,不會導致土地私有化。同時,農村土地流轉必須保持農業用地性質不變。土地是極其寶貴的資源,我國人多地少,耕地面積極其有限,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因此,對于流轉后的土地,必須用于農業生產,決不能挪作它用,否則就有違土地流轉的根本目的。上升到生態保護的高度上,只有把經濟利益與長遠的生態利益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創新土地流轉制度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
1.加快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了農業機械化。通過土地流轉形成規模經營的農戶和業主(企業),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力投入成本,提高種植效益,無一例外地會采用多種農業機具及優良品種和先進農業適用技術,有的還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購進收割機、插秧機,同時還引進直播技術,降低了勞動強度,有效地節約了生產成本。
2.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農業目前還是一個比較效益低、市場競爭力弱的弱勢產業,既面臨市場風險,又面臨自然災害的風險,投入多、產出少,在土地上創造的財富和價值不可能迅速增加,農民致富較難。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連續將某一生產要素地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數量之后,總產量的增量會隨著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遞減。目前一家一戶生產結構單一,缺乏吸納現代科技的內在動力,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農民從純農業中增收的空間極少甚至為負。農戶的分散經營,不僅帶來了小生產與大市場難以對接的矛盾,嚴重影響著農村市場化的進程,阻礙工業和城鎮化發展,而且這種小農經營只能解決溫飽,不容易致富,造成農村大市場一直無法啟動,導致國內原材料需求不足,大量工業生產設備閑置放空。同時把大量農村勞動力捆綁在土地上,即使流動的農民工也是離土不離鄉,形成農村嚴重的隱蔽性失業,造成“吃飯農業”、“后路農業”、“老弱病殘農業”的局面,造成城鎮化嚴重滯后。國家對農村土地進行產權上的清晰并允許承包權流轉,意義非同尋常——當進城的農民或者不愿種地的人將土地轉包甚至轉讓出去的時候,這部分人就有了創業的本錢或者在城里買房的能力,農民創業的壓力和進城的難度會大大減小;更重要的是,農村的土地會逐漸集中到種植大戶手里,加上更長的承包期,無論從預期收入和成本上考慮,農民們都會放心地加大投入,糧食生產必定會邁上新的臺階;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農民們和進城的農民工收入增加,必定擴大內需,有利于刺激城市工業的增長,同時又歸還了農民自由遷徙的權利。可以說這種機制的建立,改變了部分農民“亦工亦農、亦商亦農”的兼業化狀態,解除了土地對這些農民的束縛,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徹底的工商業從業人員。湖州市織里鎮大潘兜村從1994年下半年建立土地流轉機制以來,將1400多畝水田承包給14個大戶經營,到目前,全村已有1180多個勞動力轉向第二、第三產業,占勞動力總數的90%以上,2008年的人均收入達到7899元。 目前,浙江農村戶籍的非農從業人員有1219萬,超過純農業從業人員220萬,來自農業的收入占浙江農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不到20%。另一方面,對農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后,也改變了單一的只能由政府征用農民的土地,把農民的土地變為工業用地,這時候農民得到的補償很低。如果采用建設用地流轉的方式,農民就參與了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當中,就會在土地增值當中占的比例越來越高,這是農村建設用地流轉主要達到的一個目的。
3.有利于明晰土地的產權關系。家庭承包經營制的推行為\"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奠定了堅定的基礎。土地的發包方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憲法》第十條的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農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一方面承包集體土地體現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一種權力,另一方面農民放棄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而獲得一定收益,則是土地集體所有制的產權利益在農民身上的一種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明確規定,農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國家保護承包方的土地經營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同時國家保護承包為依法、自愿、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權流轉。尤其是土地股份合作制又進一步明晰和界定了土地產權關系。土地的支配權和處置權仍歸集體,但土地的占有權和收益權則通過股份分紅,一部分歸集體所有,一部分歸社員所有,由此建立了一種明晰的社區土地權益集體和社員共享的土地產權制度。有利于明晰土地的產權關系。家庭承包經營制的推行為\"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經營權\"奠定了堅定的基礎。土地的發包方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憲法》第十條的規定,\"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以外,屬于農民集體所有\"。農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一方面承包集體土地體現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一種權力,另一方面農民放棄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而獲得一定收益,則是土地集體所有制的產權利益在農民身上的一種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明確規定,農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權依法承包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包的農村土地。國家保護承包方的土地經營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同時國家保護承包為依法、自愿、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權流轉。尤其是土地股份合作制又進一步明晰和界定了土地產權關系。土地的支配權和處置權仍歸集體,但土地的占有權和收益權則通過股份分紅,一部分歸集體所有,一部分歸社員所有,由此建立了一種明晰的社區土地權益集體和社員共享的土地產權制度。
以湖北省市十堰鄖西縣澗池鄉為例,該鄉處于山區農村,由于人多地少,地塊高低交錯、分布零散,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不及7%,耕地利用率、產出率很低。為此,澗池鄉科學確定產業項目,制定完善《澗池鄉2009-2011年土地流轉經營規劃》,把交通便利、相對連片的好田好地作為流轉經營的重點,統籌規劃布局。 使農村土地資源由分散經營為主向集中經營為主轉變,走土地轉合作社、合作社建基地、基地連農戶、農戶興產業的土地流轉模式。該鄉成立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中心”,為農民土地流轉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流轉登記、合同變更、糾紛仲裁等服務。鄉里摸清了土地(林地)資源狀況,收集各村需流轉的規模和品種,評估各類土地流轉指導性價格,建立起土地流轉信息庫和公布欄,并指導各村依法簽訂合同,完善手續,為農戶和合作社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確保土地流轉經營規范有序。 該鄉2010年計劃新增流轉耕地面積1500畝以上、林地面積3000畝以上,實現村集體流轉增收達3萬元以上、農民人均流轉增收200元以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