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經千年、由盛而衰的科舉制昭示:任何一種考試制度,興利除弊則生,因循守舊必亡。21世紀中國的教育戰略應當面對世界、面對公民、面對市場,著力構建高質量、公平和靈活的新教育體系。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國高校考試制度進行相應的變革。
關鍵詞:高校;考試制度;變革
中圖分類號:G642.47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251-02
考試制度原本是為社會選拔、甄別人才而制定的規則,即讓人們完全平等地進行競爭,通過個人努力獲得成功。考試成績一般能反映學生在考核范圍內的水平和能力,是促進學生成才的重要動力之一。然而,社會的發展使得我國高校考試制度的一些弊端逐漸暴露出來,如何進行變革,將對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對高等教育質量的保障與提高產生重要影響。
一、我國考試制度的歷史沿革
考試制度從其產生起,即作為一種人才評價和選拔的工具,發揮著重要作用。不論漢朝的察舉制、魏晉的九品中正制,還是隋唐的科舉制,都以選官為目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舉制,它始于隋,歷經唐、宋、元、明,終于清末。它曾享譽全球,一些國家或仿效它,或借鑒它建立文官制度。科舉制在相當程度上體現了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相對于封建社會其他的選士制度,具有一定的平等、民主精神。
受傳統教育影響的高考也強調其選拔功能,并以向高校輸送合格人才為目的,影響著學校教育。1952年開始實行的高考,是我國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次改革。高考既是選拔人才的方式,又是連結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紐帶,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選拔和培養社會有用之才提供了可靠保證。
二、目前考試制度下的教育問題和變革必然
考試制度一旦建立,應試現象即隨之而來。作為考試制度下必然出現的應試教育,其最大不足在于考試功能的片面運用,以選拔功能支配整個教育活動。可以這么說,近幾十年來我國教育依然未能擺脫應試教育的困境。應試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教育專家,都在呼吁改變這種教育模式。由于我國現行的教育制度沒有改變,教育管理部門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甚微,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應試與考試乃一對矛盾,如能不斷調整基本測試點,無疑將有助于考試制度的健康發展;倘若固守原有測試模式,不思變革,最后必將會使考試制度走向沒落和消亡。科舉制的興衰便是明證。科舉考試經1300年的演變、改善,形成了完備的考試制度,不僅對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作出過貢獻,而且影響到今天我們的各種考試。其實,考試不過是一種技術手段,任何技術手段都有自身的長處和缺陷,科舉制也不例外。到了明朝,科舉考試內容陳腐、形式僵化,采取八股文為專門的考試文體,命題限于四書五經。因此,它成了殘害才智、禁錮心靈的樊籬和枷鎖,最終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而作古。任何一種考試制度,興利除弊則生,因循守舊必亡。臺灣聯考制的廢除也可說明這一點。2002年7月,在臺灣實行了48年的聯考制度廢除了。從2003年開始,實行多元入學方案。這是臺灣高等教育涉及面最廣的一次改革,波及千家萬戶,引起廣泛關注,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應該看到,這些關注和爭議對臺灣高校多元入學方案的健全和改善,都是不無裨益的。
三、高校考試制度的變革設想
早在21世紀初,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國民素質,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高等教育的發展,已成為關系到21世紀我國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環節。
1. 要適應素質教育的推進。在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應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即全面發展素質的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從傳授知識、增強能力二者的統一,轉變到傳授知識、增強能力、提高素質三者的統一。因此,考試制度要不斷完善與發展,就必須由單純的知識型測試向素質型測試轉變,“應素質教育之試”也就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素質教育前提下的考試制度改革,實際上是實現新的歷史條件下考試作用的回歸。考試在素質教育過程中首先要有按照素質培養目標要求,引導和調控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在這個前提下,必須弱化的是篩選和等級劃分功能,應當強化的是診斷和信息反饋功能。應利用考試的約束性和強制性,針對高等院校辦學和現代社會發展的差距,改變傳統考試模式,增加對大學生的社會知識和社會功能考核,從而進一步實現高等教育的社會功能,增強高校的社會適應性。
2. 要適應創新教育的開展。高校考試制度的變革要適應創新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為此,應當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在考試目的上,要從保證知識掌握向促進創新素質形成轉變;在考試內容上,要從考核知識素質向考核創新素質轉變;在考試方式上,要從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在考試結果上,要從以百分制為主向以等級制為主轉變。
3. 要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1999年11月30日,世界銀行頒發的《21世紀中國教育戰略目標》報告指出,21世紀中國的教育戰略應當面對世界、面對公民、面對市場,重點是構建高質量、公平和靈活的新教育體系。所謂面對市場,就是教育體系要適應經濟變化的需要,培養學習者在變化的勞動力市場中成功的技能。因此,高校考試制度的改革還應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力爭充分滿足我國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的實際需要。
4. 要適應課程、教材的更新。由于國家體制、經濟發展進程和傳統教育格局不同,各國的教育制度也不盡相同,最關鍵的是根據本國的實情,尋找出結構合理、順應社會發展的考試制度。21世紀,我國教育要面對世界,即教育體系要為獲得全球性知識開設國際水平的課程,使國家有能力參與國際知識經濟的競爭。這就給我國高校的課程、教材改革提出了要求,而課程、教材的改革勢必帶來命題內容和形式的變革。命題既要注重測試學生的知識積累,激發學生勤勉學習,更要注重測試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促使學生勤于思考,樂于創造。
5. 要適應教育方法的革新。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應變灌輸說教為啟發誘導,變單純理論教學為理論實踐相結合,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使學生形成健全的個性。為適應教育教學方法的革新,試題設計也要作相應變化:變答案的唯一性為多維性,變答題方法的固定單一性為靈活多樣性,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
如今我國高等教育雖已步入大眾化階段,但高校還不能完全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考試制度給人們以相對公平的參與入學競爭的機會,實現了其固有的選拔功能。高校擴招導致學生數量的增長,并不意味著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下降;有著檢測、調控功能的考試制度將為高校教學質量提供保障。只要我們堅持對考試制度進行改革,使之適應未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促進高校社會功能的實現,那么考試制所具有的巨大導向功能,就能夠得到正確而有效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國教育綠皮書[R].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 潘天群.社會現象的博弈論解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3] 張秋彥.美國學生表現評定體系管窺[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Thinking of the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OU Fei-b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Jingdezhen high level specialised college,Jingdezhen 333000,China)
Abstract: After millennium withered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declares: any examination system better bring gives life conservative certainly fail. 21st century China education strategy should face world face citizen face market, focus on constructing quality, fair and flexible new education system. Era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Chinese universities examination system accordingly chang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amination system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