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旅游具有很強的就業效應,它的根本特性是鄉村性,能極大地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目前,從業于鄉村旅游的農村勞動力文化技術水平大多較低、年齡結構偏倚嚴重、市場觀念不強、創新能力不足,極不利于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長遠高效。因此,基于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發展鄉村旅游要充分挖掘“鄉村性”,要做好人才規劃,并在日常經營管理中加強從業思想和技能的教育培訓。
關鍵詞:鄉村旅游;就業效應;農村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1-0109-03
一、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是立足于農村,利用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農耕文化、農家生活、民俗民風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與其相關聯或相近的概念還有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業旅游、生態旅游、農家樂旅游等。但這些都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有其最根本的特性——鄉村性。這里“鄉村”至少包括了三個層面的含義[1]:一是旅游活動的空間——鄉村地域,區別于城市及(無人生活的)自然區域;二是旅游活動吸引物的主要特質——鄉村文化(鄉村性),存在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有形的鄉村文化表現為鄉村的建筑、服飾、食品、田野、果園、環境等物質方面,無形的鄉村文化表現為鄉村的制度、民俗、風俗、風情等精神方面,這種精神和物質的鄉村文化就是鄉村旅游資源的內核,與鄉村文化無關的旅游都不能稱為鄉村旅游;三是旅游活動的受益者——鄉村人,必須有鄉村當地居民投資或參與或從中受益?!班l村性”的規定有利于加速農村經濟與旅游經濟的融合,體現開發鄉村旅游的深層價值,即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增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社會、經濟、文化共同繁榮。本文正是基于“鄉村性”這一前提分析探討鄉村旅游的就業效應問題。
二、鄉村旅游的就業效應分析
(一)實證分析
鄉村旅游的就業功能非常突出,發展鄉村旅游,能為農村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據預測,一年接待量10萬人次游客的休閑農業景點,可直接和間接安置300個農村勞動力就業[2]。全國各地的實際發展也踐明鄉村旅游對農村勞動力的強大吸納能力。目前,我國已經有2萬多個村,約800萬農民通過發展包括休閑農業在內的鄉村旅游走上了致富之路。統計資料顯示,北京市已有11個區(縣) 50多個鄉鎮331個村開展了鄉村民俗旅游接待工作,其直接從業人口4萬人,特別是懷柔縣的北宅村,已是京郊知名度假村,其農業休閑度假接待已使全村600余戶、1 800余人安居樂業,同時,還為鄰村提供了250多個就業崗位[3];河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有2 300個村,56.5萬農戶約280萬人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致富;貴州省農村已有63萬余人通過發展休閑農業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成都市僅從事“農家樂”旅游的直接從業人員3.6萬,間接從業人員18萬;桂林陽朔有1.2萬戶農民吃上了休閑農業飯;湖南瀏陽中源人家全村40余戶農家參加休閑農業旅游接待并致富;云南昆明西山團結村休閑農業已解決了2 183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4]。長三角地區15個城市總共有17 600多個“農家樂”經營點,南京市7個郊縣2007年農家樂專業戶已達107家,南京市郊縣農民因旅游實現人均增收27元,提前完成了旅游農業促進農民人均增收25元的目標;從2006年起,上海鄉村旅游年均增加就業崗位1.5萬個;2006年,浙江省累計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村1 976個,經營農戶總數11 596戶,實現農民就業人口40萬。預計到2010年,長三角地區鄉村旅游業將實現每年新增農村旅游直接就業35萬人,間接就業150萬人 [5]。截至2009年2月,武漢市共有鄉村游經營單位989家,2008年接待游客8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95億元,帶動1.56萬名勞動力就業[6]。
從國際經驗看,英國約90%的農場都提供旅游住宿服務, 25%的度假是在鄉村度過的;在意大利,農業旅游被作為鄉村農民的生計的補充甚至是主要來源; 在法國(1997),鄉村度假地共接待了約3.15億夜,擁有76 715家飯店,度假村有55 000張床位,有23 7558個露營地住所、41 868家可出租鄉民居所、1 500個徒步旅行住所、21 466家BB房,據法國小旅店聯合會的統計,近七年來一直采用鄉村度假的旅游者占44%,主要采用這種度假方式的旅游者占72%,更有15%的旅游者一直到同一個鄉村度假[7]。
(二)作用機理
1.鄉村旅游關聯帶動性強,產業集群效應顯著。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行業,行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能直接或間接地帶動農村餐飲服務業、交通和物流運輸業、商業、郵電電訊業、金觸業、房地產業、建筑業、輕紡工業、信息服務業等相關部門的發展。根據乘數效應估算,一般認為,旅游業每創造1個直接就業,就將產生另外3個關聯就業機會[8]。鄉村旅游還具有延伸價值,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極大地改善農村地區的交通環境和生態環境,為營造農村地區良好的投資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吸引投資的結果是農村富余勞動力還可以在鄉村旅游的外圍環境中得到充分就業。
2.鄉村旅游就業門檻低、適應面廣。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的行業層次極其眾多,其中,有不少工作不需要很高很復雜的技術,許多工作農村勞動力只需短期培訓后即可勝任,對于年老體弱的農村老人和婦女的就業有著很好的包容性,對于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就業提供了有效途徑。
3.鄉村旅游投入不大, 就業成本低。鄉村旅游不需要大興土木和投入巨資去培植景觀,而是從當地農業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的特點出發,利用本身優勢給旅游者提供休閑旅游產品,因此創業投資不大。同時,農村勞動力可實現就地轉移,可大大節省流動成本。
4.從業于鄉村旅游實現就地轉移,可免于面對異地轉移的一系列問題。農村富余勞動力異地轉移將面臨諸如社會保障、子女教育、心理歸宿、娛憩需求等實際問題,在得不到有效解決時將承受著巨大的精神、生活壓力。從事鄉村旅游屬于農民就地就業、零距離賺錢,“離土不離鄉”或“既不離土,又不離鄉”,旅游旺季時,全力投入旅游經營活動,平時則可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照顧家庭。這樣亦農亦旅、農旅結合,符合目前中國農民的心理需求,農民樂于接受這種模式。
5.鄉村旅游促使農村和農民市場角色的真正定位。發展鄉村旅游,可以變農業生產資源為農業資本,變生態環境資源為生態資本,變農村民俗資源為農耕文化資本。可以使農民“足不出戶就業創業、經營山水增收致富”的愿望成為現實,更能讓農民不再是工業文明施舍的對象,而成為城鎮居民消費需求的供給者,不再是四處游走的農民工,而成為農業資源和資本的經營者。農民成為農村市場的真正主人,他們又重新找回了農村生活的信心和價值。
(三)存在的問題
在積極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一些不可小覷的問題存在。首先,在鄉村旅游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文化技術水平大多較低,缺乏現代市場經營管理知識,他們大多數只能就業于鄉村旅游崗位的較低端層次。其次,鄉村旅游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偏倚嚴重。據筆者調查了解,在鄉村旅游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有八成以上是中老年人,鄉村旅游極其缺乏對農村年輕勞動力的吸引力。再次,從業人員市場觀念不強,創新能力不足。易于安于現狀,認為給游客提供食、宿、玩、賞等基本服務就是鄉村旅游,旅游產品單一、呆板、趨同。最后,鄉村旅游就業形象焏需改變。從事鄉村旅游的形象地位一直以來不怎么被人們看好,在鄉村地區傾向于認為這是不太正式、不太正統的職業,認為鄉村旅游是農村老人和婦女干的事情。尤其是農村年輕勞動力不屑于從事這項工作,他們認為外出務工闖蕩才更能體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只有遠離家門才能干出一番大事業。這些問題的存在,極不利于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長遠高效。一方面,會遭遇外來沖擊,讓位于市場知識經驗豐富、資金實力雄厚、擁有大量專業人才的外來經營者,而當地農民漸漸退居鄉村旅游的邊緣化地帶;另一方面,鄉村旅游后繼力量不足,會導致整個鄉村旅游業的停滯或衰敗。
三、基于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鄉村旅游發展的幾點建議
1.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發展鄉村旅游是適應體驗經濟時代的需要,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有效途徑。鄉村旅游是一種趨勢,有資源條件的地區要合理開發資源、積極開拓市場,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沒有資源條件但有市場條件的,要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補足不夠的條件,發展符合當地市場需要的旅游相關經濟,帶動農村就業。
2.要充分挖掘“鄉村性”?!班l村性”是鄉村旅游的生命,經營鄉村旅游應該把最“土”的東西拿出來,不要避諱甚至排斥“土”。“鄉村性”的表現形式也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所以,應努力發現“鄉村性”特色,充分利用好所有可能的“鄉村性”,積極開發適銷對路的多元化鄉村旅游產品。同時,要堅定品牌觀念,采取各項措施努力打造特色鮮明、深受市場歡迎的產品形象,以品牌優勢占領市場。
3.要做好人才規劃。鄉村旅游能不能發展起來,關鍵問題不是旅游資源是否豐富,在我國鄉村各地區都不同程度的擁有一定鄉村性旅游資源。而真正的差別是在于有沒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鄉村旅游人才?!叭瞬刨Y源是第一資源”,現在和將來鄉村旅游將會越來越體現為人才競爭。所以,要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經營和發展,進而實現農村勞動力長效轉移,就必須切實重視人才問題,要對鄉村旅游人員配置、人員需求變動、人員教育培訓、人員管理以及人才開發投入等各方面進行全面規劃,組織建設人才梯隊,保證鄉村旅游發展的后續力量。
4.要加強從業思想和技能教育培訓。從業于鄉村旅游的農村勞動力大多數缺少服務、管理、投資和對當地文化深入了解等方面的知識,更缺乏高品位的經營理念,對鄉村旅游的行業認識也遠遠不足。因此,首先要進行宣傳教育,提高認識,明確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性;其次,要對從業人員進行語言、服務、管理、職業道德等內容的培訓,提高其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必要的時候要灌輸和培養職業化思想和技能,提高職業化程度;最后,要經常組織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掌握市場動態變化,強化市場意識,學習市場化運作。
參考文獻:
[1] 楊敏.鄉村旅游[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1-2.
[2] 王洋.鄉村旅游魅力遍神州[N].中國旅游報,2007-01-05().
[3] 劉紅玉.多功能視角下休閑農業與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J]. 臺灣農業探索,2009,(4).
[4] 楊載田.休閑農業與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探索[C]//中國農學會學術年會暨全國休閑農業論壇文集,2007:204-207.
[5] 何可凝.以鄉村旅游促進農村勞動力多元化就業問題探討[J].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8,(8).
[6] 國家農業發展網. 湖北武漢鄉村旅游漸興旺[EB/OL].http://nyfz.gov.cn/TodayArgi/list_129.html.
[7] 厲新建.中國旅游就業效應分析與制度創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29-34.
[8] 王大悟,魏小安.新編旅游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230-240.