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的成長投下了陰影,中國也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雖然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提供了機遇。只要審時度勢,及時做出研究和規劃,應對措施得力,又有改革開放30年來夯實的牢固物質基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就會逆勢而上,經濟危機時期也會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關鍵詞:金融危機;文化;創意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055-03
當今世界,文化創意產業增長勢頭強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的成長投下了陰影,人們開始為全球經濟的前景感到憂慮,中國也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雖然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大趨勢不可能逆轉,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相對平緩時期的預期已經相當清楚,但是,近期股市的持續低迷、通貨膨脹、成本提高的趨勢都讓不少人對于一定時期的經濟狀況有并非十分樂觀的估計。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來探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凸顯競爭力優勢
(一)經濟危機下文化創意產業逆勢增長
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總體持平衡狀態,但在特殊時期會表現為非均衡狀態。尤其在經濟高速增長之后的調整蕭條時期,人們的物質消費會抑制,而精神消費會膨脹。人們需要通過娛樂來緩解精神壓力,需要通過對現實的反思與生活方式的反思來調整心態,通過文化藝術對未來的描述來增加希望、增強信心,文化娛樂可以給經濟震蕩中的人們一種精神的安頓、慰藉與希望。雖然經濟蕭條也會帶來文化投資的壓縮,但同樣會促進成本低但內容更富創意的產品大量涌現,從而降低文化消費門檻,增強對民眾文化消費的吸引力。而且,從文化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經濟危機和蕭條時期可以激發出更為豐富的內容靈感與形式創新。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或蕭條時期,往往正是文化特別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繁榮的機遇期。考察美國、日本和韓國所經歷的經濟危機,不難看出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蕭條時期的獨特作用。美國在1929—1933年經濟蕭條時,好萊塢反而加速發展;2008年的經濟衰退雖然使美國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平面媒體產業受到重創,但大型影視娛樂集團卻能夠利用集團化經營的優勢化解金融危機的沖擊波,2008年美國電影市場票房收入與上年基本持平,2009年更出現逆勢上升。日本和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將文化創意產業立為本國21世紀的基本方針政策,實現了從出口拉動經濟發展向“自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也成為了文化產業的實力大國。
(二)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危機時具有一定的拉動經濟的引擎作用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服務業的新樣板,具有拉動經濟效應的作用。首先,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的發展就是服務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我國2009年的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超過GDP6個百分點;其次,在服務業樣板當中,文化創意產業不僅自身具有高附加價值,同時它還能夠拉動規模消費的高端服務業,比如,上海世博會就會給我國經濟帶來非常大的拉動作用。同時內容產業在經濟危機時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優勢,可以拉動信息服務、制造業,等等。
(三)文化產業是我們國家擴大內需的新路徑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具有本土文化魅力、本土消費優勢的經濟門類,其市場水平與區域內群體的日常生活方式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系。其這一特點說明在經濟困難時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有利于刺激經濟、拉動內需。對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帶來的效應將十分顯著。因為其根本是創新。文化創意產業本身適應人們生活方式,但是它也創造人們新的生活,創造持續的需求。比如,現在推出的3D電影,這里面的創新和豐富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消費;移動的娛樂,無邊界的娛樂方式就是文化創意產業在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創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必然會創造新的需求;還有作為娛樂的體育產業也能通過會展拉動消費,等等。
二、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一)經濟危機下對文化創意產業資金投入的減弱
一方面,由于經濟前景的相對不明朗,會造成地方政府在民生等問題上的投入持續加大,投入文化產業的速度就會降低。而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創意產業投入的收益不是短期能夠看到的,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投入和持續的積累才可能有所回報,因此,在經濟發展順利、預期良好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有耐心做較為長線的投入。但如果預期不理想,人們就會在這方面縮減自己的投入。這些都會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持續發展造成沖擊。
(二)“紐扣現象”阻礙文化產業發展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雖然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效需求高速增長、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是由于缺乏創新,中國企業的產品很難賦予品牌以真正的生命力。生產企業多集中在加工復制環節,普遍存在上游原創不足、中游生產集約化程度不高、下游市場營銷能力不強的問題,因而處于價值鏈末端。就如實體經濟中不少“中國制造”的特點:為國外做貼牌加工,出口的是類似紐扣這樣的小零件,高附加值被國外掙取,這種現象被稱作文化產業的“紐扣現象”。在世界金融危機下,由于國際文化市場需求減少、文化產業外貿受制約、出口萎縮,文化產業“紐扣”現象帶來的危機更加凸顯。
(三)產業趨同現象明顯
在國家大力鼓勵發展創意產業的各種優惠條件下,國內大部分城市都將發展創意產業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列入“十一五”規劃。但也出現了一些地方不顧自身的特色和實際情況,盲目發展的情況,這最終必將導致各地區的創意產業結構嚴重趨同和惡性競爭。例如,很多內陸城市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往往以創意產業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為參照,也將動漫、游戲、設計等作為主導文化創意產業,盲目跟風,不注重挖掘自身比較優勢和特色,使歷經千辛萬苦發展的創意產業根本無創意可言。
(四)缺乏創意人才隊伍
首先,我國工業設計人才短缺的情況并沒有緩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畢業生無法完全滿足企業的需求,這是因為我國設計教育忽略了設計教育與實踐的結合。其次,學生畢業后,從事產品設計工作的很少。這是由于多數中國企業還不是很重視產品設計,學生在企業中沒有自己的位置。事實上,除了為數不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鄭重其事地將設計寫入公司戰略外,更多的中國企業對此還是不以為然。“設計就是美化外觀”這種觀念依然在中國盛行。特別是一些企業熱衷于拿來主義,將國外的成功設計只進行簡單模仿便推出相應產品,顯示出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這樣的產品顯然十分缺乏內涵。因此,表面上看,中外企業設計上的差距是在產品外觀上,但真正的差距應該是在企業的文化內涵上。最后,從工業設計專業公司來看,普遍規模小,整個行業基本處于散亂經營狀態,且設計產品偏于低端,缺乏具有世界影響的設計公司和設計師。
(五)一些文化產品的價值導向錯誤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服務于精神需求的生產形式,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既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還有引導社會價值的責任和義務。文化產業通過自身產品傳遞給大眾的價值追求和評判標準,會影響大眾的價值取向,進而影響社會的價值標準。因此,文化產業自身的價值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價值評價體系和社會道德體系。而當今一些文化產業的企業卻把一味地迎合消費者、追求經濟利益的增長作為根本目標,把一些庸俗的甚至是錯誤的價值導向傳遞給大眾。比如,網絡游戲,一些網絡游戲宣揚的暴力、血腥、仇殺和迷信等觀念,對人生觀和世界觀尚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網絡游戲直接或間接導致的社會問題日益增加,青少年暴力和偷竊事件不斷增加。娛樂本是人們休閑的一種方式,是人們放松自己、舒緩壓力的途徑,但錯誤的社會導向,卻反映出了一些文化產業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缺失。而在經濟危機時,這些錯誤的價值導向將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帶來更加惡劣的影響。
三、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引擎作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我國傳統經濟主要是資源型經濟,主要靠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實現經濟增長,靠創新實現經濟增長的比例較小,然而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弊端很明顯,我國人均資源都比較低,因此很多地區開始出現資源耗竭的現象。而創新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改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依靠創意實現我國經濟的增長。特別在經濟危機時期,可以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引擎作用。
第一,文化產業會成為信息技術產業的引擎。比如,所有的IT產品和數字娛樂設備都可以與文化產業結合,“娛樂無邊界”就是利用信息技術發展娛樂產業,打造人們全新生活方式,讓人們在隨時隨地的娛樂當中來感受技術和文化娛樂。
第二,利用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地產價值。這需要從產業化角度去思考文化與地產的結合,包括思考怎樣通過文化地產、教育地產、旅游地產拉動規模消費,拉動旅游,要有一個完善整體設計,來提升這種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我們要完善綜合商業配套,包括用文化產業來促進這種商業地產的價值。比如,可以打造高端的地產項目,主題公園真正做好的話就是高端項目之一。
第三,利用文化創意產業拉動制造業。我國制造業提升附加價值的空間就是跟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比如,玩具制造業,可以通過文化創意形成玩具的品牌來推動玩具業的發展,還可以通過工業設計、家具設計、電子設計、大型設計等創意來提升制造業的發展。
(二)政府積極的扶持與引導
文化創意產品生產的初始成本較高,投資期較長,而且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是依賴非物質形態的文化與智力資源,所以,文化創意產業要充分實現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須要有政府的扶持和引導。而且這還和文化產業所具有的特殊意識形態屬性有關,尤其在經濟蕭條時期,國民的信心與凝聚力是保持社會穩定大局、實現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與有力扶持,繁榮文化藝術,提供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往往會具有滿足精神需求、凝聚人心、增強信心、共渡時艱的顯著效益。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向英國等發達國家學習,從開始的投融資到最后產品的銷售都給予政策支持。第一,積極引導創意產業發展。比如,規劃創意產業發展的方向;創建創意產業園區,塑造合理的產業鏈,促使創意產業集聚,發揮規模經濟效應。第二,給創意產業一個融資平臺,引導創意產業吸納更多投資,讓創意產業與金融機構等聯系更密切。而在經濟蕭條時期,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政府應出臺政策,有目的、有重點地實施資金支持,在經費上確保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降低新興文化創意企業貸款利率或進行政府貼息,支持小型文化創意企業發展;把擔保和再擔保機制協調起來;建立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并按照市場化的資本運作方式,帶動社會資金共同對文化創意產業項目進行股權投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第三,為了讓創意得到充分發展,政策限制應該減少,放寬政策,給予寬松的自由發展的環境;建立相關的行業協會,經常性討論和研究創意產業的發展,這些在經濟危機時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文化
文化創新決定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創新表征著文化創新的水平。文化創意產業是個人的創造性活動借助于一定的載體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或者說是將創造性思維變成創意產品并最終進行市場交易而形成的一種產業形態。因此,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來源于創新。只有大力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構建起創意產業發展的內在的質的要素,才能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培養全民的創新意識。從思想意識方面鼓勵群眾多創新,多點子,少模仿。這就需要我們教育模式的改革要跟上,不能僅僅是應試教育,應該多鼓勵學生創新,這是一種從小培養的創新意識,也是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所缺乏的。其次,注重培養創意專業人才。不僅需要創意產業鏈上游的設計人才、創意策劃人、建筑師等,而且需要創意產業鏈下游的管理人員與市場營銷人員。這里可以借鑒美英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有關部門和機構推出或籌備創意人才培訓項目,培養一批有創新思維、善于運用先進技術、能夠設計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原創作品的創意人才。但專業人才的培養應注意幾點:第一,不僅要培養新型的創意人才,還要努力讓現有創新人才充分發揮其專長。我們在培訓新的創意人才的同時,應注意讓現有的創意人才學習先進的創意技能和先進技術;第二,給創意人才寬松的環境,讓他們能夠自由發揮;第三,學習國外培訓內容與過程,借“外腦”培養國內本土創意型人才。
(四)各地應因地制宜開發與整合文化資源
首先,各地應以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雖然現在我國掀起了一股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熱潮,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但其他地方應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來發展,不能盲目跟風。如果自身的經濟基礎差,連基本生活條件都得不到滿足,大談創意產業也是空中樓閣。
其次,各地方要根據自身的文化風俗來發展有特色的創意。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民俗風情、民間文化異彩紛呈。剪紙、年畫、皮影、木偶、磚雕、器皿、面具、玩具、民居、刺繡、服飾、飲食、建筑、古跡、文物等民間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世界之最,這些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了不同風格的風俗文化,既是文化財富,也是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關鍵在于各地政府如何整合開發,并充分利用文化產業化運作方式,通過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品位、高質量和高科技含量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來提升各地的競爭力,并在全球競爭中彰顯我國文化的精神價值。如果僅僅是簡單地把別人的一整套模式搬過來使用,就沒有任何創意可言了。
而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地應清醒認識到中國的文化資源不再為中國文化產業所獨有,國際化的生產方式使傳統上對物質資源的爭奪轉變文化資源的爭奪,這在客觀上限制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對中國文化資源的利用程度,強化了文化資源的有限性。正如美國迪斯尼公司利用中國巾幗英雄花木蘭的素材拍攝動畫大片《花木蘭》,融合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化材料,將一張“中國牌”打向世界市場。因此,在經濟危機下,各地應意識到文化資源的寶貴性,也做到天下資源,為我所用,并整合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資源特色,形成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并在競爭中不斷壯大自己。
(五)正確認識文化創意產業的真正價值
毋庸置疑,作為市場經濟的“細胞”,企業的首要目標是賺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對于利潤的追逐永遠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和目標。但是文化產業產品與其他產業相比具有特殊性,它不僅能夠被人們消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經常也會反過來主宰人們的生活,影響人們行為選擇的方向。
而另一方面,從國家層面上來說,與制造業、化工業等傳統產業相比,文化創意產業其實質應該是一種新的經濟理念或產業范式,其真正內涵不僅僅是讓人們通過將文化商品化去獲取直接的經濟利益,其對于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負有深刻的文化責任。文化創意產業對于人類過去的意義在于保護和開發人類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資源,使其成為人類繼續發展的動力和重要資源;對于現在的意義在于豐富人類的生活,提高人們的生存質量,建構和諧繁榮的文化生態,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結構的升級;對于未來的意義在于,培養具有廣泛人文關懷和良好精神風貌的新人,盡可能地減少對于自然資源的開采掠奪,依托日益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創意精神,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
因此,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企業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念,特別在經濟蕭條時期,使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起到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導向作用,慰藉人們的精神,積極吸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美德作為自己的價值選擇的基礎,努力做到優先實現產品的社會效益,這是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雖然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但世界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也為我國的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因為現在國外市場蕭條,使得一些平庸的產品被擋在大門外,一些低小散的生產單位將在這次洗牌中逐步被淘汰,真正抗風險能力強的是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反而能逆勢而上。因此,只要我們審時度勢,及時研究并做出規劃,應對措施得力,再加上改革開放30年來夯實的牢固物質基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就會逆勢而上,經濟危機時期也會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參考文獻:
[1] 金融危機沖擊下的美國文化產業[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4/28/content_11274416.html,2009-04-28.
[2] 文化產業在經濟蕭條時期的獨特作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1/20/content_10687929.html,2009-01-20.
[3] 陳少峰.文化產業在提升經濟中的引擎作用[EB/OL].http://www.ccitimes.com/chanye/chanye/2010-01-13/85711263373181.html, 2010-01-13.
[4] 孫薇,鄭海.文化創意產業:應對危機的可行之路[J].新西部,2009,(12).
[5] 王蔚.形者神質,和諧共生——試析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J].東岳論叢,2006,(5).
[6] 夏春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哲學思考[J].求索,2006,(10).
[7] 沈惠娜.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宏觀思考[J].發展研究,2009,(7).
[8] 徐圣義,劉艷.我國發展創意產業的現狀和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1).
[9] 張旭東.文化創新與文化產業創新相關問題論略[J].北方論叢,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